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紅山女神頭像的發(fā)現(xiàn)追溯中國北方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

    2020-06-20 07:52:08朝陽市德輔博物館王冬力
    湖北美術(shù)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牛河梁神像紅山

    朝陽市德輔博物館 | 王冬力

    一、概述

    在西遼河流域,分布著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也陸續(xù)考古發(fā)現(xiàn)了眾多不同材質(zhì)的動物和人物造像,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考古學現(xiàn)象揭示了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原始宗教便開始自發(fā)于原始人類求生過程之中。祖先崇拜較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出現(xiàn)的時代略晚,在祖先神靈不滅思想支配下,先民按真人形象采用或?qū)憣嵒虺橄蟮氖址ǖ褡痢⑺茉齑罅康淖嫦壬裣窆┓钣趶R堂和祭壇,是原始人類崇敬自然,在祖先神靈的護佑下,適應和改造自然的思想體現(xiàn)并最終孕育出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二、女神頭像的考古發(fā)現(xiàn)

    1983 年,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在現(xiàn)今的遼寧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尊女性頭像,地點在一處沖溝里,由此,震驚世界的女神廟重現(xiàn)于世。翻開牛河梁紅山文化研究史,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蘇秉琦先生最經(jīng)典、最精煉的一句評述:“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倍渲芯哂泻诵牡匚缓蛢r值的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女神廟和女神頭像??脊虐l(fā)現(xiàn),占地廣闊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包含的單元數(shù)量龐大,女神廟所處的地點特殊且顯要,位于整個遺址群的中心位置,其余遺址遙遙相對,以眾星捧月的布局形式,分散于女神廟的周圍。

    女神廟位于遼寧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第一地點第一建筑址,海拔高度為671.3 米,為牛河梁諸峰之最高峰,處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最北端,與其西南相距10 公里的豬首山、第十三地點的巨型金字塔式建筑構(gòu)成三點一線,形成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軸心??脊艑<医?jīng)過三次試掘女神廟后發(fā)現(xiàn),其年代距今5500 年,廟址為結(jié)構(gòu)極為復雜的半地穴式建筑,一組多室相聯(lián),以南北軸作為對稱軸,仿木結(jié)構(gòu),木骨泥墻,室內(nèi)有彩繪壁畫,是新石器時代技術(shù)最高、成就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該廟址的布局組合復雜,主體建筑明確,按中軸線左右對稱分為中室、東西側(cè)室、北室和南三室以及南單室(圖1)。這種復雜的構(gòu)造和格局有了獨特的建筑意義和宗教內(nèi)涵,開宗廟布局之先河,是一般居住址不能替代和比擬的。《爾雅·釋宮》有“室有東西廂曰廟”,將“廟”的定義有別于“室”,且“廟”的規(guī)格也高于“室”。女神廟的前后室之間有了主次之分且已具備左右側(cè)室,顯出宗廟雛形。

    圖1 女神廟遺址圖

    圖2 女神廟出土人體塑像殘件

    圖3 紅山女神陶像(德輔博物館藏)

    圖4 女神廟出土動物形塑件

    從女神廟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人物、動物塑像數(shù)量居多,其中人物塑像殘件包括了頭部1 件,乳房2 件,上臂2 件,肩部1 件,耳4 件,鼻1 件,手2 件(圖2),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女性特征。經(jīng)初步統(tǒng)計,發(fā)掘出的這些人物殘件大小分別有人體的三倍、二倍和原大三種規(guī)格,分屬于6 到7 個個體。

