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容
【摘要】當前社會經(jīng)濟、資訊瞬息萬變,社會快速的發(fā)展,在新形勢、新局面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臨著新挑戰(zhàn)。這時班主任對班級管理,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中恰當?shù)剡\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干預手法,往往能達到事倍功半的奇效。
【關鍵詞】心理干預;心理輔導;心理關注;心理管制
近年來,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國家持續(xù)加大力度發(fā)展建設基礎設施,形成了極為發(fā)達的交通便利,使得大量的外出務工的人們把眼光拉回三四線城市,很多的人們選擇回家置業(yè)安家。正是社會中這種家庭的流動,造成了一部分的原來的留守兒童因家庭住址的遷徙,父母的工作地點的變動,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學生離開父母的關鍵幾年中父愛母愛的殘缺,回歸后的相互磨合中產(chǎn)生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這些學生的問題雖然不是整體的主流,但是每個班級都有那么三兩個“問題學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教育尤為重要,這極需要班主任認真思量、謹慎引導。
近些年來,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問題”呈上升的發(fā)展趨勢,學生的“心理健康”愈發(fā)地被人們重視和關注。班主任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將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兒童,在班級中總會有那么幾個人,有那么一些事需要班主任更用心,才能使得教育教學收到效果,才能幫助兒童選擇正確的行為。
這里的“心理干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干預”,筆者所闡述的“心理干預”指的是面對有行為異常的孩子,筆者常常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看問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進行處理和教育引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班級管理也特別適宜“因材施教”,下面就這兩年在班主任工作中運用“心理干預”手法進行班級管理、教育的心得闡述如下。
一、特殊事件的“心理輔導”
近幾年來,交通意外事故、溺水事故等等總是讓人防不勝防,總是時有發(fā)生。當學生們面臨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時,事內事外的學生心里面總會恐懼,迷茫,頹廢,這時班主任找到合適事機,給學生及時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很重要,也很必要。
去年,筆者班上也發(fā)生了一起交通意外身亡事故:一對雙胞胎姐妹騎共享自行車上學的路上,因剎車失靈,兩輛自行車相撞導致妹妹手臂骨折,姐姐摔傷后腦出血經(jīng)搶救無效離世。當筆者第一時間得知這個噩耗后,心情很沉重,常常無法自我控制地回想和流淚,大人況且如此,那個身處其境的妹妹和全班學生該如何面對?他們該怎么走出困境?
事情發(fā)生在周五,下周一返校時,班上正好也有另外三個學生請了假,筆者假裝若無其事地對學生們說:“空的座位太多,老師不方便點名,誰返校了,再把座位搬回來?!瘪R上借機把空著的座位先搬到教室后面,當請假的學生回來后,又重新安排座位了,就這樣,筆者悄悄地把“姐姐”的課桌搬走了。一周后,“妹妹”返校了,雖然周五晚上時筆者也進行了家訪,筆者還是馬上跟妹妹做了一些心理引導,教給她一些正面的引導和排解情緒的方法,再三告訴她如果有困惑一定和筆者談。過了幾天,筆者聽到班上傳出來一些不當?shù)难哉?。于是,在周五的班會課上,筆者給全體學生上了一節(jié)《關愛生命,珍惜當下》心理健康團體教育課。課上,筆者帶著全班學生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明白生命的可貴和唯一性,教育他們遵守交通安全守則,珍惜生命。然后把發(fā)生事故的真相告訴學生們,和他們一起為這個“姐姐”幼小生命流淚默哀,一起安慰和擁抱“妹妹”,告訴學生們怎么排解苦悶,與“姐姐”做一個正式的告別。最后,筆者引導大家了解和認識到“妹妹”幸運活著的欣喜,要給她更多的關愛和學習、生活上的幫助。
