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運球
摘 要: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新課標中的重要學習任務群。開展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旨在綜合提高學生的思辨閱讀、多維鑒賞和語言表達能力。相關教學要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凸顯閱讀的整體性,找到可行的實施策略和行之有效的閱讀方式方法,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同時師生要加強反思,不斷提升閱讀與研討的質(zhì)量。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反思
一、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須“有的放矢”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學習任務群”來建構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語文課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三類課程中共同的學習任務群。由此可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時勢是大勢。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如此重要,作為落實主體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師,怎樣具體落實“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教學便是迫切需要實踐和思考的問題。比如:如何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興趣?如何定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目標?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閱讀與研討?如何通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綜合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如何檢測和評價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效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一線語文教師認真地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改進。
通常我們都強調(diào)做事情要“有的放矢”,在指導學生進行《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時,我們先確定閱讀與研討的“的”——目標,然后針對這個“的”去“放矢”——確定閱讀與研討的策略及方法。
(一)確定閱讀研討目標
1.加強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重要性的認知,煥發(fā)閱讀研討的激情,自覺接受經(jīng)典的熏陶漸染,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2.習練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多種方式方法,學以致用,為個人終身閱讀與研討打下基礎。
3.了解《三國演義》的背景、作者,鑒賞典型形象,準確把握《三國演義》的內(nèi)涵,認真涵詠整本書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二)明確閱讀研討的策略方法
1.教師闡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重要性,指導閱讀研討的基本策略方法。
2.學生閱讀研討《三國演義》,撰寫心得筆記,注重思辨性。
3.分小組進行小課題研究,交流閱讀與研討的所思所得。
4.建立學生自評、互評及成果評比展示等評價機制。
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須“行之有效”
新的課程標準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有著明確的要求,這是我們開展《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研討的行動指南。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標準去組織實施,同時也應以這個標準去檢驗效果。為使活動行之有效,實踐中我們將整個活動分為明義激趣、授業(yè)解惑、成果展演三個階段。
(一)明義激趣,奠閱讀研討之基
以經(jīng)典言論引領。赫爾曼·黑塞認為:“名著其實是知識堡壘上的制高點。”“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我們必須讀杰作。”日本著名作家池田說:“在取之不竭的浩瀚的中國文學中,《三國演義》是格外閃耀著光芒的作品,我是從青年時代就一讀再讀的,是深受吸引的讀者中的一個。”以此讓學生明白,閱讀研討名著是增強文學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是獲得教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以作品價值激發(fā)?!度龂萘x》被譽為“第一才子書”,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解讀中國人傳統(tǒng)理念和民族精神的著作。《三國演義》是中國民眾心中的一座道德豐碑,人們通過生動的故事接受相關道德和價值標準的教育:做人該像劉備那般愛護人民,當如關羽那樣講朋友義氣,不能像曹操那樣自私自利、奸詐狡黠。池田所說的“光芒”就是《三國演義》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很多日韓企業(yè)家都從《三國演義》中汲取了經(jīng)商的謀略和管理的策略。
