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博雅
摘要:《自我封閉》是喬伊斯·卡羅爾·歐茨于1990年發(fā)表的中短篇小說。作者以簡短有力的筆觸描寫了卡勒婚后與巡游探水員蒂勒爾·湯普森之間的“孽愛”故事,穿插著卡勒對信奉上帝的搖擺不定到最終向上帝懺悔自己一生的“罪”,以尋求上帝的救贖。本文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從而突出文章的主題---懺悔。
關鍵詞:時距;懺悔;救贖
一、簡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1938-)是活躍在美國文壇的著名女作家,她著作頗豐,題材豐富。憑借多年來非凡的文學成就,奧茨多次榮獲重大獎項。奧茨被稱為“具有巴爾扎克式的野心,想把整個世界都放進一部書里”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女作家。
《自我封閉》是歐茨于1990年發(fā)表的中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歐茨的故鄉(xiāng)---紐約的鄉(xiāng)村為背景。小說以女主人公的孫女之口,并混雜著眾人多重敘事聲音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女主人公伊迪斯·瑪格麗特·弗萊希特傳奇的一生。小說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女主人公的出生、生長環(huán)境以及她婚后的生活。她1890年出生,母親給她取名“卡勒”(Calla)后,難產(chǎn)而死??ɡ掌夤殴?,有著一頭紅發(fā),長得很美,但不喜打扮,經(jīng)常四處游蕩。17歲時,嫁給了一個她不愛的年近四十、丑陋、身形比例不協(xié)調(diào)的農(nóng)夫。從結婚那天起他們就開始了一場斗爭,但她婚后3年還是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她特立獨行,仿佛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這時她遇到了黑人蒂勒爾·湯普森,他是一名巡游探水員,她頓時對他充滿了好感。小說第二部分講述的是:卡勒與探水員蒂勒爾之間的“孽愛”引來了家庭乃至鄰里間的強烈反對。最終,在蒂勒爾的言語刺激下,兩人抱著自殺的念頭轟轟烈烈地駛向丁登瀑布。蒂勒爾死了,卡勒卻幸存了下來。故事的第三部分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幸存后將自己封閉在樓上55年,直至去世。
二、“時距”對《自我封閉》主題的凸顯
熱奈特結合《追憶似水年華》對敘述的速度與節(jié)奏做了詳細的說明。在衡量 “時距”變化時,應以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的關系為基準。也就是說,以時間為量度的故事長度和以行頁為量度的文本長度之間的關系?!皶r距”主要分為四種情況:省略、概要、場景和停頓。熱奈特提出,研究時距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確定作品的節(jié)奏,每個事件占據(jù)的文本篇幅說明作者想要喚起注意的程度。
場景 故事時間等于敘事時間? ?(NT≌ST)
停頓 故事時間無限小于敘事時間NT=n, ST=0(NT>∞ST)
概要 故事時間長于敘事時間? ? ? ?( NT >ST)
省略 故事時間無限長于敘事時間 NT=0,ST=n(NT<∞ST)
《自我封閉》由三部分構成,篇幅程遞減趨勢。第一部分篇幅最多(49頁),主要講述卡勒的出生到與蒂勒爾產(chǎn)生好感。第二部分次之(24頁),主要講述卡勒與蒂勒爾的熱戀到兩人前往丁登自殺。第三部分寥寥數(shù)頁(15頁),主要講述蒂勒爾死去,卡勒幸存下來后將自己封閉在頂樓55年直至去世。該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由省略、停頓、概要和場景交替改變進行。
2.1場景
根據(jù)熱奈特的定義,場景是指敘事時間等于故事時間,(熱奈特,60)場景可以說是戲劇原則在敘述中最充分的應用。(羅剛,149)閱讀對話的過程猶如看舞臺劇表演,因此盧伯克將場景視為一種“showing”,不同于總結故事型的“telling”,場景多用于人物對話和簡短的外部動作描寫。場景和概要一般會反復交替進行,呈現(xiàn)出一種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感。
在《自我封閉》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場景是卡勒的小女兒艾米麗出麻疹低燒不退,卡勒望向窗外,看到了一個陌生的男子即蒂勒爾,趕忙跑下樓,跑到外面與之攀談的場景。
“…這個黑人看著她并摘下帽子禮貌地說,‘夫人,我的名字是蒂勒爾·湯普森,從東方來,我是一名巡游探水員,我碰巧聽說這附近有農(nóng)場---卡勒看見他手里拿著一根巡游探水棒..”(Oates,42)
在上面場景的描寫中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一致。文中有關場景描寫的篇幅大部分用于描寫卡勒與蒂勒爾的相處。該片段中女兒發(fā)燒,卡勒不管不顧,只管與蒂勒爾交談,有失一個做母親應有的責任與愛。從這點看來,卡勒敢于向讀者揭露自身的“罪”,這正如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承認自己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犯下無數(shù)“罪過”一樣。
2.2 停頓
