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臨清,位于山東省西部,京杭大運河岸邊,孕育了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洼里秧歌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由南方傳入臨清的一種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一種出現在臨清市洼里村特有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當地文化色彩。2009年洼里秧歌被列為聊城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本文針對洼里秧歌的發(fā)展現狀、繼承中出現的問題及高校對其的發(fā)展傳承進行分析論述。
關鍵詞:洼里秧歌;發(fā)展;傳承;高校
一、洼里秧歌的發(fā)展現狀
洼里秧歌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相傳十幾代,已有30余班次。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秧歌會還活躍在臨清城鄉(xiāng),用于宣傳抗日救國。解放后一直活動不斷,1956年3月洼里秧歌舞參加山東省農民音樂舞蹈會演,榮獲一等獎,之后又多次參與省、市各級演出活動及大型慶典,都是獲得一等獎的優(yōu)秀節(jié)目,隨后臨清縣文化館在洼里村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農村俱樂部。1983年底,山東省電視臺到臨清對洼里秧歌進行了錄像、錄音,并制作成洼里秧歌電視片在山東電視臺播放。2009年,洼里秧歌被列為聊城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時至今日,依舊可以在臨清及周邊縣市的城鄉(xiāng)街頭看見洼里秧歌。
二、洼里秧歌繼承中出現的問題
經實地采風、田野調查發(fā)現大多數活態(tài)的傳承人都已經年事漸高。目前洼里秧歌傳承人是年逾古稀的劉慶瑞老先生。演出隊伍20人不到,且女演員占到三分之二。好在從2018年開始與老傳承人學習秧歌舞的6位年輕傳承人,現已經能單獨演出,傳承危機也得到相應解決。傳承人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傳承人還代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所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來說,人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洼里秧歌發(fā)展和傳承的方式過于單一。主要靠言傳身教,師父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直到上世紀80年代,陳憲瑞老先生根據自己的記憶整理出了部分文字資料。除此之外,歌詞、曲調均沒有文字記載。由此看來,應當借助文化館、博物館、高等院校、媒體等多種渠道,使洼里秧歌的發(fā)展和傳承方式多元化,提高發(fā)展傳承的有效性。
三、本地高校對其發(fā)展繼承
根據洼里秧歌繼承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們將結合自身專業(yè)對其發(fā)展繼承采取以下措施:
1.以“非遺”的身份走進校園進行展演
對洼里秧歌的傳統動作元素進行提取并進行藝術加工,在舞蹈編創(chuàng)上不斷豐富其內容,在傳統動作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chuàng)新和技藝上的提高,使其能順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與大眾的審美欣賞產生共鳴。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本地民間文化藝術,提高人們對其的重視程度,從而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在此之前我院組織學生向聊城地區(qū)民間藝術傳承人對舞龍舞獅、傘棒舞和竹馬舞進行了學習并演出,具有一定的基礎。
目前舞蹈作品已經編創(chuàng)完成,并在學校進行了演出。
2.開設獨具特色的舞蹈課程
將元素動作編創(chuàng)成系統的組合教材進行舞蹈教學。臨近臨清,充分利用地域性優(yōu)勢,邀請傳承人團隊進入課堂進行指導教學,也可讓學生親臨實地進行學習研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間藝術和學習民間舞蹈。不僅豐富了高校民族民間舞課程內容,還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審美意識,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總之,地域性民間舞蹈應當加強與地方高校舞蹈專業(yè)的聯系,這對民間舞蹈而言是一種較好的繼承和保護的方式,對高校而言是一種獨特的舞蹈資源。高校教育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應當讓其不斷的豐富起來,提高人們的重視程度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方式加強人們對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高舞蹈教育對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使洼里秧歌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陳晨編輯整理、范春秋插圖. 洼里秧歌舞[M]. 臨清市洼里出版社,2012年.
[2] 程金路. 臨清洼里秧歌:曾出現傳承“斷層”,如今有了希望 [N].聊城晚報,2019-08-26
(指導老師:李雯)
項目名稱《臨清洼里秧歌田野調查》
項目編號:2019年聊城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cxcy2019y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