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帶動了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智能化終端走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智能化終端包括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近年來,智能化手機的大眾新聞攝影參與積極性呈現出不斷上升發(fā)展趨勢,促使新聞攝影格局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手機攝影的發(fā)展與手機在當今時代的普及有直接關系,相較于單反相機,手機攝影更加平民化,是一種集傳輸和拍攝為一體的圖片制作傳播工具,在畫面性、真實性及時效性上展現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
關鍵詞:手機;新聞;攝影技巧;視覺要素
前言:
現階段,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物品,經過多年來的發(fā)展,手機的功能也日益強大。在早期階段,手機僅作為一項通訊工具,能夠撥打電話及發(fā)短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手機的使用功能日益強大,現在的手機集音樂、視頻、圖片拍攝、信息發(fā)布及網絡瀏覽為一體,為多媒體信息交互提供了終端。手機的拍攝功能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較大的便利,隨著手機拍攝技術的不斷更新,拍攝出來的圖片質量也不斷提高,滿足了人們對圖片清晰度、色彩及像素的要求,被越來越多應用到新聞圖片拍攝中,在新聞傳播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一、手機在新聞攝影中的優(yōu)勢
第一,便利性。手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必備品,人們會隨時帶在身上,為人們拍照提供了較大的便利。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fā)生突發(fā)事件,人們可通過手機即時抓拍到影像,并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將影像發(fā)布出來,成為新聞事件發(fā)布的主要群體。第二,信息來源多渠道。由于新聞本身具有一定的現場性和實時性,在以前的新聞事件報道中,當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大多數情況都是新聞現場人員將線索提供給新聞部門,新聞部門再派出記者到事件發(fā)生地進行新聞報道,在該種情況下,導致新聞的實時性不強,不能在第一時間將新聞信息發(fā)布出來[1]。而手機本身具備拍攝功能,目擊者可通過手機來實時拍攝視頻和圖片,完成了對新聞事件的實時捕捉,豐富新聞內容,使新聞事件的來源更具多元化。第三,傳播多元化?,F階段手機中使用最廣泛的功能是視頻分享網站、微信、微博等,只要有網絡,用戶便可以進行信息傳播及分享。手機與相機相比,拍攝功能更加便利,通過與電腦和手機相連接,再傳輸到信息承載平臺上,更具便捷性及便利性。第四,手機攝影價格低。手機攝影時使用的主要設備就是手機,拍攝后的圖片手機可自動進行保存,目前,4千塊錢會買到一個高端的手機,高端手機的拍攝功能較為完善,能夠滿足拍攝的最基本需求,但是同等價位僅能買到最低檔的相機??芍謾C拍攝相較于相機拍攝,在價格方面更具優(yōu)勢,并且能夠被大眾所接受。手機本身具有一定的便利性,隨時可以攜帶,相機設備較為繁重,不易隨身攜帶。因此,人們更加傾向于手機拍攝,現階段的新聞信息圖片及視頻載體主要以手機發(fā)布為主[2]。
二、手機攝影技巧
(一)決定性瞬間理論
為了提升手機攝影效果,應明確掌握攝影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需要將空間要素融入到決定性瞬間過程中去,以確保空間和時間相融合,使人們能夠充分的意識到時間與主觀意志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盡管空間是固定的,但是卻為時間經歷提供了場所,但事實是空間也是不斷發(fā)生更迭的,當時間流過空間后,空間會被時間所更改,只是更改的時間較慢而已。因此可知,在影像表現中,決定性瞬間是異質空間的直觀展現[3]。
(二)新聞攝影構圖
取景和構圖在新聞攝影中尤為重要,兩者相輔相成,攝影者應掌握相機的取景方法,并結合攝影主題,對出現在鏡頭中的光線、景物及空間進行合理的構圖,應保證攝影造型手法與成像特性相結合,構成一定的畫面,以此來突出攝影的主題。構圖應建立在取景的基礎上,并將其作為取景的具體體現,在構圖時,應合理取舍畫面中的元素,根據畫面構圖方式,對畫面的視覺元素進行合理安排,并對視覺要素進行有機的整合,確保拍攝出來的畫面能夠以最佳的形式展現出來。攝影構圖由畫面上的空間、位置、光線、色調、形式、色彩等構成,通過圖片能夠直觀的了解到作者的組織及思維過程,同時也是色、形、光和調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美國的攝影家曾說過:“構圖是攝影家心靈的直接體現,構圖過程是預見的直觀展現”,是指在對某一物體進行拍攝前及拍攝時,會事先在大腦中留有一個印象及圖像,通過不斷實踐的過程及對他人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有助于將該種本領變得更加嫻熟,進而形成一種本能[4]。
(三)構成畫面的視覺要素
構圖是對畫面進行安排和處理的過程,能夠有效的解決畫面上各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將各畫面展現在一個畫面上呈現出來,進而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由形體、線條、質感及光色等構成,但是在實際的攝影創(chuàng)造過程中難以實現對整體的有效把握,因此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需要從整體角度對攝影構圖進行全面的分析。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可知,畫面由背景、陪體、主體、前景四個部分構成,攝影需要建立在構圖的基礎上,構圖完成了對畫面內容及形式的有機處理及合理安排,通過將畫面中的各部分內容組合到一起,最終配置出一個具有較高水平的藝術畫面。從通俗角度來看就是,優(yōu)化布局畫面中的點、線、面,在畫面中合理安排人、物、景,確保三者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從畫面構圖中能夠充分的了解到攝影者的思想感情。一個好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家拍攝思維的直觀展現,能夠最大程度的將攝影師的創(chuàng)作主題充分的展現出來[5]。
結論:
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手機鏡頭及圖片處理能力也不斷完善,清晰度及像素越來越高,拍攝出來的畫面色彩更加真實,鏡頭焦距配置更加專業(yè)化。手機作為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項新型媒體,攝影成為手機中的重要功能,在攝影錄制及傳播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手機拍攝功能成為新聞信息發(fā)布中的一項重要功能,為手機攝影提供了即時網絡發(fā)布共享平臺。
參考文獻:
[1]張存剛. 新聞攝影技巧分析[J]. 西部廣播電視, 2015(15):124-124.
[2]李佑坤. 自媒體新聞攝影在企業(y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研究[J]. 新媒體研究, 2017(23):85-86.
[3]郁從蕾. 改革開放40年來傳統(tǒng)新聞攝影話語權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J]. 麗水學院學報, 2019(1):38-44.
[4]劉松. 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研究[J]. 新媒體研究, 2016, 2(19):140-141.
[5]高曉. 新聞紀實攝影中特寫手法的表現技巧淺述[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5(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