    人的頭部塑像是紅山女神廟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女神頭像。它出土于中室西側(cè),頭頂以上殘缺,額頂有箍狀裝飾,鬢角部位有豎行系帶,眼睛鑲嵌有灰色的玉石,睛面圓鼓磨光,睛的背面作出釘狀,深嵌入眼窩中,寬額,高顴骨,顱骨寬大,闊嘴,右耳完整,耳輪簡化,左耳殘缺,頭像面部神情安詳,推測背面應貼于神廟墻壁,屬于典型的高浮雕作品。[2]相較于東山嘴等遺址出土物,牛河梁女神廟遺址規(guī)模更為龐大,雕塑技術(shù)高超。在塑造技術(shù)和造型上女神像的塑造幾乎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原始性,反映出當時的工匠已經(jīng)能夠熟練掌握人體泥塑工藝的基本技藝和工藝流程;同時,還尤為注重寫實,如強調(diào)人體各部位比例協(xié)調(diào),追求面部形象與神態(tài)的逼真,無不顯示出當時高超的雕塑水平。[3]

    女神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填補了我國史前時期女性雕塑的空白,也是神像類研究中的里程碑,體現(xiàn)了當時對女性的尊崇。對于所敬之像,人們往往也有特殊的標志,如朝陽德輔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二級文物紅山女神陶像(圖3),它的標志就是“龕”。陶像高6 厘米,寬4.5 厘米,厚5 厘米,重114.6 克,夾砂灰褐陶質(zhì),通體磨光,呈跪坐狀,背靠于陶龕內(nèi),五官清晰可見,雙乳凸起豐滿,兩腿中間女陰明顯,反映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祈佑部族興旺,人丁繁衍的理念。[4]

    在動物塑像中主要包含獸類、禽類兩種(圖4),其中獸類塑像發(fā)掘2 例,分別出土于中室頂部、南單室中部,發(fā)現(xiàn)吻、耳、爪、下頜、獠牙等獸類塑像殘件,2 例塑像均有熊的特征且造型厚重;禽類塑像亦發(fā)掘2 例,根據(jù)塑像殘件分析這兩例禽類均具有鷹的特征,且造型寫實,形態(tài)逼真。[2]

    女神廟里既有人物塑像,又有動物塑像,這說明在紅山文化時期人與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許多動物形玉器也證明了這一點。遠古時期,人類生產(chǎn)力水平較低,駕馭自然的能力也較低,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鷹與熊都是當時人們崇拜的對象,鷹能展翅自由飛上藍天,又能俯沖捕捉獵物,而且鷹又是蛇、鼠等影響人類生活動物的天敵,所以深受紅山文化先民的崇拜;熊身軀龐大,具有極強的攻擊力,使人望而生畏,牛河梁遺址也出土過真熊的下頜骨,可見紅山文化時期熊為經(jīng)常出沒的動物。近年來,史學界有大量的研究,認為黃帝部族曾經(jīng)生活在紅山文化區(qū)域,如蘇秉琦先生也曾說過:“黃帝時代的活動中心,只有紅山文化的時空架構(gòu)與之相應?!盵5]《史記》記載,黃帝名曰“有熊氏”,史傳黃帝部族有六種圖騰,熊為其中之一。[6]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雙熊首玉器,由此可見,熊也是當時為人所敬畏的一種動物。

    中國傳統(tǒng)歷史中的上古時代多以神話的形式流傳于民間,口口相傳,長期以來都缺少考古實物證據(jù)。女神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是中華遠古歷史的重要補充資料,為史前時期的宗教研究打開更加廣闊的視野角度。它為人們展示了一個神的世界,也是先祖留在世間的神魂所依,更是上古時代的宗教圣地和藝術(shù)寶庫。這樣的神廟建筑是中華文明中的廟宇鼻祖,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極為鮮見的。蘇秉琦先生認為:“女神是由5500 年前的紅山人模擬真人塑造的神像,‘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盵1]

    三、紅山文化時期人神造像的特征和功能

    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頭像只是紅山文化眾多人神造像中最為典型的一例,還有幾例一并歸類分析。

    1. 1979 年,喀左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兩件裸體孕婦立像(圖5),大者高7.9 厘米,小者高5.8 厘米,頭部殘缺,腹部隆起,臂部肥碩,右臂彎曲,左手撫于上腹,并刻劃出女性的陰部。