這一節(jié)課過后,流言蜚語沒有了,學生們的恐懼慢慢減輕消失,再也沒有誰談論這個事件。最后學期結束了,隔壁班級都不知道這個事故,只知道學校再三強調不準學生騎自行車上路。這件事件后,筆者更加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團體輔導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是筆者十多年來把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收到如此成效而欣慰。學生們看老師的眼光增添了敬佩和愛戴,學生們的向師性瞬間急驟上升,往后的教育教學就更為順暢了。
二、“二孩”家庭兒童的“心理關注”
自從二孩政策后,很多家庭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實現(xiàn)“兒女成雙”的夙愿。在二孩家庭中,尤其關注那些原來是留守兒童的那一類學生。這些學生幼小時沒有生活在父母身邊,存在父愛母愛的殘缺,當學生回到父母身邊時,親眼看見弟弟妹妹與父母的親密接觸,一是喚醒孩子對與父母親的親密接觸的渴望,二是引起了孩子的嫉妒心理。
筆者班有一個女孩叫小妍,剛開始就是因肚子疼三天兩頭地請假。期間筆者不斷地敦促父母帶她去大醫(yī)院確診,后來家長去了廣州醫(yī)院確診是胃炎。雖然這是小病,但是學生卻疼痛難忍,斷斷續(xù)續(xù)請假休息,最后竟然無法堅持上學,中段考后便沒來了。筆者又把觀點與她的媽媽進行交流:一般胃疼是壓力引起的,家長是否給了過大的壓力,筆者也提出學生是否有心理問題,請家長帶學生去找心理醫(yī)生咨詢。但是家長卻不以為然,也不認同,沒有引起重視。
春季開學了,學生回來上課了。開學沒多久,有一次學生沒做家作,筆者找她談話。當天下午放學時,學生沒有回家,到了晚上九點多,奶奶才找到她。這時筆者確認學生一定有心理問題。第二天,筆者找學生談談,學生不愿意,在筆者的堅持下,學生終于敞開心扉跟筆者說出心聲。她在家里父女,母女的交流話題總是那一句:“你要認真讀書,才有出息,不然就工作很辛苦的?!彼f與弟弟感情不好,原因是爸媽對弟弟偏心,絲毫不關心她。筆者再次聯(lián)系家長,提起心理問題,家長還是沒有下決心帶她去找醫(yī)生。直到有天是學生的生日,媽媽答應學生的事情沒做到,第二天,學生就不來上學。這時學生的媽媽終于覺醒,把學生帶到廣州去找心理醫(yī)生診治。經(jīng)過多次心理咨詢,學生慢慢走出內心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觀點就是有問題的學生往往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但是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問題,或是調整不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給家長提個醒,給家長一個建議,良好的家校溝通奠定教育的成效。
陶行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边@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家長。家長對學生無私的愛化成對學生的日常起居的細致照顧,學生感受了父母的愛,才樂意接受父母的引導教育。留守兒童在幼小時沒有感受更多的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關懷,長大懂事時卻看見爸爸媽媽怎么照顧弟弟妹妹,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一些學生有心理問題。教師要從學生的行為中認清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開導、引導學生,與家長及時溝通,家校共育,提升被“二孩”兒童的幸福感。
三、單親家庭兒童的“心理管制”
在班級的眾多學生中,單親家庭的學生也需要班主任多費心思的一類學生。如,小馨就是這么一個女孩,跟著媽媽,迫于生計,媽媽不是外出務工,就是在本地工作時間超長,無暇顧及學生的生活、學習。
俗話說得好:“打蛇打七寸?!蓖ㄟ^觀察了解,筆者發(fā)現(xiàn)她特別想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新學期來了,學校正在選周一的升旗的護旗手,筆者選了這個學生去。得到老師和大家的關注,小馨心里不知道多開心。學生很喜歡護旗手的職務,也做得不錯。升旗時護旗手們都必須準時到校,筆者利用這個契機,針對她上學老是遲到的問題進行教育,并且與她約定:如果沒有特殊原因而遲到,我將取消她的護旗手。利用學生的渴求與喜歡,對她進行“心理管制”,這一約定很有效,半個學期來學生克服了遲到的毛病。
這幾年來,筆者作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總是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學生的行為,思考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采取適當?shù)姆椒ㄈソ逃ヒ龑?,得到了學會和家長理解與支持,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較好。這種運用心理干預的教育方法取到了較好的成效,值得各位思考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