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雨
摘 ?要:廣東省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紅色文化資源自身蘊含著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紅色基因密碼。在全媒體大發(fā)展的時代,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能夠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因此,探索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徑作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需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大學生;理想信念
當今,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際形勢,西方意識形態(tài)通過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等多種形式對全球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了全面滲透和入侵,因此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極端重要,對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任務極其艱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講話時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1]對于個人而言,青年是最具朝氣、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也是確立人生發(fā)展方向的關鍵時期;對于整個國家而言,青年是代表著希望和未來,是國家和社會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人是否擁有遠大的理想、是否具備堅定的信念、是否具有懷有崇高的信仰、是否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僅直接決定著其能否有一個幸福、成功的人生,在某種程度上還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現(xiàn)在所從事的偉大事業(yè)是否能夠后繼有人。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及其特征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對紅色文化資源概念的界定,理論界和學術界從多種角度進行了闡釋,說法不一。有的學者簡單地把紅色文化資源理解為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革命遺址。也有從精神文化角度去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當然,還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視角進行解讀其概念,狹義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改革開放這一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斗爭和偉大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改革精神的總和以及這種精神所存在的載體;廣義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指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等過程中所形成偉大革命精神、探索精神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的總和及其載體;廣義的和狹義的界定都有著共同點,那就是都蘊含著“紅色精神”、“革命和建設”、“物質載體”。
“紅色文化資源”,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紅色文化”與“文化資源”有機融合,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讀:一是從時間視角來界定,是指從鴉片戰(zhàn)爭到改革開放新時代近180年歷史時期內所蘊含的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等偉大革命精神、建設精神和改革精神及其載體。二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是指可以被后人繼承和傳承下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精神的總和及其載體。紅色文化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種是革命遺址、社會建設和改革先行示范點;二是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陵園等場館或場所;三是歷史檔案、回憶錄等文獻資料;四是提煉總結的精神,例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等;五是影視紀錄片、制度等資料。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特征
紅色文化資源既具有“紅色”基因,又具備“文化”意蘊,也富含“資源”優(yōu)勢,其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具有革命性。“紅色”意味著“流血”、“犧牲”,這是紅色文化資源的本色,也是最根本的特征。中華民族近180年奮斗的歷史證明,沒有革命先輩流血犧牲為國捐軀便沒有今天的獨立自主與、和平發(fā)展與繁榮昌盛。當然,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盡管改革不會有流血犧牲,卻會許多仁人志士在改革進程中無私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也會有許多人犧牲個人利益服從于國家利益。二是具有繼承性。從兩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均以清王朝失敗而告終,西方文明沖破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歷史軌跡,陷入了文化方面的自我否定,于是在士大夫階層出現(xiàn)了“西方優(yōu)越”、“西學”等文化自卑現(xiàn)象,但是卻也出現(xiàn)了農民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救亡圖存革命運動,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繼承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舍身救國的偉大精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革命勝利,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時代,正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紅色文化資源也正是在這段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具備了“文化”內在的繼承性。三是具有生動性。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充滿著許許多多感人的歷史故事,有著值得緬懷的英雄人物,有生活在身邊的改革先鋒人物,還有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默默堅守在扶貧一線,一個個故事生動感人,一個個人物讓人萬分崇敬。