    2. 1998 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第二地點21 號灰坑還曾出土過一尊三女抱坐陶塑像(圖6 左),[7]褐紅色泥質(zhì)陶,燒制火候較高,三女均對面相貼,蹲坐相擁,臂搭于肩部,手指相扣,細腰闊臀,相鄰者兩膝相貼,應為代表著三個部族首領為部族聯(lián)盟儀式的定格。與此件同類型的人物塑像僅在朝陽德輔博物館存有一例館藏文物,高5.3 厘米,寬4.3 厘米,厚2.8 厘米,重114 克,人物姿態(tài)完全相同,且保存更為完整,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圖6 右)。[4]陶像中三個女性的頭、身體、腰、臀、手臂、手指以及相擁時手臂相互疊壓環(huán)繞的姿勢,塑造準確,比例恰當,生動寫實,所要表達的肢體語言清楚直接,令人一望便知,展示出五千年前紅山文化先民高超的雕塑水平和審美。

    3. 2012 年,內(nèi)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尊整身陶人(圖7),引起學術(shù)界廣泛關注。此尊陶像的年代約為距今5300 年,是目前為止能夠復原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塑像。人像通高55 厘米,最大胸圍65 厘米,頭部和面部比較完整,雙目圓睜,口部圓張作“O”形,鼻梁高挺,整體面容生動,頭頂盤發(fā),戴冠,雙腿盤坐,兩腳相對,雙臂彎曲。右手握住左手,搭放在雙腳上,質(zhì)地為泥質(zhì)紅陶,經(jīng)過高溫燒制,質(zhì)地堅硬,身體中空,雙臂則為實心,外表通體壓光,局部施黑彩。這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生動形象的紅山文化先民的寫照[7],應為男性塑像。陶人的口型較為獨特,也見于石人像(圖8),藏于朝陽德輔博物館,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灰褐色火山巖,部分受沁,后側(cè)留有土黃色堿殼。整體呈圓球形人首狀。雙眼眶為圓環(huán)狀,并與嘴部圓環(huán)相連,眼球圓突起,有神,雙鼻孔為小圓坑,嘴突起張口,呈O 形。[4]他是當時祖先崇拜的男覡,或為祖先神有關。

    圖5 喀左東山嘴遺址出土裸體孕婦塑像

    圖6 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溝出土的三女抱坐陶塑像左:敖漢旗博物館藏 右:德輔博物館藏

    圖7 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陶人像

    圖8 石人像(德輔博物館藏)

    4. 2014 年朝陽半砬山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fā)掘一次性出土12 件石雕人像,是以往考古發(fā)掘最多的一次,其中一尊石質(zhì)人頭像極為珍貴(圖9),并在2019年的遼博“又見紅山”展覽中展出。這尊石質(zhì)人頭雕像通長24 厘米,寬5—9厘米,高33 厘米,與真人大小相若,雕刻的工藝十分精湛,雖然經(jīng)過歲月磨礪,雕像表面已經(jīng)風化,并有一層土沁附著,但其面部輪廓依然清晰可辨,高額,頂部微凸,耳部為半圓形,浮雕柳葉形眼,外眼角向上,顴骨突出,鼻凸起且呈三角形,淺雕兩鼻孔,吻部微隆,閉口,嘴角及下頜雕刻數(shù)道胡須,看上去極為傳神??脊艑W家郭大順先生稱之為域外來客,并非傳統(tǒng)的東亞人相貌,高鼻梁,高額頭,更近似于西方人。[8]

    圖9 半砬山遺址出土石人頭像

    圖10 草帽山遺址出土石雕像

    圖11 石人面(德輔博物館藏)

    圖12 玉人面(德輔博物館藏)

