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梅
摘 要:小學音樂是學生的重要啟蒙課程,對其心理與思想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中國教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小學音樂教學與以往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除針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外,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本文則是通過分析以往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學 小學學生 欣賞能力
首先,音樂欣賞能力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效果,這需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和培養(yǎng),讓小學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擁有更多的角度。在提升學生自身藝術修養(yǎng)的同時令其個性化得到成長,這也是音樂欣賞能力的重要組成元素。[1]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內容的表面化
首先,小學音樂作品雖然較簡單,但仍是由樂譜、歌詞、節(jié)奏等元素所構成,但其中包含了思想意識、歷史背景、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等,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有所缺失的。多數(shù)小學音樂教師主要是圍繞音樂作品的表面,即:演唱和演奏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忽略了音樂作品內在的剖析。此種表面化的教學內容中,小學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無法得到成長。[2]
2.樂教學方法不科學
培養(yǎng)小學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創(chuàng)新,但實際中卻存在教學方法新,但學生接受度低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為教師所制定的較新穎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沒有重點考慮學生的需求,雖然教學目標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3.學評價不全面
教學評價是完善和調整教學模式的重要依據,但從以前到現(xiàn)在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都存在教學評價不全面的問題。其中,評價標準過于單一是最主要的問題,一旦學生課堂中的互動或回答,技能的使用未達到某一個標準,教師則會在教學評價中認定此學生的學習不合格,長此以往學生的音樂欣賞將被固定化,自身的思想因為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而被限制,欣賞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成長。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欣賞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1.改變教學模式
第一,在小學音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一定要改變教師自身的思維定式,以此為前提才可以令音樂課堂變得更加自由、豐富和生動,這是保障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而興趣則是保障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基礎條件。
第二,小學音樂教師應尊重學生,賦予其主體性。首先,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學習能力有所差異,對音樂的喜好也會不同,對于教師而言,則應該平等對待,不要因教師個人的喜好而歧視學生或差別對待。其次,改變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加強教師、音樂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前提下,其已經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中,利用互聯(lián)網可建立音樂分享群,師生一方面可以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都可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從而令音樂欣賞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最后,也改變了小學學生對互聯(lián)網的認知,轉化其對互聯(lián)網游戲與娛樂的使用方式。
2.制定符合小學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
現(xiàn)代音樂與以往不同,在表現(xiàn)形式上變得更加自由多樣,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時,首先應對音樂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嚴格地篩選,雖然小學音樂課程較簡單,但對于學生欣賞能力的影響卻十分重要。針對這一點,教師可添加具有鮮明特點的音樂,例如:包含豐富動物或卡通元素的音樂歌曲,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制定教學內容之前和之后還要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喜好與感。小學學生的心理特征是音樂教師需要注重的,因為欣賞起源與內心的感受。[3]
3.注重實際、因材施教
音樂等藝術類教學是較容易令學生的出現(xiàn)效果分化的現(xiàn)象的。以音樂為例,先天性因素和幼年期的影響往往決定了小學學生欣賞能力的成長。在一個學?;虬嗉壷?,往往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已經可以聽辨旋律,但多數(shù)學生仍五音不全。針對進步緩慢的小學學生,首先應根據其不同的基礎能力和優(yōu)勢、劣勢開展分層式教學。通過簡單的測試可先將小學學生分為三個等級,在保持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無論是課內或課外的自主學習方面,第一級學生應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更加高級的音樂賞析能力方面的學習;第二級學生則應首先以鞏固教學知識為主,其次可嘗試教材外的其他音樂;第三級的學生則應主要以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練習為主。
4.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ǎng)小學學生欣賞能力
學生學習音樂中具有較長的審美過程,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而令小學學生懂得藝術并擁有藝術性的審美能力,在發(fā)展自身美的同時擁有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針對這一方面,教師需要把音樂、表演、舞蹈與文化結合在一起,深入到音樂的思想、情感中,先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帶入到技術層面。
例如:在草原、四季的歌、家鄉(xiāng)美等單元,擁有大量關于自然風光的歌曲,并且其中的風光是多數(shù)小學學生難以見到或熟悉的,教師可以利用此類歌曲讓學生走進自然,拉近學生、自然與音樂的距離,在為學生講述音樂的自然美的同時,配合曲目,強化學生的感受。小學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務必要讓學生全面而深入了解音樂所涵蓋的內容與請安,與自然相關的音樂教學,則需要增添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教學觀念,而不單單只是讓學生演唱。
其次,教師可利用現(xiàn)代電教設備把音樂具象化,如:音樂中出現(xiàn)的巍峨挺拔的高山、清澈的江河、紅花綠葉、廣闊的海洋與黃土等;無論是祥和的村莊、繁華的都市或古色古香的古城,利用電教設備教師都可打破課堂教學的地域限制,令其的思想意識可以走出校園。而歌曲的同步播放,則可進一步加強音樂教學的感染力。同時,現(xiàn)代電教設備可以令小學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細致化,快進、后退和暫停、放大等功能,可以讓學生欣賞到音樂中更深細的部分。
結語
綜合以上所述可見,音樂與欣賞兩者是不可分離的,缺少了欣賞部分,學生無法認知和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自身的理論知識無可用之處,相關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初級階段,因此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現(xiàn)代小學音樂教學的必然要素。
參考文獻
[1]顧建紅.淺談小學音樂欣賞課的設計與組織[J].中國教師.2013年22期.
[2]吳新穎.改革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北方音樂.2015年24期.
[3]鐘華芳.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欣賞教學與歌唱教學的關系[J].藝術教育.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