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寶彪 楊娟
摘 要:“05方案”啟動實施以來,不少教學研究者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互動教學進行了積極的關注與研究。在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內(nèi)涵、特點、作用、具體模式構建、不足及反思等內(nèi)容研究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成果質(zhì)量上、實操性研究及教學數(shù)據(jù)資源利用等方面仍然有待提升。因此,進一步深化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引導機制、加強對互動教學實操性方面的研究力度及深入挖掘和分析互動教學數(shù)據(jù),進而切實為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教學實效
1 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的研究概況
為能夠盡可能了知學界對思政課互動教學的研究狀況,本文采用高級檢索以主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互動教學”、時間段為:2005—2019年(2020年因收錄不全,不納入研究范圍)的檢索路徑,從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中搜集、整理了有關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全部論文(時間截止到2019年12月)。
從發(fā)文情況看,初步統(tǒng)計整理得知,從2005—2019年,研究探討思政課互動教學相關內(nèi)容的論文共計558篇,這個時段各年份的發(fā)文量分別是:4、6、19、17、25、37、50、51、71、47、47、52、43、57、32。從圖1和結合自2005年之后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踐可知,2005—2006年期間的研究論文之所以較少,一定程度上與“05”方案的實施尚處于起步階段和思政課教學改革尚在嘗試進行有關。
但在2007年之后,隨著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大量啟動和逐步推進,發(fā)文數(shù)量開始有所增加,并在2013年達到了峰值(分別是2005年的17.8倍和2006年的11.8倍),其他大多年份的發(fā)文數(shù)量基本維持在50篇左右,相對比較穩(wěn)定。進一步檢索篩選得知,此年份段發(fā)表的北大核心和CSSCI(含擴展板)論文共計86篇,占發(fā)文總量的15.4%,且各年份之間的發(fā)文數(shù)量差距不大。
從發(fā)文作者機構和地域分布情況看,粗略統(tǒng)計顯示,論文發(fā)表來自于“211”和“985”高校的有45篇,占發(fā)文總量的8%;一般高校的有407篇,占發(fā)文總量的73%;高職院校有102篇,占發(fā)文總量的19%??梢钥闯觯P注和研究思政課互動教學的作者大多來自一般高校,其原因之一是“211”和“985”高校數(shù)量上本身要少于一般高校,又加之是理工科高校較多,且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有限。
2 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在對2005—2019年思政課互動教學的研究情況進行概述的基礎上,甄選梳理了這15余年互動教學研究的大體內(nèi)容,主要圍繞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內(nèi)涵、特征、作用、價值、模式構建、問題及反思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2.1 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內(nèi)涵與特征
明確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內(nèi)涵,是推動互動教學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應用的前提。從教學實踐視角看,思政課互動教學是指師生之間采取雙向溝通、協(xié)作配合、真誠交流、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共同參與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師生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從教學論視角看,互動教學主要是指“主客體交替與互動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形式和應用”。而采用這一教學模式進行思政課教學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顯著特征。部分學者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手段,談及了互動教學模式具有全員互動、精準施教、動態(tài)掌控、教學數(shù)據(jù)實時追蹤與分析等特點,并認為“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亦應成為該教學模式的重要特色;也有觀點認為,此模式應用于思政課教學在互動問題設計上具有“真實性、時勢性、適度性、啟迪性”,同時在其應用場景上的特點又體現(xiàn)為四個依托,即依托思政課理論課堂、社會實踐大課堂、網(wǎng)絡平臺及網(wǎng)絡傳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出了“師生關系的平等性、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及教學結果的實效性”等方面的明顯特征。
2.2 互動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05方案”實施至今,互動教學模式在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領域中的地位正在尤加凸顯,在提升教學實效上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利用好這一教學模式繼續(xù)深化教學改革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這是學界目前達成的普遍共識。較多學者指出,實施互動教學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和必然選擇,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突破點之一”。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與質(zhì)量的關鍵和有效手段,也是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的基礎。另外,在互動教學模式對于思政課教學的意義這一點上,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者較多,的確有較為深刻的體會與總結。不少學者指出,進一步用好互動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革新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感染力及提升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還有助于解決學生對思政課的厭學情緒和“思維混亂、對社會現(xiàn)狀認識不清”的兩難問題。