    5. 2001 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草帽山遺址考古發(fā)掘出一尊紅色石雕像(圖10),出土于祭壇旁,為紅色凝石灰?guī)r雕琢而成,頭部完整,頭戴冠飾,方臉高鼻,雙目微閉,嘴唇略突,嘴角微揚,頭部后方雕琢出凸棱紋,神態(tài)安詳,逼真而神化。[9]男性祖神像近似于真人頭部的尺寸,蘊藏著一種莊嚴深沉和神秘的力量,是中國史前唯一正冠紅山文化石雕神像。方臉高鼻的人像在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更為豐富,石質(zhì)、玉質(zhì)均有。石人面(圖11),國家三級文物,高10.3 厘米,寬6.2 厘米,厚3.8 厘米,重296 克,灰褐色石材。頭頂略平齊,面部突出,額頭寬廣,雙眉略平,眼睛低垂,鼻頭隆起,兩個琢有淺坑的鼻孔,將雙頰襯托出來。背面磨平無紋飾,周邊磨薄。玉人面(圖12),白色地方玉質(zhì),整體受沁,留有堿殼,呈半圓方形,彎眼高鼻,豐滿凸起的雙腮,內(nèi)凹的唇,面部表情微笑。側(cè)面鉆有三個孔,與背面邊緣對應兩個孔,但未鉆透。[4]此兩件均收藏于朝陽德輔博物館。

    通過以上幾例紅山文化遺址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以及國內(nèi)博物館館藏人物雕塑像的實例,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時期的人物造像按材質(zhì)可劃分為陶質(zhì)、泥質(zhì)、石質(zhì)、骨質(zhì)以及玉質(zhì)五類,不排除當時有木質(zhì)人物造像,只是不易保存的原因未見考古發(fā)掘,僅在2009 年遼寧凌源市田家溝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出土過木質(zhì)遺物,已腐爛風化,呈不具形態(tài)的碎渣狀態(tài),后經(jīng)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實驗室化驗分析,屬于北方硬雜木的水曲柳樹種。

    按造型特點可劃分為祖先神像和巫覡神像兩大類,其中祖先神像分別包括女性和男性祖先神像。女性特征明顯的孕婦像,分別出土于牛河梁遺址、東山嘴遺址和西水泉遺址,突出表現(xiàn)了隆起的腹部和突起的雙乳以及下體女陰的刻劃。運用了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比例準確,位置恰當,讓人一目了然,一望便知,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人造像。

    男性祖先神像分別出土于牛河梁遺址、半砬山墓地、草帽山遺址和那斯臺遺址等,突出表現(xiàn)了頭頂盤繞發(fā)髻,濃眉,大眼,眼球向外凸,額頭較高,顴骨凸出,方臉高鼻,嘴唇略突,口部閉合,嘴角微揚甚至具有微笑的表情狀態(tài),還有一些突出表現(xiàn)了口部張開,吻部前突,似做呼麥狀。此類人造像出土于牛河梁、興隆溝、半砬山和鐵匠爐遺址且均已正式發(fā)表。[10]

    不同于祖神像,巫覡神像最典型的特征是面部為獸面,多為跪坐式、倚坐式、直立式。這類神像少見出土資料。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玉人。那斯臺遺址出土跪坐像,考古學家依據(jù)器物的造型和類型學比對的方法斷定為紅山文化時期的遺物。[11]除此以外,我國的故宮博物院,以及國外的克利夫蘭博物館、劍橋大學菲茲博物館、瑞典遠東博物館均藏有倚坐式玉巫神像(圖13)。

    故宮博物院玉巫神像有耳有面,頭部雙角高聳,角間網(wǎng)格紋,面部窄,長耳塌鼻,細腰長腿,上肢短變粗,頸脊部有對穿的孔,隱約可見人的雙眼,應是戴著動物冠的人坐像,[12]動物應為?;蚵诡悺?/p>