二、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及可行性
(一)現(xiàn)實意義
1.有利于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
目前,許多院校依然把書本教育看作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途徑,往往只重視理論上的灌輸,雖然也借助了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但是理想信念教育作用并不明顯。其實,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手段和途徑,直接決定了其效果和作用,也直接決定了大學能夠“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這個核心問題。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不怕犧牲等理想信念教育所需要的精神價值,可以被一代一代永續(xù)不斷繼承下來。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關課程,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不僅可以使青年學生更加深入地、直接地了解紅色基因所承載著的真實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跡,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領悟到中國共產黨人具有的堅定信仰和責任擔當,被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內涵感染靈魂,心靈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這樣將會在學習中傳承和繼承紅色基因,進而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2.有助于端正大學生人生大方向
大學時期是每一位大學生確立人生方向和端正人生“三觀”最為關鍵的時期,正確的遠大人生方向能讓他們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也決定著他們以后的人生之路。青年價值取向尤其是歷史觀和國家觀十分重要,不僅可以決定青年個人成長成才,更重要的是可以決定國家和社會的社會心理結構、社會價值導向。大學生群體是思維最為活躍的群體,尤其容易受新思潮的影響,所以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極其重要。毛澤東強調“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盵2]從2019年6月以來發(fā)生在香港的“修例風波”可以看出,香港大學階段甚至中小學階段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等方面做得是不到位的,給大陸和香港特區(qū)上了一節(jié)政治課。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愛國情懷、革命意志、奮斗精神和開拓精神,對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歷史、激發(fā)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利益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可行性分析
1.廣東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廣東成為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策源地,開啟了中國人民抵抗西方列強侵略的歷史新篇章,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址,發(fā)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全省博物館數(shù)量從1978年的30個增加到2017年的197個,2017年是1978年的6.6倍。[3]在這些物質的紅色文化背后隱藏著“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內核,這些要素也正是理想信念所必須具備的價值。
(1)從1840年至1919年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這一時期,發(fā)生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例如: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有虎門炮臺遺址;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fā)的“抗英斗爭”,建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孫中山領導了“廣州起義”慘烈失敗,潘達微把找到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黃花崗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等。
(2)從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東園召開;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并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孫中山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開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合作的成果比較多,例如: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建立國民革命軍、領導廣州沙面罷工和海陸豐農民運動、創(chuàng)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等。此外也有許多革命遺址,例如:團一大廣場、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北伐戰(zhàn)爭紀念館、鄧演達紀念園、楊匏安陳列館、汕尾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葉挺紀念館、汕頭市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九龍嶂紅色革命舊址、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葉劍英紀念館、“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zhàn)役紀念園、彭湃故居、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揭陽學宮)、廣東省博物館、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蘇兆征故居陳列館、黃學增紀念亭、水口戰(zhàn)役紀念公園、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羅浮山沖虛觀)等。
(3)從1949年至2019年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
