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童西
摘要:《長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業(yè)電影”, 講述了歐洲雇傭軍威廉與同伴佩羅來中國盜取火藥, 意外闖入宋代無影禁軍世代鎮(zhèn)守的長城, 見證了中國軍人與怪獸饕餮的生死決戰(zhàn),威廉被中國戰(zhàn)士的勇敢、信任與無私感動?!堕L城》雖然融入了很多鮮明的中國元素, 但是講述了一個老套的好萊塢故事, 有人認為膚淺、庸俗, 有人認為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寶貴嘗試……筆者希望通過客觀分析《長城》這部中美合拍影片,從而探究中美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碰撞,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經(jīng)驗與啟示。
關鍵詞:《長城》;文化沖突;文化融合;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地球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地球村,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越來越明顯。當“文化”成為區(qū)別你我的象征時,我們在交流中難免會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文化正處于快速趨同和融合的狀態(tài)。不同的文化是相互排斥的還是相互融合的,已經(jīng)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長城是由中國著名的萬達公司和美國環(huán)球影城制作的。這是一部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杰作,有很多超級明星參與其中。
一、中美文化在電影中的碰撞
(一)文化各向異性
霍夫施塔特認為,在一種文化中,人們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反映和代表了該文化中大多數(shù)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整個民族文化的性格。在影片中,從典型的中國文化入手,以暴食(一種神話中的兇猛動物)攻城為整部影片的重點。事實上,暴食是一個中國古典神話中的生物,但在電影中,這個神話中的生物變成了怪物。這是中美文化的典型碰撞。在中國文化中,每一個神話生物都是需要服從主人的仆人。幾十年來,中國軍隊為保護國家和人民而戰(zhàn)。這就是中國的英雄。而在美國文化中,則明顯傾向于個人英雄主義,如美國電影《蜘蛛俠》、《蝙蝠俠》等中的許多英雄;人類英雄可以消滅所有的怪物。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的暴食者都需要被英雄毀滅,只有英雄才能拯救世界。這兩種文化在這部電影中有明顯的含蓄的對比。同時,長城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如帝王、壁壘、安全、文明、驕傲、權威。長城上兩種文化的碰撞說明中國文化在左邊,而美霍夫施塔特認為,在一種文化中,人們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反映和代表了該文化中大多數(shù)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整個民族文化的性格。在影片中,從典型的中國文化入手,以暴食(一種神話中的兇猛動物)攻城為整部影片的重點。事實上,暴食是一個中國古典神話中的生物,但在電影中,這個神話中的生物變成了怪物。這是中美文化的典型碰撞。在中國文化中,每一個神話生物都是需要服從主人的仆人。幾十年來,中國軍隊為保護國家和人民而戰(zhàn)。這就是中國的英雄。而在美國文化中,則明顯傾向于個人英雄主義,如美國電影《蜘蛛俠》、《蝙蝠俠》等中的許多英雄;人類英雄可以消滅所有的怪物。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所有的暴食者都需要被英雄毀滅,只有英雄才能拯救世界。這兩種文化在這部電影中有明顯的含蓄的對比。同時,長城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含義,如帝王、壁壘、安全、文明、驕傲、權威。長城上兩種文化的碰撞說明中國文化在左邊,而美國文化在右邊,中國文化在右邊。
(二)思維模式各向異性
從電影《長城》中,作為個人主義的代表,歐洲雇傭兵威廉和托瓦洛的價值觀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很明顯了。當他們的隊伍被契丹人追殺后,他們的談話透露了他們從中國偷火藥的意圖。托瓦洛完全是個人主義者:他擔心隊員們會拖拖拉拉,并聲稱要扔掉在行李中發(fā)現(xiàn)的任何無用的磁鐵。雖然威廉不同意拋棄受傷的人,但他擔心受傷的報復,仍然是利己主義。三個美國人有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隱私、獨立、個性化、平等、公平、競爭等價值觀是個人主義的直接產(chǎn)物。自然,個人主義被貼上了“我”文化的標簽。這種個體化與中國人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明顯的不同。人與自然的合一自然會導致群體取向,即人總是以他人為中心,在必要的時候愿意犧牲自己,這被稱為“我們”文化。在電影中,中國軍隊為了保護人類,勇敢地為貪吃而戰(zhàn)。他們不害怕犧牲,他們只是想保護國家和人民。幾十年來,他們留在長城,互相幫助,保衛(wèi)國家。不像美國,中國軍隊互相合作,互相依賴。
(三)根各向異性
《長城》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是人類面對怪獸時的無力與絕望,卻不得不掙扎的感覺。它是新常態(tài)下文化碰撞表象下的一種高度的視覺表現(xiàn)。中美文化不僅在文化和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而且在根源上也存在差異。美國一直想要進行文化霸權主義,所以在影片中,這也是由于中國元素在影片中過于僵硬的植入而造成人為的文化碰撞的根本原因。在影片中,我們也感到,其實所有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都是由饕餮混亂造成的,而中國人在影片中所遭遇的混亂凸顯了美國英雄的個人精神和個人主義。這種中美文化根源和多樣性的“奇特交織”在影片中會對中美文化現(xiàn)有的思維秩序帶來一系列可以預期的碰撞。雖然特別強烈的中國和美國文化之間的沖突,同時,也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現(xiàn)代美國文化輸入越來越高輸入功率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強烈的排斥性的激烈碰撞并產(chǎn)生進步的趨勢,中國和美國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長城》中中美文化的融合
(一)科技與視覺呈現(xiàn)