    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博物館館藏一件蹲踞式裸體玉巫人像,高12.2 厘米,臉呈三角形,彎眉,長菱形眼,三角鼻,小嘴,下頜尖。雙手按住兩膝,無腳,小腿下踩一彎月形臺。頭上前肢上舉,頭向上仰,似熊首。兩腋旁有雙乳凸起,推測應為一個戴著熊首冠帽的女巫。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一件蹲踞式玉巫神像,身高11.2 厘米,獸面似牛,長耳長角,推測應是頭戴牛首冠帽的巫覡。

    瑞典遠東博物館館藏一件蹲踞式人物坐像,獸面似牛,面部模糊,雙手按膝部,原有四耳雙角,殘缺一耳及一角。除了腿部無半月型臺,形制與美國克利夫蘭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相似。

    那斯臺出土的石雕巫神像通高19.4 厘米,寬6.25 厘米,厚5.29 厘米,頭頂為二層圓餅型裝飾,面為菱形,雙目下斜成八字,鼻梁為三角形凸起,下頜前伸,曲臂合掌于胸前,雙腿彎曲跪坐(圖14)。[13]

    牛河梁遺址N16M4:4 出土立姿整身玉人一件(圖15 左)。淡綠色玉,通高18.5 厘米,半圓雕,圓臉粗頸,斜肩細腰,闊臀凸臍,上臂自然下垂,雙前臂曲肘貼于胸前,十指張開,手心向內(nèi)。[2]此件玉巫人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其虔誠的表情和明確的姿態(tài),再現(xiàn)了那一時代祭祀儀式中的某類巫人的形象。這類姿態(tài)造型也在骨質(zhì)藏品中有所發(fā)現(xiàn):圓雕骨人(圖15 右),朝陽德輔博物館藏品,高9 厘米,寬1.3 厘米,厚1 厘米,立姿,同樣雙臂折撫于胸前,與牛河梁玉人姿態(tài)極其相近。另有館藏一件玉人(圖16),黃色透閃石玉質(zhì),滿布云霧狀白沁。立姿,整體小巧,頭上仰,頭頂為玉料自然邊。臉朝斜上方。頸部變窄,用以區(qū)分頭和身體。五官由線刻淺痕而成,雙臂內(nèi)彎撫于腹部,與身體由兩個單面鉆圓透孔區(qū)分,孔內(nèi)螺旋痕跡明顯,此雙孔也可用于穿繩系掛。雙腿分開站立,臀部呈圓弧形,與腿漸收相連,更為簡潔質(zhì)樸。[4]

    巫人像既有相似又有區(qū)別,材質(zhì)以玉居多又不僅限于玉,展現(xiàn)出跪坐、倚坐、蹲踞、立姿等身體姿態(tài),似乎在禱告,頭部刻畫均有神格化特征,頭戴夸張而兇猛的動物冠飾或面具,是被人格化的神或者神靈附體中的巫。與祖先神像相比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祖先神往往神態(tài)自然,面部寫實性強,巫覡神像則面部夸張狂野,自然性更加強烈。祖先神像體現(xiàn)的是生者對逝者的祭祀,而巫覡神像則是巫師媚神的產(chǎn)物。

    四、趙寶溝文化、興隆洼文化與紅山文化人神造像的淵源

    圖13 倚坐式玉巫神像

    圖14 那斯臺出土石巫神像

    圖15 左:牛河梁出土玉人 右:圓雕骨人(德輔博物館藏)

    圖16 二十二 玉人 (德輔博物館藏)

    趙寶溝文化和興隆洼文化是同處于西遼河流域的前期文化。趙寶溝文化距今6400—7200 年,興隆洼文化距今7400—8200 年,而距今5000—6500 年的紅山文化成功地繼承了與之年代相鄰的趙寶溝文化和年代更早一些的興隆洼文化。從陶器的加砂陶質(zhì)、紋飾、器型以及泥條盤筑的制陶工藝,都說明紅山文化制陶工藝在繼承了趙寶溝文化和興隆洼文化的文化特征,又受到了中原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影響。從制玉工藝、材質(zhì)和玉器的使用功能上也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是趙寶溝文化和興隆洼文化的延續(xù)和繼承。

