金威威 徐曉晗 錢坤
【摘 要】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文化的代表,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文山苗族服飾重圖案輕首飾,以樸素為美。苗族服飾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其也具有文字表達的功能。隨著時代變遷,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的苗族服飾制作工藝受到了市場浪潮的沖擊,在成功申請非遺之后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新機遇。
【關鍵詞】文山苗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一、文山苗族服飾紡織工藝成功申報非遺項目
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中國古代典籍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明《五溪蠻圖志》記載苗族“昔以楮木皮為之布,今皆用絲、麻染成五色,織花綢、花布裁制服之?!鄙驈奈脑凇吨袊糯椦芯俊芬粫?,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從這些古跡書籍中可看出苗族的歷史之久,在中國的地位之重。同時苗族服飾具有著深厚的藝術價值,苗族服飾在藝術風格上追求一種強烈、夸張、理想的藝術風格。苗族在服飾上記錄下了對祖先的懷念、遷徙的路程、對戰(zhàn)爭的回憶和古老家園的留念。苗族服飾色彩鮮艷、紋樣繁縟但又充滿靈氣,色彩對比鮮艷體現(xiàn)了苗族同胞不去不拿的倔強品質,熱情、豪邁的品格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意識。文山苗族服飾具有科學完整的工藝、包括麻紡工藝、挑花工藝等.麻紡工藝又分為栽麻、切麻、績麻,紡麻、漂白、牽線、織布等八道工藝.
在2019年,文山市申報的苗族麻線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國家的保護并不能使苗族服飾為廣大群眾所熟知。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快,各少數(shù)民族不斷地被同化,民族文化在逐漸消亡,苗族服飾制作工藝的傳承和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同時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在2020年剛剛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經濟發(fā)展還受到一定的限制,實踐隊在去云南當今進行調研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國家全面小康的政策成果并且了解到了非遺傳承人背后的艱辛歷程。每當我們與非遺傳承人王樹萍奶奶談及那段艱苦貧困的歲月,我們總能看到她眼眶中的淚水。在云南邊疆戰(zhàn)亂年代,王樹萍老人始終保持這一顆初心,不顧他人反對將這項苗族工藝紡織技術傳承下去,國家政府在創(chuàng)建非遺項目初期找到王樹萍老人但老人表示就算政府不提出給予補助,她也會將這項技術堅持下去的。我想國家把苗族服飾紡織技藝列為非遺項目的原因不僅是為了保留這項工藝,更是為了將非遺創(chuàng)承人的精神品質發(fā)揚光大。
二、非遺傳承的現(xiàn)狀及其未來
(一)非遺傳承的現(xiàn)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與自然遺產中的那些名川大山都不一樣。它指的是一種以人作為主要的載體,用口傳和身體作為傳播的文化遺產。這種遺產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它們隨著老一輩的去世最容易消失。奈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迅速,古老的文化被大城市的快節(jié)奏拋在腦后,這正是當今社會的悲哀之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代代相傳中傳遞的群體價值。但如今苗胞很少進行種麻,紡紗織布等繁瑣的活動了,傳統(tǒng)的紡織工藝即將不復存在,能夠掌握蠟染技術的苗族婦女已經寥寥無幾而且年歲已高,年輕人不愿被困在這貧困的村莊選擇外出打工。誠然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十分重視,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所以更需要人民群眾的重視以及保護。作為當代大學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青年人成長獲取全面文化知識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二)非遺傳承的未來道路及建議
6月份,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chuàng)論壇在京開幕,會議中對非遺項目發(fā)展的出路做出了幾點建議:
(1)有效的保護機制,引導非遺項目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調查非遺“抄襲”問題,保護非遺傳承人合法權益;打造非遺項目品牌,注重IP帶動發(fā)展,推動非遺項目特別是手工藝類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2)建立人才培養(yǎng)機制,注重非遺傳承人才培養(yǎng)。了解各個非遺項目傳承現(xiàn)狀和非遺傳承人需求,建立人才培養(yǎng)機制,為非遺項目傳承做好接班準備。依托校園資源優(yōu)勢,通過教育教學等途徑,重視青少年非遺項目傳承保護意識的建設,培養(yǎng)具有工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非遺傳承人群。
(3)搭建行業(yè)交流平臺,促進非遺的交流切磋。針對各非遺項目之間交流過少的現(xiàn)狀,整合非遺傳承人對交流方式的訴求,可以搭建專門的非遺交流平臺,將各個非遺項目傳承概況、發(fā)展經驗進行共享和交流,幫助非遺傳承人了解行業(yè)內發(fā)展狀況,同時也是另一種推廣渠道,有助于其他非遺項目傳承人更好地了解非遺產品。
(4)非遺項目下沉,提高民眾保護意識。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技藝,然而更需要智慧的支撐,非遺項目的發(fā)展現(xiàn)狀決定了非遺項目人才緊缺的重要性。而非遺項目進校園的發(fā)展趨勢也正表明了非遺對青少年市場的渴望和大學生人才的優(yōu)勢所在。通過非遺與校園、社區(qū)等地的合作,開發(fā)非遺項目推廣課程和實踐課程,向普通民眾科普非遺項目,為進一步開展文創(chuàng)活動提供一定的認識基礎和合作經驗。
三、當代大學生對非遺傳承的重要性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面有著其自身特有的群體優(yōu)勢。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大學生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面和較強的新鮮事物適應能力,大學校園是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地。如果各高校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個人所長,投身于非物質文化傳播事業(y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對生活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對未來充滿幻想,有著一顆最無私熱情的心。他們沒有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更愿意去為社會做一些貢獻,更有時間去從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這些活動同時可以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開闊他們的眼界,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好處。同時,民間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的結合是對瀕危遺產傳承的必經之路,這是大勢所趨。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也許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嶄新的未來。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我們可以向非遺傳承人了解制作工藝流程,并對其進行搶救性征集。近年來,“非遺進校園”活動已常態(tài)化,“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的社團也可以引進非遺文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拓寬大學生的眼界,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下了解非遺喜歡非遺傳承非遺,讓非遺在大學生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這樣的活動可以調節(jié)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習性,又有助于推進非遺項目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這樣的活動讓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有機銜接,既有助于大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熟悉非遺,更實現(xiàn)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繼承與發(fā)展,增強了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
四、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闭\然,不論是苗族服飾工藝的傳承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困難,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設仍處于萌芽階段,但這一個個非遺項目中凝聚了一個個非遺人一生甚至幾代人的心血,對于我們它只不過是一門手藝,但它代表著一個民族,其中蘊含了幾千年的歷史,每一項都飽含著它的文化底蘊。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它的歷史,感受這一項項工藝的辛酸苦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汪富禮.云南文山苗族服飾文化特點研究[J],藝術評鑒.2019年13期
[2]崔喆.“傳統(tǒng)”的傳承—從民間手工藝人視角探析文山苗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D],云南財經大學,2018
[3]呂釗,鄧詠梅,王立騰. 文山苗族服飾及其傳承發(fā)展研究[J], 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姚鍔.“刀尖上的繪畫”——論云南文山苗族蠟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02期
[5]陶星安.文山苗族紡織[J],《中國民族博覽》199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