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劉 紅 顏瀟瀟 潘付堂 施仲香 張福仁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醫(yī)院),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濟南,250022
患者,女, 25歲。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口腔起水皰、血皰,伴有發(fā)熱,最高體溫40℃,當?shù)亟o予“抗病毒、消炎”治療5天,病情好轉。隨后頭皮、頸部起水皰,患者遂就診于山西某三甲醫(yī)院,取陳舊性水皰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天皰瘡改變。予以“糖皮質激素”口服治療,患者未服用。皮損逐漸擴展,雙手足、軀干散在紅斑,伴有疼痛及水皰?;颊呔驮\于山西大學某三甲醫(yī)院,診斷為“天皰瘡”,于2019年7月1日開始服用甲潑尼龍6片/d,皮損消退不明顯,隨后甲潑尼龍加至8片/d,療效欠佳。于2019年7月15日患者就診于北大某三甲醫(yī)院,再次行病理+免疫病理:表皮下皰,真皮乳頭明顯中性粒細胞、伴個別嗜酸粒細胞,免疫病理檢查陰性,考慮線狀IgA大皰性皮病可能。給予氨苯砜150 mg/d×10 d,療效可,原有紅斑、水皰大部分消退,于2019年7月21日就診于我院門診。患者本次發(fā)病以來,有發(fā)熱、口腔潰瘍,伴脫發(fā)、肌肉乏力,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入院查體:體溫36.2℃,心率84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12/71 mmHg,一般情況可,心、肺、腹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口腔舌體下方、舌周見淺表糜爛(圖1a、1b),頸胸部、腹股溝等部位見色素沉著斑,少許痂皮;雙手足紅斑、腫脹,軀干、四肢、肘窩可見新發(fā)皰壁緊張的水皰(圖1c~1h),約豆粒大,尼氏征陰性,雙下肢無水腫。
平素健康狀況良好。乙型肝炎病原攜帶多年,肝功能正常。否認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無不良嗜好。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示RBC 3.74×1012/L↓,HGB 110.00 g/L↓,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14.00↓,NEU% 76.90%↑,LYM% 14.00%↓,網(wǎng)織紅細胞絕對值345.20×109/L↑,網(wǎng)織紅細胞百分比9.23%↑;生化常規(guī): ALT 11 IU/L,AST 11 IU/L,TP 69.9 g/L,ALB 45.1 g/L,TBIL 35.4 μmol/L,BUN 3.62 mmol/L,Cr 46 μmol/L,C反應蛋白:0.93 mg/L。血沉:33 mm/h。尿常規(guī)、RF未見明顯異常。免疫球蛋白+補體:免疫球蛋白IgE 115.1 ku/L。取頸部水皰及少許周圍正常皮膚行組織病理檢查示:表皮下水皰,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圖2a)。DIF:表皮基底膜IgG、C3、IgM、IgA陽性帶狀沉積(圖2b~2e),建議臨床查血ENA系列及鹽裂。ANA實驗1∶100陽性核顆粒型,dsDNA、ENA多態(tài)抗體譜陰性。HLA-B*13:01陽性,抗VII型膠原抗體 96.4 U/mL。鹽裂IIF免疫實驗:IgG沉積在真皮側(圖2f)。ELISA:BP180,BP230均陰性。
圖1 1a、1b:口腔舌體下方、舌周見淺表糜爛;1c~1h:胸腹部、雙手、肘窩處、雙足可見紅斑、水皰,皰壁緊張,不易破潰
圖2 2a:表皮下水皰,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HE,×200);2b~2e:表皮基底膜IgG、C3、IgM、IgA陽性帶狀沉積(DIF,×200);2f: IgG沉積在真皮側(鹽裂IIF,×200)
診斷:獲得性大皰表皮松解癥(EBA)。 治療:給予甲潑尼龍40 mg/d靜滴,氨苯砜100 mg日1次,人免疫球蛋白15 g/d×5 d,嗎替麥考酚酯1.0 g日2次治療,病情好轉,未見新發(fā)水皰,糖皮質激素逐漸減量,出院時甲潑尼龍24 mg/d,嗎替麥考酚酯0.75 g日2次。出院時患者病情明顯減輕,原有皮損干涸、結痂,部分痂皮脫落留有色素減退斑,未見新發(fā)皮損(圖3)。甲潑尼龍減至20 mg/d后,改為每月復診,患者訴無新發(fā)皮疹,甲潑尼龍每月減4 mg。2019年9月16日患者已減至甲潑尼龍片每日12 mg/d,患者無不適,未見新發(fā)皮疹,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電解質均未見明顯異常。
圖3 軀干、四肢、雙手足原有紅斑、水皰消退,未見新發(fā)皮損
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BA)是一種少見的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病(AIBD),可累及皮膚和黏膜[1]。血循環(huán)中有抗VII型膠原的自身抗體。它可以呈現(xiàn)多種表型,但最常見的是機械型和炎癥型[2,3]。患有機械型EBA的患者在創(chuàng)傷部位出現(xiàn)非炎性大皰、糜爛,而非機械型的患者出現(xiàn)炎性病變,其通常模仿其他大皰性疾病,包括大皰性類天皰瘡,線性IgA大皰性疾病和黏膜類天皰瘡。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為混合型,也有部分患者在疾病期間發(fā)生類型轉換。由于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EBA最初在1895年被描述為成年發(fā)病形式的營養(yǎng)不良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4]。然而,隨著免疫診斷學的改進,EBA被歸類為獨特的獲得性AIBD[5-7]。EBA被認為具有遺傳易感性,HLA-DRB1*15和HLA-DRB1*16的過度表達,與非洲人后裔的黑人患者中的HLA-DRB1*15:03等位基因特別相關[8,9]。與營養(yǎng)不良的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相比,它可以發(fā)生于任何年齡。