以高考實例促趣?!冻嗤弥馈肥?001年高考“誠信”話題作文的江蘇滿分作文,作者以《三國演義》中赤兔馬與關羽、董卓、呂布相關的故事為藍本,以擬人化的手法編撰了赤兔馬寧守誠信而不惜殞身的感人故事,有力地表現(xiàn)了為人必講誠信的主題。以此激發(fā)學生,閱讀研討名著能夠訓練思維品質(zhì),能夠積累作文素材,能夠提高語文成績。
以故事成語入境?!度龂萘x》里有很多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故事,如劉備三顧茅廬、關羽千里護嫂、張飛怒鞭督郵、死諸葛嚇走活司馬、王司徒巧設連環(huán)計等,有很多與人物故事相關的成語,如初出茅廬、錦囊妙計、先禮后兵、單刀赴會、赤膊上陣、棄暗投明、初生牛犢不怕虎、賠了夫人又折兵、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講述這些故事、講解這些成語,能把學生引入趣味之境、知識之境、智慧之境、思想之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二)授業(yè)解惑,習閱讀研討之法
在閱讀研討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師生交流、討論,一起習練閱讀研討的方法。
1.觀賞式閱讀。旅游賞景般閱讀,了解全書主要內(nèi)容,感受情節(jié)及主要人物。
學生利用寒假粗略讀完《三國演義》,能理清小說的主要線索,把握作品的主體內(nèi)容,講述故事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并對作品內(nèi)容、人物形象及風格特色有一定的感受。
以了解作者為入口。作者羅貫中,智慧超人,實踐豐富,追求執(zhí)著,有著憂國憂民、依戀故土、緬懷英雄的高尚情操。他主張國家統(tǒng)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痛恨奸詐邪惡。了解這些有助于理解《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情感傾向,有助于對整本書主題的理解。
以知悉歷史為紐帶,師生通過把握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合三為一(西晉)的歷史大背景,抓住三國由創(chuàng)業(yè)到滅亡這一既彼此對峙又相互交叉的三大脈絡,再輻射到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人匆匆來去的短暫歷史,在這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體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勢,感受那個時代的政治及外交謀略,從而深味小說的主題。
概括情節(jié),了解人物,簡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要內(nèi)容。比如從“千里走單騎尋主”“單刀赴會”“華容道義釋曹操”等情節(jié)分析關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
2.品鑒式閱讀。仔細閱讀,品鑒內(nèi)容、人物,與作者作品進行深度對話。
學生在粗讀基礎上,就自己或興趣濃、或感受深、或有感觸、或有疑問的點進行仔細閱讀,反復品鑒。同時查找一些必要的資料,如作者人生經(jīng)歷、三國相關歷史、民間三國故事等,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和作品進行深度對話,以拓寬閱讀視野,啟發(fā)人生思考,提升精神境界。比如探討“三國智絕諸葛亮的人生是成還是敗”,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歷史,重點研讀諸葛亮的相關章節(jié),最后得出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一個讀書人把功名與道義完美結(jié)合;悲劇在于諸葛亮生不逢時,有心救國,卻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慘結(jié)局,抱憾而終。
除了品鑒研討內(nèi)容,還可以品鑒研討作品的結(jié)構、語言、風格等。比如《三國演義》十分講究事件的布局與氣氛的營造,像劉備三顧茅廬這部分,作者讓諸葛亮在一番喧天鑼鼓之聲后才出來,一如京劇中主角出場的處理,韻味十足。比如《三國演義》是一部成就輝煌的歷史小說,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既顯文言的“深雅”又有白話的“淺俗”,使得整部作品語言“簡潔精練,生動傳神,曉暢自然,靈活多變,氣勢充沛”,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
品鑒式閱讀研討提倡對作品思辨性的闡釋,要求學生把品鑒結(jié)果拿到小組去交流,再到全班去交流、討論。這種方式不但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思辨力,切實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3.評點式閱讀。學生選取閱讀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或故事、或人物、或手法,自主確定切入點或角度加以評點。
可學習金圣嘆評點六才子書的做法,邊讀邊圈畫,在書旁寫上評點文字;可選擇相關章節(jié)、文段,先朗誦再談體會;可抄錄好詞佳句,然后和同學交流心得;可寫一些讀書筆記,讀給同學聽或在張貼欄里展示出來;還可以學寫文學評論文章,或是其他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如話劇),等等。
對于一些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進行一些更為具體的指導,比如賞析人物:智慧之人——諸葛亮,仁德之人——劉備,信義之雄——關羽,真情之杰——張飛,英勇之將——趙云,讓他們先和同學私下交流,然后在課堂上口頭表達,再在課后形成書面文字。
4.研討式閱讀。深度入書又跳出書本,選取某個點獨立思考、深入研討,或質(zhì)疑或評價,寫出比較完整的有個性和思辨性的分析文章。
研討式閱讀是一種高級閱讀形式,它需要閱讀者有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基礎,有一定的真?zhèn)伪鎰e能力以及歸納、演繹等綜合分析能力,需要有能多維思考、比較靈活、比較有創(chuàng)見的思維。為使研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又不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受到限制,我們主要提供了兩種研討方式。
