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高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高考方案即將實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正成為許多教師努力探討的課題。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準確定位教學目標,科學處理教材內容,構建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反饋。
關鍵詞:有效教學 讓學引思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一、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是否有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學的質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適度、便于操作的教學目標[1]。教育家布盧姆在對教學目標進行系統(tǒng)研究后,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在新課程開放式教學的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應該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并結合所選教材內容和所授課班級學生學習狀況而定。教學目標的內容應該與課程目標一致的,包含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即學生通過學習所應該達到的結果;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學生在老師的指點下,怎樣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程序和具體做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是學生對于過程或結果體驗后的傾向和感觸,是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主觀經驗。
在講授“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課時,我們依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通過對教材的認真分析得知,第三單元主要講述從圈層構造作用看地理環(huán)境內在規(guī)律,整篇以組成地理環(huán)境各素的相互關系為主線,分別講述了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所以本節(jié)課所要講授的第三節(jié)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在第三單元中起著總結歸納和實踐印證作用。依據高中課程標準的要求“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了本節(jié)課爭取在課堂上達到的教學三維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曉喀斯特地貌景觀的類型、特點及其分布特征
(2)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機理
(3)掌握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為案例,分析說明圈層間的相互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剖析、播放桂林山水景色,合作探究、歸納了解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及其在我國的主要分布狀況;
(2)通過閱讀、分析、繪制地圖,合作探究,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前提條件及成因;
(3)通過閱讀、分析、繪制地圖等練習,掌握桂林山水的形成,以及了解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并聯系其他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地理問題;
(2)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的熱情,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一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和考試說明等。新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教學理念,為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提供了足夠的余地。教師在選擇有效教學內容時要盡量做到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要求,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知識拓展、學生接受能力和課堂教學實際[2]。高中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在學習自然地理時,應該組織學生到野外去實踐體會,然而因為課堂教學的局限,學生很少有實際考察的機會。因而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便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不僅可能對學生進行實際生活的啟發(fā),而且能創(chuàng)設新情景,使他們對自己周圍環(huán)境的體會由感性認識逐漸升華到理性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力,并養(yǎng)成自主學習和自己動手參與的習慣。尤其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我們不可能把全部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選擇有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得出規(guī)律,把握方法。
三、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1.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引發(fā)興趣的問題導入新課,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以恰當的方式把三維目標呈現給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本節(jié)課我們首先,以一句網絡流行語,“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并播放小視頻漓江風光,然后由動入靜,結合教材開頭景觀圖,展示兩幅典型的喀斯物地貌景色,一幅是地表喀斯特山水地貌,一幅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學生依據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內容自我學習或組建學習小組互幫互學,在小組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技巧和良好的合作習慣。合作探究一般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師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知識,解決問題。
3.交流展示、拓展升華
讓學生展示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學生展示成果的過程,師生共同對成果進行評價,對學生不清楚的地方教師要適時講解;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問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升華學生對大自然的情感。
四、進行有效的教學反饋
1.觀察法
觀察學生的表情,可以獲取對教學效果判別的有益反饋。上課時,要洞察入微,根據學生臉上的表情調節(jié)教學活動:錯者正之,難則淺之,快慢適中,詳略得當。老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與學生的目光進行有效的交流,用表情對學生活動施加影響。
2.問題導入法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通過對圖象、表格、演示材料等地理要素的判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問題導入法通過對設疑,讓學生思考、討論、作答,可以準確地找到學生的思維障礙,把握學生的了解程度,從而調整教學行為。
3.練習檢測法
講練結合,當堂檢測,既可以鞏固知識、又能達到反饋教學效果的目的。練習的設計應注意如下幾點:①題目要緊扣教學內容,關注“雙基”,抓住重點,化解難點,找出規(guī)律;②試題應多樣化,判別、選擇、繪圖、讀圖等都可出,避免單一枯燥;③試題應有層次感和一定的梯度,在基礎題為主的同時,也要有適量的中檔題和高檔題,讓優(yōu)秀生練習;④教師在適當的時候,要出示練習題的參考答案,以供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講評時參考。
總之,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提高教學質量,打造有效課堂是我們地理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我們將迎著既定改革目標砥礪前行、不斷求索。
參考文獻
[1]曹燕紅.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改革途徑[J]讀與寫.中旬刊,2019(04).
[2]王向斌.落實地理課程標準,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J]電子文檔,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