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
【摘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而中國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世界文學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小學階段學生可塑性較強,是進行古詩詞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而音樂活動恰恰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學生都可以在音樂里找到寄托,得到陶冶,使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詞】詩詞 音樂 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彪S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成了中小學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如何開展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一、以“趣”帶路,注重校園氛圍渲染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看不到,摸不著,卻最能感染人的心靈。而詩詞,以它簡潔、凝練、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化提煉,成為千古傳唱,讓人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比藗冊谝欢ǖ奈幕諊袑W習、生活,均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為了在校園里營造古詩詞的學習氣氛,學校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精心挑選了十首風格多樣的詩歌,包括《春曉》《憫農(nóng)》《游子吟》《靜夜思》《明日歌》……充分利用學校廣播,在每天的中午用餐時段播放古詩詞背景音樂。學期結束后再更換十首新的古詩詞歌曲,日久熏陶。這些詩詞歌曲,或?qū)懢盎驍⑹拢蚝婪呕蛭?,引導學生以一種欣賞的眼光聽其詞、感其聲、悟其情。
校園里,每一位教師、學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典詩歌的魅力,都能在氛圍的熏染與浸潤中汲取精神的動力,找到行走的方向,品詩中之趣,立詩中之志。
二、以“課”帶面,依托教材根情實義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學生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來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詩詞的內(nèi)容比例明顯增加。通過教材歌曲的教唱,帶動、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記憶,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在獲得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中積極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三年級音樂教材歌曲《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chuàng)作的五言樂府詩,詩人只選取了一個看似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臨行密密縫”的場景,通過對母親縫衣的細節(jié)和緣由,通過對母親的神態(tài)、動作以及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凸顯并歌頌了偉大的母愛。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教學中,筆者以愛為主線,通過誦古詩、唱古詩、演古詩等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誦、唱、演中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只要人人都有“寸草心”,何言不報“三春暉”?最后在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談母愛的升華中提倡并弘揚孝道,切實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操在音樂課堂中推己及人,得以宣揚。
依托音樂教材中現(xiàn)有的古詩詞歌曲,發(fā)揮以歌育人的功效,在語言文字的鮮活畫面和詩詞新唱的鮮活意境中達到文本、作者、學生三者之間的有效對話,使傳統(tǒng)文化像河流一樣流向遠方。
三、與“美”同行,借助社團苗言華聲
學校的合唱社團是一個具有主體性、發(fā)展性特征的體驗平臺,“潤物無聲”而又深刻久遠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隨著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類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熱播,高漲了年輕一代對古詩詞文化的學習熱情。
2018年《經(jīng)典詠流傳》第四期,一位83歲的耄耋老人,帶著她的作品《新學堂歌》來到現(xiàn)場,贏得了現(xiàn)場觀眾三次起立致敬,她就是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從2005年到2017年,13載歲月50首創(chuàng)作,谷老師打破界限,融合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古曲音樂、西洋音樂、現(xiàn)代音樂等在中國音樂進程中出現(xiàn)過的符號的系列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將音樂元素提煉成為全新的音樂語言,挑選最有效的承載模式,準確地傳遞出原有文字在簡潔形式中蘊涵的豐富意義。社團活動時,筆者輔以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們展示谷建芬老師《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憫農(nóng)》《讀唐詩》等一系列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的“新學堂歌”視頻,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被完美的舞臺演繹深深吸引住了,紛紛要求學唱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姼琛T谝曈X的直觀感受和強烈的情景帶入下,筆者緊扣古典詩詞進行合唱教學,再一次拉近了古代圣賢與兒童之間的距離。
古詩詞是“美”的,我們要以“美”的方式,去讀出來,唱出來,演出來,音樂和中華經(jīng)典文化的融合便如絲絲春雨般根植于學生們的心中。
四、從“研”入手,圍繞課題設計課程
讓學生們閱讀名家名篇,誦讀吟唱千古美文,這已經(jīng)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熱點?;诖?,圍繞學校“中華傳統(tǒng)文化情境中的幸福體驗課程開發(fā)研究”課題,音樂組設想開展“古詩新唱”的課程設計,以音樂課程為載體全面鋪開古詩教學,使古詩“音樂化”。
首先,需要收集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適合小學生吟誦和演唱的詩詞,再精挑細選,按照1~6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選定各年級的詩歌曲目,配圖配譜裝訂成冊。接著,根據(jù)這些選定的詩歌內(nèi)容進行分工備課,合作修改,完成所有的教學設計。最后,任課教師參考既定“教材”和“教案” ,在音樂課上合理安排教唱時間,每學期學習1~2首古詩詞歌曲,做到“班班唱古詩,人人會唱詩”。
課程是動態(tài)的,課程的力量在于真實地發(fā)生,具體地存在。圍繞學校課題開展特色鮮明、操作性強的課程活動,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取感知,獲取體驗,達到更好的教育內(nèi)化效果。
小學階段既是學生人生啟蒙教育的初始,又是長遠教育的開端,是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最好時機。結合音樂教育,將古詩詞文化內(nèi)化成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且行走且感悟,讓古詩詞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tài)度成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這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傳承、民族寶貴財富的流傳發(fā)揚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