這一時期,有著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也有改革開放敢為人先的開拓進取事跡。例如:1956年廣東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廣東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簡稱“廣交會”);1980年設4個經濟特區(qū),廣東占3個,即“深圳”、“珠海”和“汕頭”。201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高科技產業(yè)發(fā)展迅猛,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yè)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長城計算機深圳股份有限公司、騰訊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創(chuàng)新科技有限公司,這些高科技公司既彰顯著敢為人先的開拓進取精神,也繼承了革命前輩的不畏艱險和艱苦奮斗精神,正如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接受德國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我們只要不努力奮斗,就會把我們打垮,其實我個人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并不覺得我的生命有那么重要?!盵4]
2.廣東高校開展了有效探索
在廣東省內,一些高校進行了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探索,為在全省內推廣這些經驗提供了借鑒。一是成立研學社團。廣東某高校團委專門成立了“紅船精神”傳習研究會,該研究會以“紅船精神”作為指導思想,把踐行和傳承“紅船精神”作為主要內容和目的,目前已有大學生會員近100人,組織會員先后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瞻仰紅船、走進南湖革命紀念館、尋訪團中央機關舊址等研學活動。二是成立紅色文化學習小組。廣東某職業(yè)學校結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將班級40多名大學生分為5-6個紅色文化學習小組,以不同專題開展紅色文化研究性學習,最后將學習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三是廣東省一些高校實施了“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工程”,通過集中專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體驗學習中國革命歷史等方式,使大學生骨干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3.廣東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經濟基礎雄厚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廣東省經濟發(fā)展取得了集大成就,經濟增速一直排在全國前列,地區(qū)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85.8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9879.23億元[5],無論是居民收入還是政府財政收入均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雄厚的資金保障。一方面可以為學校進行校外研學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不至于像以往想出去而學校沒有相關經費支持;另外也可以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保護、品牌化建設與運營提供強有力的政府財政支持。
(2)技術水平先進
隨著科技革命不斷發(fā)展,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深刻革命,深圳和廣州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術產業(yè)鏈,如:華為集團已經研發(fā)出5G技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5G網絡在廣東已完成了全覆蓋;同時,廣東某些紅色文化資源基地已經積累了運用新媒體融入紅色資源開發(fā)的技術和經驗,為拍攝微電影、網站展館、現(xiàn)場直播提供了技術保障。
(3)交通便利
廣東紅色文化資源主要位于廣州、深圳、汕頭、東莞、清遠、河源、梅州、潮州、揭陽、惠州、汕尾等地區(qū),這些城市均有高速公路或動車經過,從廣州出發(fā)到最遠的汕頭只需要4個小時;另外,廣州城區(qū)紅色文化資源基地也較為集中,市內地鐵和公交系統(tǒng)發(fā)達,而且主要的場館500米附近均有地鐵站和公交站。
三、多措并舉將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融入課程建設
1.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由理性意識走向日常意識的主要渠道,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陣地之一,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課程體系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三門課程更容易與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融合。通過精心備課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講故事的方式把感人事跡展現(xiàn)在課堂上,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梢詫⒏母锱c《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有機融合,用案例展示講授深圳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試驗田,讓青年學生感受到深圳人這種“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開拓進取精神。
2.教師熟練掌握紅色文化資源
一所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是否合格,能否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大學教師是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體系建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學習之路和人生之路的領航人,這就更需要老師掌握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價值理念、信仰追求和精神氣概等方面基因密碼,做理想信念的堅定者,使自己成為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擁護者,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到學生,因材施教的融入到對學生理想信念塑造的過程中。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模式
可以開發(fā)體驗式教學模式,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程的教學設計為例,可以結合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實際情況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對“反對外國侵略的戰(zhàn)爭”“辛亥革命”這樣的章節(jié),可以組織學生到“虎門炮臺舊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等教育基地進行現(xiàn)場教學。二是可以進行儀式教學。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做到歷史、現(xiàn)實、價值、信仰的有機統(tǒng)一,更需要教師突破教材和課件的局限,突破課堂的限制,走出有限的教室和課堂,走向紅色教育基地,以體驗式教育模式或研學模式或調查研究模式接受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氣概的洗禮,從而把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有機融合在一起。