根據(jù)熱奈特的觀點,停頓是指故事時間停止,而話語仍在繼續(xù)。(熱奈特,60)也就是說,在停頓時,對環(huán)境、背景和事件的描寫極力延長,而故事卻是靜止的。停頓并不會產(chǎn)生停滯,相反讀者并未感覺故事的停頓,仍然認為故事在繼續(xù)。文中對卡勒的丈夫喬治和自己的情人蒂勒爾的外形描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喬治·弗萊希特39歲,是一名單身漢,不矮,有點兒發(fā)育不良,身形比例不協(xié)調(diào),就好像腿從膝蓋以下截掉了一樣,他的腦袋大大的,很明顯歪斜在肩膀上似的,他的眼睛小小的,炯炯有神,思索著...” (Oates,15)
“巡游探水員蒂勒爾·湯普森不知道她(卡勒)是什么做的,害怕她。他六英尺高,200英鎊重,約莫30歲的年紀,高大健壯...”(Oates,43)
通過兩個人外形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蒂勒爾更具有男性的陽剛之氣,容易激發(fā)人們的欲望之情,而喬治丑陋的外表卻與之相反。當時,卡勒感到可惜的是嫁給了這樣一個丑陋年齡很大的農(nóng)夫,她禁不住蒂勒爾的“誘惑”而有了婚外情,這兩段的描述向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卡勒的心境這些描寫無不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ɡ諔曰诓粦驗閭€人私欲而犯了“通奸罪”,雖然文中并未直面詳細描述,但可以推斷出,封閉的55年中這些事情無時無刻不在她心中起伏。
2.3 概要
概要是指敘事時間小于故事時間,場景與概要經(jīng)常交替進行。概要雖然在語言數(shù)量上不占優(yōu)勢,但是其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概要可以為故事的展開提供必要的補充。概要是兩個場景間的過渡或場景前的鋪墊。熱奈特稱之為“小說敘事的最佳結締組織。”(熱奈特,61)。文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最終她會死于1967年,享年77歲。那時,她比她丈夫多活53年,比她的情人多活55年......”(Oates,83)卡勒的丈夫與情人比自己早逝幾十年,面對外界對她不好的議論,上帝成為堅持卡勒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禱告懺悔來尋求上帝的幫助。另外,除了語言層面的討論外,還有通過情節(jié)發(fā)展所歸納卡勒一生的概要敘事。(表一中的內(nèi)容根據(jù)《自我封閉》總結所得)
通過表格可以發(fā)現(xiàn),對比最明顯的是第四項,其次是第二項。旨在突出卡勒對婚后生活的無奈,厭煩以及婚外情帶給她的激情與瘋狂。但是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不管不顧,“罪惡”顯著的女子卻得到了上帝的庇佑。最終,幡然悔悟的卡勒開始了與上帝長達55年的“交流”,以期得到上帝的救贖。文中雖未花很長的篇幅去歌頌上帝的偉大與仁慈,但是正是這樣一份細膩隱晦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
2.4 省略
省略是指與故事時間時間相比,敘事時間為零。真正意義上的省略幾乎無法從文字上感知,只能通過上下文的邏輯來推斷什么被省略了。根據(jù)熱奈特的觀點,省略分為明確省略和暗含省略。明確省略指明了明確的省略時間,例如文中:“三年多點兒生了三個孩子”(Oates,29) 的確是件非比尋常的事情,村里人議論說她是個特殊的女人。她感到自己仿佛是個生育機器,不知道生活的意義何在,她內(nèi)心是渴望激情的,上帝并沒有給她激情,只是給她如死水般平靜的生活,因此文中內(nèi)心描寫如下:“現(xiàn)在她不是那么相信上帝,或者,假如她相信上帝,她就停止思念‘他”。(Oates,29)
概要和省略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究竟把它看作哪種運動形式,取決于學者想要強調(diào)哪一方。(巴爾,82)明確省略有時可以看做是一種簡短概要,正如該例所示。暗含省略指文中并未給出時間,需要讀者自己推斷出省去了哪些時間,省略并不一定不重要。例如文中第二部分卡勒與蒂勒爾相遇后村里的謠言四起,到第三部分卡勒與蒂勒爾的夜間相會,仿若一對癡男怨女。那么中間兩人如何相愛的情節(jié)就被省去了,讀者只能通過上下文來邏輯推理出省去了多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什么??ɡ账坪跏窃诟嬖V我們當時她和蒂勒爾愛情的熾烈,仿若沒有征兆的雷陣雨一般,為后文她如同被沖昏頭腦般地同意和蒂勒爾前去自殺作鋪墊。這樣一份不假思索的愛就這樣快速而猛烈地以蒂勒爾的死亡而告終,上帝懲罰了引誘卡勒的蒂勒爾,拯救了迷途知返的卡勒。
三、結語
敘述者開篇以較快的節(jié)奏概述了卡勒從出生到結婚的17年的生活。緊接著敘述者通過概要、場景和停頓兼省略的方式展開,向讀者詳細描述了卡勒從出生到結婚三年的生活。速度有所減慢,描寫婚姻生活的不快。緊接著敘述者同樣通過四種時距間的變化來描寫卡勒與蒂勒爾之間的相處,速度放慢,相處一年多卻花了很大篇幅去描寫。通過熱奈特提出的“時距”在《自我封閉》中的體現(xiàn)來描述人物情感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這種獨特的敘事節(jié)奏不僅增添了小說的韻律之美,更有利于凸顯小說主題---懺悔。
參考文獻:
[1] Oates, Joyce Carol. I lock My Door Upon Myself. New York: The Ecco Press,1990.
[2羅剛.敘事學導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荷)米克·巴爾.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M].譚君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 (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