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摘要:隨著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普及,人民對物質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繽紛多彩的藝術現(xiàn)象盛開在華夏大地,更多的人愈發(fā)注重藝術教育。2014年I月10日,教育部以教體藝〔2014〕1號印發(fā)《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分明確思路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住重點環(huán)節(jié),統(tǒng)籌推進學校藝術教育;建立評價制度,促進藝術教育規(guī)范發(fā)展;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4部。此文件一出,藝術教育又掀起波瀾,一直醞釀的關于“變聲期前聲樂教學”(后文稱童聲①)的一些看法,也大勢所趨。筆者對近些年在聲樂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童聲;聲樂教學;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J616-4;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204-02
一、目的性過強的激進式灌輸教學
加拿大一項新的教育研究顯示,兒童在7歲前開始學習鋼琴或小提琴會引起大腦主管運動技能的部分發(fā)生永久性變化,從而使兒童擁有更好的運動技能。但如果在7歲以后學音樂,兒童的大腦發(fā)育就不會發(fā)生類似的變化聲這種音樂對于人體生理結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也證明了音樂的學習,對兒童生理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我在近些年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聽到許多合唱團學生的家長對我說:“筆者就想讓孩子學一學,有點特長,也不需要將來有多大成就!”。的確,很多國內(nèi)的家長安排孩子學習和接觸音樂,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表象的成就,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音樂的單純目的性。伴隨新政策的出爐,我們在中小學聲樂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就更加尖銳的暴露出來。
由皮亞杰等人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學生的學習并不是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和技能,主動的對外部的信息進行主動的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已的意義。而我們的教學正是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其已有的經(jīng)驗和技能為基礎和起點發(fā)展新的知識經(jīng)驗。有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刻意的灌輸氣息、位置、腔體等一些專業(yè)學習聲樂的歌者在聲樂系統(tǒng)學習中緩慢接觸的演唱技巧。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做法對于學生的教育實為不妥。早在70多年前,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就曾提到,兒童的發(fā)展存在最佳期限。要開始相應的音樂教學,必須以成熟和發(fā)育為前提。兒童時期,孩子本身的聲帶發(fā)育并不完全,還屬于童聲時期。接觸聲樂學習,最首要的目的是感受音樂、聆聽音樂、并用自身所具備的聲帶條件去完成適合自己的兒童聲樂作品。簡言之:抓住歌曲的風格,記下歌詞,掌握節(jié)奏,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如果能在歌唱過程中自發(fā)的加入?yún)f(xié)調合理的肢體動作,就是一次良好的聲樂課程學習了,他們慢慢建構起來的對于音樂之于自己的意義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然而大部分聲樂教學并非如此,為了使孩子獲得有某些組織頒發(fā)的等級證書,孩子們不得不背上枷鎖,就像一副漫畫中所講述:一個可愛的男孩長出一對潔白的翅膀,而背后的父母正用一把鋒利的剪刀剪斷他。這對父母應該可以影射出許多的含義吧,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教育體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避免過強的目的性,由此造成學生對于聲樂學習的興趣降低甚至感到厭煩,便以失敗告終了。
二、缺乏引導創(chuàng)新的定式思維
之前提到,“抓住歌曲的風格,記下歌詞,掌握節(jié)奏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斨锞统霈F(xiàn)了問題,記住歌詞。兒童階段對于事物的認知強烈,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兒童記住歌詞,更多的是要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理想是要培養(yǎng)“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那么我們就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資源,不斷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多加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