    圖17 左: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雕像 右:石雕像(德輔博物館藏)

    圖18 林西縣西門遺址出土兩尊石人像

    圖19 左:采14 右:采15

    圖20 左:采17 中:采18 右:采19

    圖21 趙寶溝遺址出土的陶塑人像

    從不同材質(zhì)的人物造像上亦可以看出,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有崇祖祭神的宗教特征。

    興隆洼文化時期無單獨的祭祀?yún)^(qū)域,所出土石雕人像多出土于居住址,幾乎完全是孕婦形象的女性祖神。如白音長汗遺址出土的石雕像(圖17 左),通高36.6 厘米,胸闊10.8 厘米,腹背軸15.7 厘米,頭呈上削下闊的三角形,顱頂尖削,前額突出,雙眼大而深陷,鼻高凸,嘴呈橢圓形深凹狀,分析應為鑲嵌蚌殼之用。[14]與此石像極為相似的見于朝陽德輔博物館館藏石雕像(圖17 右),國家一級文物,青灰色砂巖雕制而成。琢制,圓雕式。雙目橢圓形,眼眶突出,眼窩深陷,嘴亦為深窩。雙肩聳立,雙臂較細,合抱于腹部,雙腿盤坐,下端出一尖棱,應為立狀所設。分析頭部的眼、嘴深窩應為鑲嵌蚌殼所飾的眼睛和牙齒所用,甚至其表面在當時也應有覆蓋層進行裝飾?,F(xiàn)見的石質(zhì)圓雕只是當時雕像的石質(zhì)骨架。[4]

    林西縣西門遺址出土兩尊人像(圖18),一件通高約67 厘米,最寬處21 厘米,最厚處17.3 厘米,圓頭,五官明顯,手臂交叉于腰腹間。另一尊高約46 厘米,最寬處18.5 厘米,顱頂尖聳,小臂分開向上彎曲,頸胸前凸雕半圓形項飾。兩尊石雕像重點都是突出女性性別特征。[15]

    興隆洼文化時期的人物造像幾乎全是石質(zhì)孕婦像,主題相對較為單一,人物基本為站立或盤坐式,而且刻意突顯女性的特征,人物形態(tài)通常為雙手護于胸前或放置于隆起的腹部。

    趙寶溝文化時期出現(xiàn)了祭祀?yún)^(qū)域祖神像,它明顯獨立于生活居住址之外,神像以石雕為主,同時出現(xiàn)了陶質(zhì)人物塑像。如:灤平后臺子遺址出土了6 件石人像,類似于紅山文化女性祖神像。

    石雕像(采14)(圖19 左)與石雕像(采15)(圖19 右)形態(tài)相近,眉粗耳凸,三角鼻,陰刻眼目,乳房和腰腹凸出較為明顯,手撫腹。采14 的臀部與尖形小石座相連,腿向內(nèi)曲,腳相對。采14 的小腿自然下垂。

    石雕像(采17)(圖20 左)與石雕像(采18)[16](圖20 中)相較于前兩件更加寫實,體態(tài)端正修長。采17 胸、腹、臉部、右耳、鼻梁殘損,無發(fā),采18 有發(fā)辮,辮長5 厘米,寬2 厘米,豐乳肥腰,臀部發(fā)達,腳殘。通體磨光,均有底座,呈圓臺或圓柱形。以上四件均為裸體孕婦,展現(xiàn)繁衍生命的自然性和原始性,淡化人的其他特質(zhì),唯獨共性的是孕育生命、哺乳生命的女性器官和身體部位,體現(xiàn)了生育是女祖崇拜的根源性。