2.3 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厘清互動教學的內(nèi)涵及其在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固然是前提和基礎,但構建好的具體互動教學模式則更能助推思政課教學改革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對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是教學研究者所重點關注的領域。在具體構建上,有學者以網(wǎng)絡課程為載體,構建了“講授型、自主學習、問題解疑、互動協(xié)作”四種不同類型的互動教學模式;也有教學研究者從教學能力、互動深度與廣度、課堂與案例設計、實踐教學等維度提供了具體構建路徑,或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雙主體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師生互助等方面展開了構建;不僅如此,還有部分教學研究者以師生為中心,從“主體互動、環(huán)境互動、學科互動”談及了思政課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提升。在具體實施上,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著力,或以“師生直接互動”和“以媒體技術為中介”等形式來開展互動教學,并要“厘清互動主體、充實互動內(nèi)容、完善互動形式、拓展互動場域”,以及設置好互動教學情境。
2.4 思政課開展互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部分教學研究者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思政課在開展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在師生間、認知上及形式上互動較多,而在學生間、情感上及實質(zhì)性上互動較少;也有學者指出,在方法、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盡管有部分教師引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但目前較多仍停留在表層,深度應用不夠。對此,少數(shù)研究者認為,當前很多高校仍是大班授課、學生人數(shù)多及現(xiàn)有的一些難以付諸實踐的辦法,是實現(xiàn)全員互動教學的主要障礙;除此之外,對于這些不足,還有學者認為,應從互動教學方法初衷、教師角色、話題選擇、環(huán)節(jié)設計等方面對互動教學進行反思,同時還應注意區(qū)分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
3 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現(xiàn)狀述評與展望
3.1 互動教學研究已取得的進展
首先,對思政課互動教學開展研究的文獻總量盡管不是很大,但是對這一領域的探討一直在持續(xù)進行,其研究的內(nèi)容從起初的內(nèi)涵特點到模式構建、如何實施及應用反思等多維度進行了探討,研究廣度和深度顯然在逐步拓展。其次,梳理現(xiàn)有互動教學論文發(fā)現(xiàn),較多研究是有校級或省教育廳教改基金項目資助的,少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項目資助,不僅如此,不少高校已將教改論文納入考核和職稱評定的范疇,這些表明,對思政課教學研究的重視力度正在逐步加強。最后,雖然僅選取了2005-2019年份段的教學論文,且這些論文作者的數(shù)量盡管在地域上分布不一,但已遍布各區(qū)域。另外,不少教學研究者在明確思政課互動教學基礎理論要點的基礎上,提供了多維度的互動教學模式具體構建路徑,并指出了互動教學開展的不足及反思,這些內(nèi)容對進一步推進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大有裨益。
3.2 互動教學研究尚存在的不足
認真梳理既有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也存在一些尚待反思和解決的問題。其一,互動教學論文雖有一定量存在,但高質(zhì)量論文不多。在整理的全部互動教學論文中,北大核心和CSSCI(包括擴展板)在發(fā)文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且這些論文大多集中于少數(shù)作者,新生作者較少。其二,盡管有較多文獻多維度探究了思政課互動教學的有關內(nèi)容,但理論探討居多,實操性研究不足。其三,不少教學研究者雖然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平臺來構建互動教學模式或開展互動教學,但也較多局限于“考勤、隨堂測試”的課堂管理,很多教學數(shù)據(jù)處于“荒廢”狀態(tài),尚未進行有效挖掘和深入分析,真正結合具體智能教學信息技術平臺研究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進而應用于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其四,目前高質(zhì)量論文期刊的欄目設置對于思政課互動教學方面的需求依然有限,加之部分理工科見長的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互動教學方面的研究更多是簡要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和反思,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3.3 深化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首先,加強對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的合理引導,鼓勵并積極培育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高質(zhì)量的教學研究成果。對于當前部分高校正在嘗試將包括互動教學研究在內(nèi)的教改成果納入教師的教學評價、年終考核及職稱晉升范疇的改革舉措,其出發(fā)點和目標的確毋庸置疑,但要防止濫竽充數(shù),要對這些教學研究成果進行科學合理地評定,把好內(nèi)容關和質(zhì)量關,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思政課互動教學研究引導機制,讓教師能夠用心教學,安心研究教學,同時學界尤其是相關期刊雜志也要加大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重視。其次,加大對思政課互動教學的實操性研究力度。對思政課互動教學的研究,在其方向和視角上,學理上的探討是必要和必需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要更好的開展互動教學,實操性方面的研究自然也不能缺席。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教學研究者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盡力引入現(xiàn)代化教學智能技術平臺,借鑒國外和國內(nèi)一些有益經(jīng)驗與好的做法,探究互動教學的實施方案、流程、步驟及評價體系等,進而應用于教學課堂并優(yōu)化推廣,以及把它作為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的著力點之一。最后,充分挖掘和分析教學數(shù)據(jù),完善思政課互動教學。近年來,不少思政教師借助互動軟件平臺開展教學,產(chǎn)生了大量師生參與的主題討論、問題彈幕、輔導答疑、作業(yè)測試等教學數(shù)據(jù),對于這些教學數(shù)據(jù)要進一步應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數(shù)字處理技術對其進行挖掘、處理、分析及提取,如教師在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上不能實現(xiàn)的,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予以解決,從而真正深入推進全員深度互動教學,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賈麗民,徐盈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56-60.
[2]侯繼虎.當代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0):132-134.
[3]李鵬.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模式探討[J].湖北社會科學,2013,(11).