《長城》是少有的中美合拍片之一,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從外國演員的視角拍攝的。從影片中視覺語言處理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極為壯觀。特別是打斗場景的處理,集合了工業(yè)光與魔法vita等視覺效果。所有的視覺效果都增添了許多亮點。影片中戰(zhàn)爭場面的史詩蒙太奇也將觀眾帶入了現(xiàn)實世界的奇幻動作場景。從電影的細節(jié)來看,當怪獸襲擊城市的時候,它們的筋膜頭會抖動,所有的野獸的脖子都會抖動,所有的表演都很精彩。在《山海經(jīng)》中,將美國現(xiàn)代視覺特效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想象與細膩的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賦予影片足夠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方向和合作
首先,長城本身就是中美文化深度融合的一個例子。它為中美影視文化的交流筑起了一座長城。中美之間傳統(tǒng)的影視藝術交流往往局限于資金、技術、制作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小演員的支持。然而,在這部電影中,三個主要角色是外國演員,這在中美合拍片中很少見。同時,整部電影的視覺效果和后期制作幾乎是中美智慧的結(jié)晶。第二,《長城》不同于以往許多只由美國導演執(zhí)導的中美合拍片,這部電影由中國著名導演執(zhí)導,中國也參與了大量的籌備工作。最后,在這部影片中,中美兩國的主要演員和工作人員有了更多的互動與合作。在影片的結(jié)尾,觀眾可以看到,在強大的怪獸幾乎完全失控的情況下,中美兩國的男女主角互相信任,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守衛(wèi)任務。
三、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大國,必須以文化自信面向世界傳達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隨著中國自身實力的增強和在國際舞臺上的日益活躍,中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人們對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存在一些誤解,對中國歷史也存在一些好奇。講一個好的中國故事的目的是回應這些擔憂,解決這些好奇心。但是世界那么大,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走進觀眾的心里呢?世界上最強大的產(chǎn)品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文化和政治知識產(chǎn)品。例如,印度的寶萊塢和日本的卡通,韓國的青年偶像生產(chǎn)線,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傳播自己的文化模式。這些國家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jīng)驗。俗話說,越民族,越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智慧,今天中國的迅速崛起已經(jīng)登上了世界的大舞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愿意從萬里長城出發(fā),有勇氣不斷探索和提高,世界就會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就會走向世界。
四、結(jié)語
《長城》是中美合拍片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是一部壯麗的史詩。如果從一個更深刻的形象來分析這部電影,《長城》其實是一部想要喚起人類共識的壯麗史詩。如何從這部電影開始講述一個好的故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任何國家的民族文化都應該是繁榮的,發(fā)展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既要對外開放,又要開展文化交流。在未來的文化交流中,東西方文明也會發(fā)生沖突。經(jīng)常發(fā)生的沖突有兩種。一是西方大國文化沖擊,我們的文化不適合我們的國家,另一個是西方文化完全沖擊我們的文化。所有人都必須抵制和防范它,不能讓它損害我國的先進文化建設。我們應該吸收彼此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把那些不利于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東西處理掉。努力使我們的文化經(jīng)受住考驗,在沖突中發(fā)展。例如,為什么印度電影能在中國取得如此好的成績?為什么日本漫畫在中國很受歡迎?為什么韓劇能在中國大賣?雖然有許多中國電視劇被譯成英語,如《西游記》、《后宮》,但近年來,它是少數(shù)。學習什么,如何學習,改造什么,如何改革,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
加拿大通信員邁克·盧漢對“地球村”的預言已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傳說。文化沖突沒有贏家,只有文化和諧,只有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贏或多贏。在當今文化迅速趨同和融合的今天,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我們才能通過相互交流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只有求同存異,多元文化才能繁榮共存。每個人都必須相信,每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會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不同的文化需要理解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來避免矛盾。自暴自棄,彼此對立,不是文明的道路。尊重、吸收、包容是任何文化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ubleday Dell Publishing,1976.
[2]Nom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J].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5(19):63-65.
[3]程愛民,張瑞華.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國外文學,2001(3):86-92.
[4]崔婷. 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問題研究[J]. 山東大學學報. 2006(04).
[5]何立群.五行理論與《喜福會》的成功[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74-7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7]馬子亭.從“文化維度”理論指導下看中國學生與外國友人的文化沖突[J].長江叢刊.2016(35).
[8]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閡、沖突與融合——解讀《長城》[J].河海大學學報,2003(1):74-76.
[9]于珍彥,武杰. 文化構成和文化傳承的系統(tǒng)研究[J]. 系統(tǒng)科學學報. 2007(01).
[10]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