對兒童進行聲樂教學時,第一階段是“發(fā)聲練習”。如何讓兒童在這一階段既打開聲音,又不覺得枯燥?感受到音樂的同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的歌唱呢?這是教學中比較困難的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這一階段,兒童對于音樂理論基礎并不能掌握,但對于音樂的表情“歡快的”、“悲傷的”等卻相對能理解。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單純的教學生,要教“活”學生。
例:“1234 5432—1—”(母音u)”在給學生示范時,我會講述:假設學生在坐過山車,隨著音樂的起伏,當過山車到“5”音時,會沖向最高點,回到“1”音又滑到最低處。讓兒童在腦海中形成的圖像概念。同時在母音的選擇上,我選用“u”母音來模仿過山車呼嘯的聲音,使更加逼真。我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兒童會更積極和興奮的演唱!同時她們會自主的加入曲腿,到“5”音時站的很直很高,做出使勁向上的肢體動作。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是活潑且高效率的,來之不易。除了演唱,他們學會了感受音樂。
又如:安娥先生作詞,聶耳先生作曲的《賣報歌》,大家熟知。歌詞共有三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記憶就存在一些問題。歌詞中有一句“不等天明去等派報?!痹S多教師像教嬰兒說話一樣告訴學生如何發(fā)音,卻沒有告訴學生歌詞的意思。經(jīng)常有小朋友唱完歌曲后也不知道自己唱的是什么?在教學《賣報歌》時我問學生:“派報是什么意思?。俊薄啊?,學生搖搖頭,然后就會自己想想,很難理解。最后我把歌詞中賣報兒童的賣報場景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他們。再次演唱時,就會有很明顯的改觀,比如唱到“吃不飽、睡不好咐也們會做出難過的表情,這也是一種提高了。這種方法記得牢固也不被動記憶,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忽視肢體語言的體驗教學
中央音樂學院童聲考級(1-6)要求中,1-4級對于歌曲的音準、節(jié)奏做出了規(guī)定,要求是基本正確,從1-4級逐漸加入演唱熟練自然的要求。而5-6級則加入了有意識歌唱這一要求。這一點可以看出,對于音樂感覺培養(yǎng)的重要性。音樂感覺都在哪些地方可以體現(xiàn)呢?
首先要肯定,樂感是可以依靠后天培養(yǎng)的。肢體語言的協(xié)調性,也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音樂感覺。社會上存在的現(xiàn)象,往往是臨考前教師為兒童編排一些合理的動作,反復鞏固練習,使孩子被動接受。其實,孩子們主觀發(fā)出能動性時更合理的,更能激發(fā)兒童的藝術潛能,這就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十放在胸前,指尖沖前,像小魚游動一樣,左右擺動,在歌唱時,教師可以引導,用不同的魚種類來使兒童自主進行肢體變化。如彈間奏時,我會高喊:“鯊魚來嘍!”,兒童就會自然的加快雙手擺動速度和幅度,整個人高亢起來;換到小金魚,兒童立即反映出小心翼翼的樣子,動作和聲音都輕柔下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激發(fā)孩子的動作熱情。對于一些上課不喜歡動,站的筆直的學生,就要選擇更親和的方式與他溝通。讓聲樂學習變成一件快樂自主的事情,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曾經(jīng)在教學中,我請兩位學生一起歌唱分別是一名初一的男學生、和一名高一的女孩。你可能會產(chǎn)生懷疑,年齡的差距,會不會再教學中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況且男女兒童的音域并不相同,如何才能和諧統(tǒng)一的完成一次教學呢?剛好相反,筆者在教學中反而發(fā)現(xiàn)了比單獨一對一授課更加豐富的收獲。兩個人共同上課時,我會加入彼此間合作的意識,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課堂上一對一授課的緊張和枯燥感。在做節(jié)奏和肢體訓練時,兩位學生相互配合做:擊掌、依次深蹲等肢體動作。將游戲肢體融入音樂學習,聲樂課程會在一片歡笑中度過,如果遇到男女聲音域的矛盾,我會在第二位同學演唱時,自然的過渡轉調,在這其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音準及反應能力。因此,只要教師控制好教學進度,兩人共同學習的聲樂課題,不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四、結語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對于中小學聲樂教學的幾點建議。我們該深思,引導學生接觸音樂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中小學聲樂教育的普及,勢必會帶來利弊兩方面,如何權衡這其中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檢驗。
“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瑞士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我們在聲樂教學方面,也該不斷創(chuàng)新融入科學的教學方法,積累更多的藝術素養(yǎng),便于中高年級音樂學習的廣度及深度。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藝術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啟蒙聲樂教育像社會萬花從中的一枝萌芽的小花。教師作為其中的園丁,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切莫讓一顆急于功利的心把一棵棵萌芽的植物修剪的平平整整,切莫讓陽春白雪的聲樂事業(yè)變成孩子的負擔、家長的壓力、學校的累贅。
注釋:
①“童聲”:關于“童聲”的科學解釋,我們在此并沒有較為嚴謹?shù)尼屃x,較為廣泛的翻譯為:“童聲”是指小孩尚未變聲前的聲音》
②劉千里.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7歲之前學音樂有助大腦發(fā)育,中國廣播網(wǎng),201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