[4]溫國政,溫鉑.論高校思想政治課互動教學的意義與實施[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7):92-93+121.
[5]梁英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46-47.
[6]錢偉量,沈震.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的特點及其運用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105-108.
[7]侯繼虎.當代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0):132-134.
[8]徐蕾,陳春燕.“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模式的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33-135.
[9][27]張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多元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4):244-245.
[10]郭素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探究”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yè), 2013,(32):112-114.
[11]高耀志,陳媚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體系構建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6):179-182.
[12]范丹卉,袁本文.互動式教學法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現(xiàn)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1,(5):40-43.
[13]朱引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互動策略——基于符號互動理論的視角[J].黨史博采(理論),2018,(3):70-71.
[14]曾立榮.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課堂教學理念的價值及方法探討[J].教育探索,2010,(3):70-71.
[15]侯繼虎.當代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10):132-134.
[16]楊愛杰,王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提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9):46-48.
[17]陳若松,陳艷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諧互動的教學目標與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1,(17):47-49.
[18]張祖龍.淺談互動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1,(9):66-67.
[19]梁英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1].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6):46-47.
[20]王國學,劉鐸.積極互動模式在高?!八枷胝卫碚撜n”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96-98.
[21]陸海蘭.構建高校思想政治課互動教學模式——評《問道心扉——基于問題邏輯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8):138.
[22]許承光,朱虹.基于師生關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教學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55-57.
[23]楊愛杰,王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多維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提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9):46-48.
[24]郭素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一探究”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yè),2013,(11):112-114.
[25]莊三紅.互動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熱運用與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85-88.
[26]甘永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四個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4):55-58.
[28]禹旭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互動中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9):46-48.
[29]謝加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互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86-89.
[30]沈震.思想政治理論課全員深度互動教學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102-106.
[31]沈震.基于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全員互動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97-100.
[32]莊三紅.互動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熱運用與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3):85-88.
[33]王國學,顧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互動教學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4):50-52.
基金項目:六盤水師范學院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編號:LPSSYjpkc201904);六盤水師范學院思政專項課題“基于云班課的高校思政課互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項目編號:LPSSYSZZX2019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杜寶彪(1991-),男,碩士,貴州遵義人,貴州省六盤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華北電力大學大數(shù)據(jù)與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成員,研究方向:大數(shù)據(jù)與哲學社會科學交叉研究,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
楊娟(1983-),女,碩士,講師,貴州六盤水人,貴州省六盤水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