(二)多舉措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
1.在校園內建立“紅色文化學習園地”
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基礎上打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學生活動中心或教學區(qū)劃定一個固定的區(qū)域,建立一個紅色文化學習園地。學習園地可以設置固定宣傳欄、文化墻和紅色故事板報等不同的類型,內容上可以涵蓋革命前輩名言警句、著名歷史人物感人事跡、革命戰(zhàn)爭英雄人物和著名戰(zhàn)爭遺址介紹等等。這樣,把紅色文化精神與校園物質文化載體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的實效性,在校園文化中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利用重大節(jié)日開展紅色學習活動
結合清明節(jié),可以組織大學生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圈,并進行祭奠儀式;結合五四青年節(jié),可以組織全校團支部書記和入黨積極分子集中參觀學習“團一大廣場”,并重溫入團誓詞;結合七一建黨節(jié)、國慶節(jié),可以組織學校全體學生黨員集體參觀“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并重溫入黨誓詞。
3.融入學生黨團建設
在學校大學生入團之前,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內容是進行黨史國史教育,開設專門紅色文化題材的講座課程,并邀請黃埔軍校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到學校給大學生上課。在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過程中,重點把黨章黨規(guī)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把廣東紅色革命文化列為重點學習內容,可以開設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將紅色革命文化納入入黨積極分子結業(yè)考試范圍。
4.開設“紅色故事會”
受中央團校紅色故事會課程的啟發(fā),在廣東也可以開發(fā)此類型課程??梢杂蓪W校黨委組織部牽頭,教務部、學工部、團委密切協(xié)作,與省老干局協(xié)商合作,開設“紅色故事會”專題選修課程,每年定期邀請紅色革命前輩的家屬或親人到學校進行紅色革命故事宣講,組織全校大學生和全體教職工聽課。
(三)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線上紅色基因學習社區(qū)
1.建立網上展覽館
近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綜合運用了聲音、影響、網絡等手段,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既可以在北京參觀學習,也可以在廣州參觀學習,效果很好。同時,也可以借助于新媒體技術,與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場館進行合作,打造聲音、講解、實物融為一體的“網上展覽館”,定期向學生推出不同教育基地的網上展覽館,打破了人數(shù)眾多外出參觀困難的一大難題。
2.紅色文化場館現(xiàn)場直播
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推進,直播平臺逐步成為大學生的摯愛,有許多大學生白天上課,業(yè)余時間通過直播賺取流量。經調查,以華為應用商店2019年12月8日數(shù)據(jù)為例,陌陌直播APP下載次數(shù)為9億次,虎牙直播APP下載次數(shù)為4億次,斗魚直播APP下載次數(shù)為4億次。廣東省內高校與紅色文化紀念館相互合作,聘請部分有關專業(yè)在校大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紀念館做兼職直播者,既可以使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直播平臺獲得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同步向全網直播受眾介紹紅色文化資源背后感人的故事,用感情感染直播受眾,以達到用直播平臺向全網平臺傳承紅色基因的效果。
3.發(fā)布短視頻
不難發(fā)現(xiàn),刷短視頻是大學生行為習慣,他們走路、上課、吃飯都在不停的刷短視頻,甚至只要手沒有被其他物品占用時便會第一時間打開抖音或快手等APP刷短視頻。以2019年12月8日為例統(tǒng)計華為應用商店數(shù)據(jù)顯示:抖音APP下載次數(shù)是63億次,快手APP下載次數(shù)為55億次,西瓜視頻APP下載次數(shù)為20億次,火山小視頻APP下載次數(shù)為15億次,B站APP下載次數(shù)為9億次,好看視頻APP下載次數(shù)為7億次??梢岳么髮W生刷短視頻這個習慣,以凝練、感人為主題拍攝紅色文化短視頻,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4.拍攝紅色題材微電影
微電影具有投資小的特點,制作和播放的時間比較短,比較適合現(xiàn)在大學生不愿意閱讀文字而愛看短小視頻和電影的習慣。學??梢耘c紅色文化場館進行深度合作,針對不同的紀念館可以設置不同的微電影主題,以大學生為微電影演員,運用紅色遺址或紀念場館或其他場地實情實景進行拍攝,通過一個個完整而又感人的故事,既宣傳了紅色文化資源,也可以向青年學生和網民傳播力正能量,進而更為廣泛有效地對大學生甚至是全社會青年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
四、結語
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但是并不是唯一途徑。如果把大學生行為表現(xiàn)比喻成一棵樹的樹葉,那么理想信念便是這顆大樹的樹干,樹干長得粗壯,樹枝和葉子才能茂盛,而樹干若想筆直挺拔粗壯,就需要有發(fā)達的根系,有“社會實踐”之根,有“黨史國史”等紅色文化資源之根,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根。所以,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家庭層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構建起一個相互促進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4-30)[2020-01-3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c_1124437937.htm.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5]本刊編輯部.數(shù)說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J].源流,2019(01):17.
[4]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任總接受德國電視一臺紀錄片采訪紀要[EB/OL].(2019-09-23)[2020-01-30].http://xinsheng.huawei.com/cn/index.php?app=forum&mod=Detail&act=index&id=4438019&search_result=1.
責任編輯 ?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