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梅
摘要:游戲之于兒童,是其生活本身。兒童在游戲中認識世界,在游戲中學習人際交往,在游戲中激發(fā)智慧潛能,在游戲中獲得情感體驗。游戲精神就是“好玩”的兒童精神。
關鍵詞:小學語文;游戲精神;人際交往;思維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3-0020-03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呼喚游戲精神?李振村老師說得好:“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對待學習并非像成人那樣有明晰高遠的目標,好玩、有趣的事樂意為之,艱苦、枯燥的東西他們會本能地排斥?!薄安⒎钦n堂上笑聲連連就一定是‘好玩,真正的‘好玩是直抵心靈的,那是對語文發(fā)自內心的癡迷和激賞?!薄啊猛嬉膊皇菍ι羁毯蛧烂C的悖離。學生能夠沉潛在文本深處與作者產生高度共鳴,能夠感受文本的思想魅力并樂于從中“游戲”“故事”等語文活動。46%提到“要學到東西”或“有收獲”,42%提到“想說什么就說什么”,32%提到“學習具有挑戰(zhàn)性”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滿足這些需要的教學的特質,即“好玩兒”的本質內涵:
一、學習有深度參與,激發(fā)潛在求知欲。
二、開展有趣的語文活動,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本領。
三、不擔心“因說錯話受到嘲笑或批評”“別人,包括老師,不能打斷我的發(fā)言”“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大家要守一定規(guī)矩”……既努力打造一個“愉悅、自由、尊重、理解”且“有序”的課堂環(huán)境。
二、“好玩”的策略
(一)重視智力挑戰(zhàn)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太熟悉的東西和完全陌生的東西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知道一點點卻又不是完全知道的“似曾相識”,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潛在欲望。這使我想起傳統(tǒng)教學論“可接受性原則”,“教學多從學生原有水平出發(fā)”,以及前蘇聯(lián)杰出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提倡“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多從‘明天水平出發(fā)。”
例如:一位教師“跳”字的教學。
師:平時我們在哪里用到這個“跳”字?(組詞)
生:跳高、跳繩、跳舞、跳皮筋……
師:因為我們用腳跳,所以這個字是
生:足字旁。(從學生的原有水平出發(fā)。大部分低年級教師就此止步)
師:除了用腳跳,還有什么會跳?
生:(思索)心跳
師:對。(指指眼皮)
生:眼皮也會跳
師:(手按脈搏)
生:脈搏也會跳。
師:感受一下(師生手按脈搏)
師:在這里的跳是“一起一伏”的意思。(不僅僅是組詞理解字義,而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提升至最近發(fā)展區(qū))
小學低年級靠“游戲、比賽、表演”等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如學科知識本身的思維挑戰(zhàn)引發(fā)的學習興趣更持久深遠。
(二)尊重模糊理解
課堂上,那些明確清晰的回答往往能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許,殊不知,那些看似猶豫不定、模糊不清的解答同樣蘊含著巨大的教學價值。
這是一節(jié)二年級的識字課,組詞環(huán)節(jié),用“克”組詞,一生組詞“馬克”。
師:馬克是什么意思?
生(搖搖頭):不知道。
師:是一種筆嗎?(有種筆的牌子叫派克)
生:不是。
師:想想,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詞的?
生(有所憶):我查字典了,馬克是德國的一種貨幣。
師(頗欣慰):查字典知道詞語的意思,很好。
“馬克”,有沒有這個詞,如果有,是什么意思,從現場來看執(zhí)教教師也無從判斷。盡管如此老師也沒有用“組詞盡量組常用詞,組懂得意思的詞”之類的語言簡單否定學生,而是通過“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詞的?”誘導學生組詞知詞義。
此教學片段的意義何在?從語文學科教學的角度看,兒童最初是通過詞來認識世界的,詞是兒童進一步獲得知識的重要的因素,為了組詞而組詞,不知道詞語的意思,這個詞很快就會被遺忘。詞匯未能進入兒童的語言系統(tǒng),不能成為他認識世界、進一步獲得知識的重要的因素,多半是沒有生命力的。由此,組詞知詞義還是很有必要的。從育人的角度看,教師的循循善誘是期待是信任,學生在教師耐心的誘導中展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誘導的是知識,更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捕捉課程資源
課堂四十分鐘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哪怕是老師的一個動作、學生的一個回答,只要我們智慧敏銳,都可能成為語文學習的資源,讓語文課變得豐富精彩。
這是一節(jié)拼音教學課,老師把ai的音、形教完之后,課堂上有這樣兩個教學場景。
場景一:(教師和一名學生背靠背站在講臺上)
師:誰來看著這幅畫面,試著用上a|的四聲說一句話。
生一:李老師愛顧守麗。
生二:李老師和顧守麗緊緊挨在一起。
生三:顧守麗愛李老師。
生四:顧守麗和李老師比高矮。
場景二: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標調歌,有a別錯過,沒a找o、θ|u并列標在后,單個韻母不用說。
生(未舉手就說話):老師,我也有一首標調兒歌,跟你的不一樣。
師:說說看。
生:有a在,把帽戴,a不在,o、θ戴,|、u一起來,誰在后面誰來戴。
師:誰的兒歌更好聽一些呢?
生(異口同聲):××!
師:既然××教的兒歌得到了同學們的喜歡和贊賞,我們就請她來教教大家吧。
(××精神抖擻走上講臺,一會兒教大家齊讀,一會兒男女生分開讀,一會兒他說前半句,其他學生接后半句,一會兒工夫,全班學生把他教的這首兒歌記得滾瓜爛熟。)
漢語拼音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應積極開發(fā)有用的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而學生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資源。這堂課就是這樣,教師給學生一個平臺,他們便給我們一段精彩。
(四)聯(lián)系社會生活
部編語文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內容密切聯(lián)系生活。那么,怎樣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體現這一意圖呢?
例如,《田忌賽馬》一課,還是原來的馬,孫臏幫助田忌通過調換馬的出場順序轉敗為勝,贊揚了孫臏的足智多謀,讓學生學習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品質。多少年來,孫臏的智謀,被世人稱頌。為了培養(yǎng)學生深入的多角度的極具個性的思維品質,課末,筆者給學生讀了兩篇文章,一篇叫《不要與田忌賽馬》,文章寫道,曾聽說某某運動員,在自己這一級別的比賽中成績不佳,于是努力減肥,偷偷進入下一級別的比賽,“順理成章”取得了好成績。又有某某青年足球隊,為了提高本隊的比賽能力,偷偷在球隊中混入年齡超標的有經驗的球員,最后在骨齡檢測中原形畢露。這些人采用了田忌賽馬的戰(zhàn)術,卻沒有得到人們的稱贊,反而被人們視為“投機取巧”。接著,文章從誠信是立身之本和不守比賽規(guī)矩談公平競爭兩個方面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不要學習田忌,更不要與田忌這類人賽馬。另一篇叫《國產十大名車VS十大超女》,文章認為,別克君威這款在中國如魚得水的車型在美國老家的處境很不如意,轉戰(zhàn)中國實屬無奈之舉。似乎也有一點“田忌賽馬”的嫌疑。你是如何看待田忌賽馬現象的?筆者請同學們擺明自己的觀點,充分搜集資料,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許教師不能常常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生活,就讓我們在課堂上,投入一顆“生活的石子”,讓“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化”,讓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綜上所述:呼喚游戲精神,就是還學生一個兒童的世界。把語文課上得“好玩”些,就是給學生一個兒童的語文?!坝螒颉笔且环N精神,“好玩”是一種境界,需要作為孩童師者的我們一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