    除以上幾件孕婦石雕像外,石雕像(采19)(圖20 右)雖未見凸腹等特征,但陰部刻劃出豎溝,仍然突顯了女性生殖器官,與孕婦像的崇拜意義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姿態(tài)為端坐,無發(fā),眼凹口張,顴骨略凸,臂下垂,手扶膝,無底座。

    趙寶溝遺址出土的陶塑人像(圖21)F103 ①:6,類似紅山文化祖神陶像,手制捏塑,腦后塑空???、鼻、眉、目、耳均凸出,應屬某種器物的裝飾。[9]

    趙寶溝遺址出土的陶塑人像F103 ①:5,近似圓形,下頜略尖,扁平面刻有眉、目、鼻、口,無耳,類似紅山文化祖神陶像。扁平的面部是趙寶溝時期人像的特點之一,這種類型也見于朝陽德輔博物館館藏的灰陶人面像,夾砂灰陶,國家二級文物,高4.3 厘米,寬3.4 厘米,厚1.7 厘米,重26.2 克,呈倒三角形。滿布堿沁痕跡,戳劃出相連一字眉,雙眼。兩個鼻孔,方形的嘴張開,兩側(cè)戳劃兩個孔,表示耳朵。[4]

    趙寶溝文化時期孕婦像多為石質(zhì),出現(xiàn)了口部閉合或做呼麥狀的陶塑人像。鼓腹狀、閉口狀及呼麥狀這三種類型的祖神像在紅山文化時期均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8]

    總之,從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到紅山文化,可以看出祖神像系統(tǒng)發(fā)展演變關系十分明顯,興隆洼文化祖神像是紅山文化祖神像的源頭,是目前中國北方史前考古的最早發(fā)現(xiàn),而趙寶溝文化祖神像是二者的過渡。[9]

    五、結(jié)論

    紅山文化女神頭像的考古發(fā)現(xiàn),揭示了在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原始宗教已經(jīng)非常成熟。此階段原始宗教的主要內(nèi)涵就是祖先崇拜的思想,而大量的祖先神像就是具體的原始宗教載體,真實地呈現(xiàn)了在沒有完整文字體系時的祖先崇拜的思想信息。

    紅山文化時期的祖先崇拜已非常成熟和繁盛。顯然這一時期的原始祖先崇拜不是源頭。通過對趙寶溝文化和興隆洼文化遺址出土的祖先神像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興隆洼文化時期的石雕像突顯雙乳和鼓腹特征,簡化其他部位,夸張表現(xiàn)生殖、生育、生命這一原始狀態(tài)和生理本能,石雕像是對女性祖神的膜拜意識的具象化,是原始宗教信仰的載體。趙寶溝文化時期在女性崇拜基礎上,也出現(xiàn)了男性祖先。

    圖22 三彩陶人面(德輔博物館藏)

    圖23 紅陶女神像(德輔博物館藏)

