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翻譯學習者對“詞性轉換”技巧都不陌生,它指未必按照原文中的詞性來進行翻譯。漢譯英最常見的詞性轉換是,將原文的動詞處理成英語譯文的名詞,其他相關成分也做相應轉換。這種操作的依據(jù)依然是英語嚴格的SV結構以及漢語的動詞使用不受限這一巨大差異。
本篇是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分兩部分:一是圍繞漢語原文動詞結構的處理來學習詞性轉換技巧的具體運用;二是以詞性轉換技巧為切入點做一個綜合考察。
相對于漢語來說,英語是“名詞優(yōu)勢”的語言,名詞或名詞性結構(包括動名詞、部分不定式、名詞性從句)的使用比例比漢語要高很多。甚至,英語有不少詞兼具動詞和名詞的詞性,但英美人士還是使用其名詞性更多一些。如“我沖他點點頭”,中國學生會說I nodded to him,英語母語者卻可能說I gave him a nod,這兩種表達也許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但至少存在習慣與否的問題。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觀察母語人士的表達習慣并適當遵從。
漢語的動詞(或動詞結構)處理成英語名詞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1:
吳叢嘿嘿笑:“給我蓋棺定論了?”(楊少衡《你沒事吧》作品節(jié)選)
Wu snickered: “So thats my final judgment?”
例2:
她們都對穿著打扮充滿熱情,也喜歡美食,還參加了同一個健身俱樂部。(萬方《一一之吻》作品梗概)
The pair share a common love of fashion and fine food, and even go to the same gym.
例3:
巧云的媽跑了,黃海蛟倒沒有怎么傷心難過。(汪曾祺《大淖記事》作品節(jié)選)
Her sudden disappearance didnt bother him any, though.
例1的“蓋棺定論”是兩個動賓詞組合并構成的并列詞組,譯者取其核心含義,譯為名詞final judgment,言簡意賅。例2中“對……充滿熱情”和“喜歡”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動詞結構,譯者卻用share a common love來統(tǒng)一謂語,很自然地把第二個動詞“喜歡”處理成了名詞,還順手押了頭韻,譯文干凈漂亮。例3把整個小句(動詞結構)翻譯成名詞disappearance來充當主語,有效減輕了下一個小句的處理負擔。以上都是很不錯的操作思路,值得揣摩學習。
在《句子謂語的選擇》一文中我們總結過,確定了充當謂語的動詞后,要采用各種語法手段來標明原文中的其他動詞和謂語動詞間的邏輯關系和時間關系。使用介詞詞組、副詞詞組就是常用手段。我們在初學英語階段背誦過的大量動詞詞組就是為了在類似場合使用的。
例4:
那一陣上班,沒有誰能夠專心干活,全忙著說話,說各路聽來的種種消息。(林那北《今天有魚》作品梗概)
Nobody was able to concentrate on whatever work they had at hand during this time. Everyone was busy talking about all the various shreds of news theyd heard.
例5:
成功將其父的名著《日出》改編為電影,獲1986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萬方《一一之吻》作者簡介)
In 1986, she received the Golden Rooster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for her film adaptation of her fathers famous play Sunrise.
例6:
一進去便是一個噴水池,水從假山頂上落下,落在池子里,激起一圈圈漣漪。(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站》作品梗概)
He is welcomed with a fountain where water falls from the top of a rockery down to a pool, with rings and rings of ripples.
從例4、例5、例6可見,用介詞結構翻譯漢語的動詞,往往能夠保證譯文流暢簡潔,減少譯者的辛苦程度。動詞結構轉為副詞結構也不罕見,如
例7:
我把郭昕向他挑戰(zhàn)的事兒告訴喻軍。喻軍不吭聲。(艾偉《整個宇宙在和我說話》作品節(jié)選)
I went and told Yu Jun about the impending challenge, but he remained there in silence.
動詞結構還可以處理成“系動詞+形容詞”的組合,如
例8:
我還不想說出杜若的名字。(蔣一談《透明》作品節(jié)選)
I still wasnt quite ready to bring up Du Ruo.
總之,英語句子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的嚴格要求,導致了將漢語原文中的動詞轉換為其他詞性和其他結構的操作思路,而這種思路確實能夠有效幫助譯者謀句成篇。
當然,并非只有針對動詞的詞性轉換操作,如
例9:
天是黑的,星是明的。密密麻麻的星,撒在無邊無際的夜空閃爍。(劉震云《塔鋪》作品節(jié)選)
A bright tapestry of stars stretched out across the endless, black sky.
譯者用名詞結構a bright tapestry of合并處理了“明的”“密密麻麻的”兩個形容詞,其筆力之輕捷令人嘆服。
詞性轉換技巧可以用作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來考察大家是不是已經(jīng)開始接近英語母語譯者的操作思路了。下面8句,筆者用下畫線標注了需要特別關注的詞或詞組,供小試牛刀;母語譯者的譯文見腳注,供比對參考:
句1:接下去另一條消息也地震般傳來……2(林那北《今天有魚》作品梗概)
句2:他終于生氣,站起身來走了。3(曹文軒《第五只輪子》作品節(jié)選)
句3:但等我扒開玉米棵子,朝河堤上看時,我卻呆了,沒有再向前邁步。4(劉震云《塔鋪》作品節(jié)選)
句4:臺上的戲唱得正熱鬧,但是沒有多少人叫好。因為好些人不是在看戲,是看她。5(汪曾祺《大淖記事》作品節(jié)選)
句5:《一一之吻》就通過兩個閨蜜為了一個男友發(fā)生的矛盾、爭奪,寫出了當今常見的一種世態(tài)人情。6(萬方《一一之吻》推薦語)
句6:一縷淡而亮的光線從薄紗窗簾間照進來,整個房間素凈得像是沒有住過人。7(東君《聽洪素手彈琴》作品梗概)
句7:可也有一部分人左看右看都不踏實,雖然提不出什么褒貶,總覺得有點“那個”……8(陸文夫《圍墻》作品梗概)
句8:看了雖是難受,到底還能落個踏實。9(喬葉《家常話》作品節(jié)選)
當然,由于原文理解和譯文連貫等多重因素,上下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句子的翻譯處理思路。上述句子都脫離了語境,因此我們的討論難免不夠充分。盡管如此,母語譯者的精彩表現(xiàn)仍然令我們折服,值得我們學習。
筆者認為,“文如其人”的說法在跨文化交際中依然存在:我們呈現(xiàn)的譯文質量越高,讀者也就越容易信任我們落實在文本中的表達能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信任我們的思維能力,繼而信任我們在文本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立場(敘事學對這一點有詳盡探討)。從這個角度看,提高漢譯英譯文質量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習英語母語譯者舉重若輕的翻譯技巧,思考其背后的原則理念,盡量接近英語思維,對提高翻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對中國文化走出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外教你漢譯英”系列用12章的篇幅,遵照由總到分的思路,基本覆蓋了漢譯英的常見問題。不過,我們討論的是文學性質的文本,總體內(nèi)容比較“泛”,不涉及行業(yè)知識和體裁特點,只能當作漢譯英的基礎性學習材料。大家以后遇到專業(yè)性強的非文學文本,要在用詞、句式、體裁等方面都參照甚至遵從平行文本,那就需要更加深入系統(tǒng)的學習和更加專業(yè)化的訓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