EBA的發(fā)病率為0.08/106~0.5/106,男女比例相同[10,11]。EBA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中位年齡為50歲,30歲和70~80歲為發(fā)病高峰[10,11]。非機械型占EBA病例的55%,其次是機械型,占38%,具有兩者特征的形式7%[11]。EBA占自身免疫性大皰病的1/18,在最近的一項meta分析中,9.6%的EBA患者被發(fā)現(xiàn)患有合并癥[11]。在這些患者中,4.4%與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另外的AIBD、甲狀腺炎、銀屑病和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炎癥性疾病相關[11]。20%的患者還發(fā)現(xiàn)了ANA抗體陽性[11]。雖然罕見,有5例獲得性血友病A與EBA伴發(fā)[12]。
診斷標準:表皮松解性大皰性皮膚病的診斷標準(改編自國際大皰性疾病組診斷EBA的診斷標準)[13]。發(fā)生以下情況極有可能診斷:(1)與EBA一致的大皰性疾?。?2)表現(xiàn)為表皮下水皰的組織病理學(可選);(3)DIF顯示:病灶周圍皮膚沿基底膜帶有線狀IgG,C3,IgA和/或IgM陽性沉積;(4)通過ELISA或IIF在表達VII型膠原的人類細胞上檢測到循環(huán)抗VII型膠原的自身抗體;(5)對于血清反應陰性的患者,在VII型膠原蛋白缺乏的皮膚上通過間接IEM(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或IIF陰性標記錨定纖維。如果存在(1)和(3)并且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則診斷是明確的:(6)DIF上的U型鋸齒模式;(7)病灶周圍皮膚的直接IEM在原纖維固定區(qū)+/-下層有免疫沉積;(8)在IV型膠原蛋白以下具有體內結合免疫沉積物的熒光覆蓋抗原表位(fluorescence overlay antigen mapping, FOAM)。如果無法進行(6)~(8)的測試,則如果存在(1)和(3),則可以進行診斷和(9)在SSS上對DIF和/或IIF進行皮膚標記。
直接免疫熒光(DIF)中U型鋸齒狀模式可用于區(qū)分EBA和大皰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BSLE)。U型鋸齒可將EBA患者與BP,黏膜性類天皰瘡(MMP),LABD,抗p200類天皰瘡和抗層粘連蛋白332類天皰瘡的患者區(qū)分開來,其特異性高達100%[14],間接免疫熒光(IIF)和鹽裂(salt split skin, SSS)在區(qū)分EBA和大皰性類天皰瘡及黏膜性類天皰瘡方面的敏感性74.7%,特異性高達99%[15],該檢測的局限性在于抗層黏蛋白332和抗p200天皰瘡的患者在鹽裂的真皮側也可以陽性。已經(jīng)開發(fā)出多種ELISA測定法來檢測VII膠原自身抗體[16]。根據(jù)所使用的表位不同,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可能會顯著不同,敏感性范圍為30%~97.9%。血清抗VII膠原蛋白IgG抗體的定量分析與臨床疾病嚴重程度相關[15]。
患者多次誤診的原因,考慮如下:(1)與病理取材相關,早期患者的水皰不多,取材時應該選擇新發(fā)紅斑及水皰;(2)疾病早期,患者的抗體滴度偏低,可能需要多次取材行免疫病理DIF染色來明確診斷;(3)患者對氨苯砜治療反應良好,可能是導致誤診的另一個原因。該病需要與線狀IgA大皰性皮病、大皰性紅斑狼瘡、先天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及IgA天皰瘡等進行鑒別。先天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是一種與基因相關的遺傳性皮膚病,出生即可發(fā)生,具有明顯的特征性皮損,即受壓或摩擦部位容易出現(xiàn)皮膚松解或水皰、大皰,甚至血皰。組織病理改變?yōu)楸砥は滤捄蜕倭康难仔约毎櫍珼IF(-),與EBA相鑒別。治療上有文獻報道維甲酸對先天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治療有效[17],部分嚴重患者可考慮維A酸聯(lián)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而EBA的治療仍存在挑戰(zhàn)性。該患者的診斷思路或許能給臨床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于EBA的低流行及缺乏有效的隨機對照試驗,臨床的治療仍存在挑戰(zhàn)[18]。秋水仙堿是該病的一線治療藥物,單獨使用或者輔助糖皮質激素減量,推薦起始劑量為0.5~2.0 mg/d,病情控制后,維持最低劑量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氨苯砜通常與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應用,推薦起始劑量50~150 mg/d,在兒童EBA患者中療效顯著。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嗎替麥考酚酯可以有效抑制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可以有效的控制難治性EBA,推薦劑量為2~3 g/d。
EBA通常對以上治療方案抵抗,呈慢性病程,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可以明顯改善臨床癥狀,2 mg/kg應用2~4個周期,可以達到臨床完全緩解,緩解期可長達53.9個月[19]。目前的治療進展是CD20單克隆抗體(英夫利昔單抗,美羅華)在少部分EBA患者中進行了臨床試驗,推薦劑量是375 mg/m2連續(xù)應用4周,或者每兩周1次,每次1000 mg。通常應用后2~3個月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