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清
【摘 要】幼兒園“說畫”項目是指在園本課程及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幼兒通過“說畫”結合的方式自主記錄自己的興趣、經(jīng)歷和活動,增強主動性和主體性,激發(fā)幼兒自主思考與學習,從而促進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全面落實,班本課程《面面俱到》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開展過程中,將涂鴉本作為課程開展的記錄本,通過幼兒的記錄和講述讓課程更加豐富。
【關鍵詞】說畫;涂鴉本記錄;班本課程
“說”是說話,指用交談、講述等方式進行表達,“畫”指用筆、紙等工具作畫,也可拓展為多種材料創(chuàng)意制作。兒童有一百種語言,“說”和“畫”是目前幼兒園內幼兒使用的兩種最基本最普遍的“語言”,也是最可被觀察也最易被覺察的兩種表達方式。本文探索了幼兒在班本課程《面面俱到》里的涂鴉本記錄與講述。
一、記錄一:你吃過什么面
在某次自主盛餐的過程中,一個幼兒打量桶里的面條:“今天吃面條,我很喜歡吃的!這面條和以前不一樣啊,粗粗的??!”聽到這話,其他幼兒都湊上前去,“這面條我吃過啊,在家里面,就是上面還有番茄雞蛋!”吃飯時,幼兒關于面條的討論還在繼續(xù),有幾個幼兒用筷子夾起一根面條,拉的高高的,再湊近看。還有的幼兒則一起討論面條中的配料,直到午餐結束幼兒還意猶未盡。
分析:
每個幼兒對于這一話題的記錄方式都有不同,從單個物體到有具體場景再到具體人物,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幼兒思維的擴展性不同,因此記錄的完整性也不同,記錄和自己的講述是完全關聯(lián)的。
回應:
教師通過示范記錄、講述等方式,鼓勵幼兒從多方面、多角度記錄一件事情的發(fā)生,并且能從人物、場景、發(fā)生過程等方面完整講述,“面條”只是主題,教師可以進行擴散性引導,如進行“你在什么地方吃的面條”“面條里有什么呢?”“面條是什么形狀的”等提問,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記錄二:面條大聚會
根據(jù)前面的探究,筆者組織了面條大聚會,幼兒從家中帶來面條,分小組相互觀察,進行交流?!拔业拿鏃l和你的一樣,軟軟的,細細的?!薄拔业拿鏃l比你們粗?!薄拔疫€帶了意大利面呢,一卷一卷的。”“哇哦,你這是什么面條?。 庇變阂煌瑢W的動物面積吸引了注意力,紛紛上前觀察,并提出了問題。
問題一:幼兒園里的面,家里的面,面館里的面,都是從哪兒來的呢?面條是怎么做出來的?
問題二:我們吃到了不同形狀的面,有的粗粗的,有的細細的,有的寬寬的,有的像蚯蚓,有的是蝴蝶,還有動物面條,不同形狀的面條是怎么做的?
問題三:為什么有些面條脆脆的,有些面條軟軟的?
分析:
通過這次分享活動,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在講述時,能從面條顏色、形狀、軟硬、味道等進行描述,相較之前有明顯的進步。在分類的過程中,筆者也看到了幼兒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將不同特征的面條進行分類。
回應:
教師應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分類標準,在區(qū)域里進行分類,把分類標準記錄在記錄本里。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支持他們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就從“面條從哪兒來”這個問題開始探索之旅。
三、記錄三:尋面之旅
為了探尋“面條從哪來”這一問題,筆者帶幼兒來到一家蘭州拉面館,
在等餐的過程中,幼兒驚喜的發(fā)現(xiàn),廚房里的叔叔捏下一小團面,一拉一折一拉一折,再在桌子上重重的一甩,面團就變成了一根根細細的面條。
走出蘭州拉面館后,一位幼兒自告奮勇地要帶大家探尋另一家面條店,于是,筆者跟著他來到了宏偉菜市場面條店。他們正好在做面條,幼兒站在一旁參觀做面條的過程,從面粉到面團、從面團到面皮,從面皮到面條,這一系列都是依靠機器完成的,幼兒看的目瞪口呆,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店主熱心給他們解答。如其它各種不同形狀的面條,是怎么做的呢?原來,機器里有不同的磨具,放上不同的磨具,就會出來不同形狀的面條!
回到教室里,參與尋面的幼兒把自己實地參觀、體驗、收獲的過程和問題的答案記錄在記錄本里。在分享的過程中,又有孩子提出新的疑問:那這個面粉是從哪兒來的呢?有的孩子說面粉是小麥變成的……
分析:
通過這次的尋面記錄,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的回憶、記錄、總結能力明顯提升。他們能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記錄,把尋面之旅分成幾個過程,并且用數(shù)字來表示順序,邏輯思維能力不斷發(fā)展。畫面也從單一的人物,增加了場景、環(huán)境等。在講述方面,幼兒開始能用完整的語言較為清楚的表達這一過程,敢于接受其他幼兒的提問,并耐心解答。
回應:
根據(jù)“面粉從哪兒來”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和幼兒一起上網(wǎng)查找視頻并觀看,了解小麥從種子的播種,到面粉的形成這一完整的過程。學習完之后,再鼓勵幼兒把理解的過程畫在記錄本上,同時進行小組分享。
以班本課程《面面俱到》為過程的三個觀察、記錄、講述向筆者展現(xiàn)了孩子在“說畫”項目中,以涂鴉本為載體,記錄和講述能力的逐漸發(fā)展。后期開展“說畫”項目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即時記錄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受,后期再進行兒童發(fā)展分析研究,以促進幼兒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