其一,話題討論。師生事先討論擬定話題,一次一專題,學生自己定主持人、發(fā)言人和記錄者,教師平等加入討論。討論的話題宜點面相容、小大兼具,如“諸葛亮真有那么神嗎”“我看曹操”“劉、關、張三人為何能桃園結(jié)義”“三國故事中的計謀與現(xiàn)代社會”“三國人物的美與丑”“《三國演義》為何尊劉貶曹”,等等。
其二,課題研究。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由組長1人、組員4~5人組成。研究課題可先學生自擬,然后全班征集、選評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提供一些,如《從關帝廟說開去》《劉備“仁”曹操“奸”的比照研究》《“三國”謀略對處理當下國際關系的啟示》《“男不讀三國”古訓今解》《詩詞在古典小說中的作用》《羅貫中寫人藝術淺析》,等等。
(三)成果展演,驗閱讀研討之實
驗證閱讀研討成果,既要有章可循,又要靈活自由;既要防止三觀出現(xiàn)偏差,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思想和才情的彰顯。
1.展示《三國演義》讀書摘抄、讀書筆記??梢詫⒔淌依锏膹堎N欄作為作品展示區(qū),或分期張貼全班同學的書摘、筆記,或?qū)?钩瞿硞€同學的系列作品。
2.開展與《三國演義》內(nèi)容相關的智力游戲。比如說故事答人物,說成語答人物,對對聯(lián),等等。
3.從《三國演義》中提取話題組織辯論賽、演講賽。如開展“周瑜是不是真不如諸葛亮”“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等辯論賽,通過辯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4.開辦《三國演義》中的傳統(tǒng)文化主題講座。學生可就個人興趣,選取諸如三國時期的習俗、禮儀、官職、飲食、座次等加以研究,然后以講座的形式和大家分享研究所得。
5.以評書、相聲、Rap等形式說唱《三國演義》。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某種藝術形式,尋找相應的合作者,在班上展示自己的閱讀研討所得及個人才藝。
6.排演《三國演義》相關話劇。比如“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劉玄德三顧草廬”“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孔明揮淚斬馬謖”等。
三、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思前想后”
《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和課余文學生活,增長了他們的識見,增強了他們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提高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
思之前的實踐,學生收獲不少;想實踐后的總結(jié),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其中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1.要使學生進行真正的閱讀研討還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指導
不少學生在閱讀中缺乏耐心,比較急功近利。有些人以為只要讀了就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因而一味地追求閱讀速度,一味地尋章摘句。有些人過于追求故事精彩的情節(jié),而忽視了文章的人物、主題、語言。這種缺乏耐心和過于功利的閱讀,必然會是不求甚解的,因此很多學生雖然閱讀了《三國演義》,但未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啟發(fā),吸收到更多的思想和精神滋養(yǎng)。雖然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及時進行了引導,但由于課前預計得不充分,因而引導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以后的教學,教師應當從高一起就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意識,指導相應的閱讀研討方法還應該更到位一些,更加切實地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閱讀研討的習慣和能力。
2.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如何與高考更好地銜接還需進一步加以探索
這兩年的一些語文高考試題已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研討成效進行了深淺不一的考查,如何讓學生能夠有效應對這種新的高考形勢和命題形式,能夠在高考中取得更為理想的成績,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中進一步加以探索。今后應該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及目標的針對性、課程實施策略及方法的有效性、校情學情與考情的適切性等的增強方面加大實踐探索力度。
3.教學成果展演的實效驗證性還應更落得實一些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一種全新的課程,其評價方式自是不同于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無論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都應該有所依歸,有跡可循。“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考查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多設置主觀性、開放性的題目,展現(xiàn)學生智慧,鼓勵學生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要想學生能夠自如地應對以這兩條新課標命題原則所命制的試題,今后的課程教學及實效驗證還應更實一些。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