    圖24 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

    紅山文化時期,雖然女祖和男祖崇拜并行,但更加細化的宗教活動和權(quán)力階級分化促進了父權(quán)制社會的形成,女祖則被遠奉于廟堂。男祖像中嘴部微合、嘴部張開作呼麥狀的特征差別體現(xiàn)了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分工不同。巫神像被用于原始宗教的活動中,但其地位遠沒有祖神像高,只是溝通人與祖先神的媒介神。紅山文化祖先崇拜的思想內(nèi)涵對后世的影響也極其深遠,在紅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中,女性和男性人像并存。朝陽德輔博物館中館藏的兩件文物很具代表性,一件是三彩陶人面(圖22),為男性祭祀,高11.9 厘米,寬8.4 厘米,厚6.1 厘米,重493.4 克,夾砂紅陶,整體壓光。雙目凸起,鼻子高挺,方嘴,厚唇殘損。用黑紅白三彩將人物五官和面部彩繪勾勒的逼真生動。橢圓的側(cè)面一周戳出排列有序的孔,用于插羽毛。從下顎至器物的二分之一處有一通孔,以承插木棍將人面立起祭祀之用。另一件為紅陶女神像(圖23),夾砂紅陶質(zhì)。器身滿布土黃色堿殼。呈站立姿。鼻子塑為雞冠形狀,左右戳圓點為雙目,鼻下戳圓點為嘴,頸部雙排戳圓坑并橫抹凹槽當為項飾,女性雙乳豐滿夸張,雙臂處僅有凸起,有腳趾。特別稱奇的是頭發(fā)塑造成卷曲狀。[4]兩件均為國家二級文物,男性臉部的彩繪突出了人物身份,女性的卷發(fā)高鼻等特征體現(xiàn)了小河沿時期既有受到紅山文化的影響也有其本時代的獨有特點。另外,通過對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人像和紅山文化人像的對比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人像受到了紅山文化時期人像造型特征、使用傳統(tǒng)等方面的強烈影響(圖24)。結(jié)合婦好墓出土有受紅山文化風格影響的圓雕蜷體玉龍和明確屬于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可以確定商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及商文化的起源與遼西地區(qū)紅山文化有密切的傳承關系。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信仰發(fā)達的祖先崇拜、龍圖騰崇拜觀念均為商代祭祀活動的主要對象。[17]甲骨文中的“示”字主旨神主牌位之意,敬而凡與祭祀有關活動皆加“示”旁,如:祖、神、祈、禱、祀、祝、禮、祠等。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jù)表明,西遼河流域可能是商王朝締造者的祖先發(fā)源地,形成于距今5000—6500 年的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思想通過商周朝代的更替,被西周承襲和規(guī)范,體現(xiàn)于《周禮》的各個方面?!抖Y記·祭法第二十三》講夫圣王之制,祭也:“法施于民者,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盵18]《禮記·祭義》曰:“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薄抖Y記·祭統(tǒng)》記載“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等就是最直接的體現(xiàn)。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禮制和儒家思想也影響深遠,甚至現(xiàn)代雕塑藝術(shù)中的神龕式、浮雕、線刻、鏤空和圓雕等表現(xiàn)手法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國北方都可以找到實物原形。在產(chǎn)生于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祖先崇拜思想,祖先神很快代替了自然神,從單一的生殖崇拜發(fā)展到復雜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思想在部落聯(lián)盟向早期國家過渡階段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為了應對生產(chǎn)生活需要,適應生活地域環(huán)境,優(yōu)化人群組織活動,激發(fā)更強的凝聚力,產(chǎn)生了神權(quán)管理方式,以及輔助的分層、分區(qū)、分群管理。以完備的管理體制系統(tǒng),多樣化的經(jīng)濟生業(yè)發(fā)展,促進了紅山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并最終孕育出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猜你喜歡
    牛河梁神像紅山
    紅山蕎麥看木森
    對于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冢綜合研究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與利用研究
    收藏與投資(2021年1期)2021-04-18 21:59:09
    李真 為神像賦新韻
    海峽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48
    神像與游走:文昌出巡非遺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天府新論(2020年1期)2020-01-07 03:07:12
    淺析牛河梁遺址無底塔形器和無底豆形器造型及功能
    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現(xiàn)在在哪里?
    牛河梁神廟漫議
    紅山文化“玉龍”中的“猿”
    大眾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12
    黔西县| 襄樊市| 康保县| 寻甸| 安康市| 宿松县| 河津市| 芦溪县| 全椒县| 黑龙江省| 望江县| 崇文区| 宁陕县| 虹口区| 通江县| 淳安县| 称多县| 金华市| 惠东县| 微山县| 革吉县| 治县。| 大宁县| 伊金霍洛旗| 秦皇岛市| 图木舒克市| 罗平县| 大洼县| 东莞市| 荥经县| 广灵县| 南京市| 玛沁县| 镇远县| 山西省| 抚远县| 湘乡市| 嘉禾县| 武川县| 霞浦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