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輝
即便是站在了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85歲高齡的曾慶存,還是那個在科學高峰面前保持謙卑、依舊不愿停下探索腳步的“攀登者”。
1月10日,當這位滿頭銀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緩步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時,他和黃旭華,以及此前的屠呦呦、袁隆平、于敏等科學家一起,進入我國科技領域終身榮譽行列。
那一刻,第一次聽說曾慶存的人,被這個名字背后一連串的科技成果、諸多頭銜以及傳奇經歷所驚嘆——
曾慶存首創(chuàng)了“半隱式差分法”,成功實現(xiàn)原始方程數(shù)值天氣預報,這一工作成為數(shù)值天氣預報發(fā)展的里程碑。他的一些原創(chuàng)性成果還被國際學者評價為“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的篇章”“構筑氣象力學必不可少的學術基礎”,他本人也被國際氣象學界公認為“數(shù)值天氣預報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享譽全球的大氣科學家”。
他的學術生涯也頗為傳奇:1978年,43歲的曾慶存還是中國科學院一名助理研究員,但轉眼就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兩年后,45歲的他便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
曾慶存親手書寫長達80萬字的《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數(shù)學物理基礎》等大部頭,讓他“著作等身”;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一項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等獎項,讓他“榮譽等身”。
如今,再到他摘下這一次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有人說:“曾先生可算是登頂了吧!”曾慶存卻不止一次地說:“還沒有登頂,還沒有登頂。”
“我一直在努力攀登(大氣科學這座珠穆朗瑪峰),但種種原因所限,我沒能登上頂峰,大概只在8600米處,初步建立了一個營地。”他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曾慶存所走過“8600米”中的每一步,都飽含著“對科學的興趣”“對新知識的渴求”和“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回望他來時的路,尤其是他年輕時的那段經歷,更能佐證這一說法。
曾慶存是廣東農家窮孩子出身。按照他的描述:小時候家貧如洗,拍壁無塵。小學三年級期末,老師給曾慶存寫下了“天資聰穎,少年老成”的評語。小學沒畢業(yè),他和哥哥曾慶豐——后來成為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便參加了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進入中學讀書。
后來,曾慶存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當該系安排一部分學生主修氣象學專業(yè)時,他當即服從安排?!澳且荒辏粓鐾硭押幽?0%的小麥凍死了,我挨過餓,深有體會。如果能提前預判天氣,還會這樣嗎?”
從此,他走上大氣科學的研究之路。
說起天氣預報,人類最初是“憑經驗”,比如古人看云識天;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fā)明和應用了氣象儀器來測量大氣狀態(tài),氣象學由此進入“科學時代”。
后來,有科學家提出數(shù)值天氣預報模型。這是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其中最難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上世紀50年代,很多氣象領域的科學家都致力于解決這道難題。這其中,就包括曾慶存的導師——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基別爾。曾慶存至今仍記得,當他的導師將此定為他的論文題目時,所有的師兄都反對,大家都說“他不一定研究得出來”“他可能拿不到學位”。
曾慶存苦讀冥思,反復試驗,幾經失敗,終于從分析大氣運動規(guī)律的本質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不同過程的方法,一試成功,最后只用了很少的計算機機時,就把論文做完了。
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隱式差分法”。
那時,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并沒有想到,他做出的這個成果,后來會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產物——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隨即用于天氣預報,至今仍在沿用。
1961年,曾慶存以詩明志:“溫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驅前。男兒若個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邊。”那一年,他只有26歲。
此后,曾慶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高峰的攀登之旅:踏足全新的氣象衛(wèi)星領域,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提出人工調控自然環(huán)境的理論方法、氣象災害的監(jiān)測、預測和防控調度實用研究……
他很清楚,科學的攀登,并非一朝一夕,也非一人努力就能完成,而需要幾代科技工作者接力完成。
早些年,已在科學界赫赫有名的曾慶存,每每談及成就總說,“功勞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曾經教過曾慶存的老師將科學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中,而他也希望將接力棒更好地傳下去。
“希望有更多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青年投身科研事業(yè)。”曾慶存說。
眼下,他最關心的,就是我國首個專用地球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裝置——“寰”的落地建設。這個計劃2022年完成的大科學裝置被形象地稱為“可以為地球做CT”?!暗冉ǔ闪耍乙欢ㄒガF(xiàn)場看一看?!痹鴳c存說。
這位85歲的科學家,選擇繼續(xù)攀登。
◎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