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朗 胡洪志
摘要:土家族哭嫁歌最早由土家族婚嫁文化中的“哭嫁”習俗演變而來,其承載的多元民族文化意蘊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其蘊含的豐富孝親思想更是一種天然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德育資源。在梳理土家族哭嫁歌的歷史變遷和主要內(nèi)容基礎之上,深入挖掘其蘊含的豐富孝親思想,并從個人、家庭、社會、民族文化這幾個層面分別論證其當代價值,旨在為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土家族 哭嫁歌 孝親思想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5-0055-03
土家族以聚居在湘、黔、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區(qū)居多,哭嫁歌作為土家族婚嫁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土家族人歷代生活智慧與經(jīng)驗的沉淀,也是土家女子出嫁時各種情感交織的集中表達與宣泄,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色彩。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歷史變遷
土家族“哭嫁歌”由土家族婚嫁文化中的“哭嫁”習俗孕育而得。改土歸流前,土家姑娘哭嫁多是源于原始婚姻殘余的不平等和對男性地位的羨慕等;改土歸流以后,土家姑娘哭嫁多則發(fā)自于對不合理、不自由封建婚姻的強烈控訴。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相應發(fā)生改變,哭嫁不再用于表達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控訴,更多蘊含著豐富的孝親思想,并逐漸凝練成獨具一格的土家族“哭嫁歌”,一直傳唱至今且內(nèi)容逐漸豐富和定型。
“哭嫁歌”不同于一般歌曲,其文詞巧妙,寓意深刻,有腔有調(diào),悅耳動聽,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時各種情感的集中表達與宣泄,在經(jīng)濟文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依然是土家族婚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哭嫁歌”的唱詞主要包括“哭圓禮”“哭上頭”“哭戴花”“哭裝新”“哭父母”“哭姑媽”“哭伯嬸”“哭姨娘”“哭舅娘”“哭哥嫂”“哭姊妹”等內(nèi)容,通常出嫁頭晚上要哭唱一個通宵,等到發(fā)親時還要“哭辭祖先”“哭上轎”,到此哭嫁儀式才告結束,出嫁這一流程才算完成。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主要內(nèi)容
(一)訴恩情
訴恩情指出嫁姑娘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及長輩關懷之情的感激和訴說不能貼身行孝的無奈和惆悵。如《哭父母》中唱到:“我的爹吔!我的媽??!今朝日子到來了,要分離也要分開。您生我生得無益,您養(yǎng)我養(yǎng)得無靠。您十月懷胎苦中苦,您熬夜守更累中累。您把女兒,銜在口里養(yǎng)成人。您走了幾多盤山路,您過了幾多冷水河。父母恩情道不完,難報父母半點恩。錯在女兒生壞命,不得報答父母恩。”[1]1除此之外,在土家族哭嫁歌的《哭爺爺婆婆》《哭伯嬸》《哭家公家婆》《哭舅舅舅娘》《哭姑母》《哭姨娘姨爺》《哭辭祖先》等曲目都蘊含著土家出嫁姑娘濃烈的傾訴恩情之狀。
(二)哭別離
苦離別指出嫁姑娘表達對即將出嫁他鄉(xiāng)而遠離眾親的強烈不舍情懷。如《哭哥嫂》中唱到:“梔子花開打了苞,嫂妹分別在今朝。你的妹妹見識少,哥嫂情深義也高。妹妹今朝要別離,曉得哪天能會到。你我向來都很好,誰知今日兩相拋?!盵1]2如《哭姊妹》中唱到:“一顆柑子十二瓣,姊妹今朝要分散。柑子好吃要剝皮,姊妹情深要分離。桃樹開花紅滿樹,今朝碰到刮大風,只想姊妹永不離?!盵1]3除此之外,還有如《哭兄弟》《哭上轎》《哭穿露水衣》《哭十姊妹》等曲目中也蘊含著與親朋強烈的難舍之情。
(三)道命運
道命運即出嫁姑娘對不能常伴至親左右,而不得不嫁往他處為別人興家室,且面臨少女身份轉(zhuǎn)變的悲苦命運感到傷心無助。如《哭梳頭》中唱到:“我的頭發(fā)兩邊分,做個閨女貴如今;我的頭發(fā)往上抹,做人媳婦受欺壓。我的眉毛自己彎,我的額角自己圓;扯了汗毛改了相,修了眉毛變了樣。”[1]4
(四)怨媒人
通常情況下,媒人為了撮合兩家聯(lián)姻從而貪得好處會使用各種手段,比如隱瞞實際情況、夸大其詞或含糊其辭等,當出嫁姑娘知道后則會非常怨恨狡猾的媒人,會借哭嫁的機會來指責媒人。但實際上,土家出嫁姑娘的真實意圖則是借這種埋怨媒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復雜情感,包括傾訴親人恩情、哭泣不舍離別、道談悲苦命運等,這在土家族哭嫁歌《哭媒人》中就有深刻體現(xiàn)。
三、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孝親思想
(一)孝親思想的內(nèi)涵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孝是文化的源頭,孝是做人的根本。從字形來看,一個省略的“老”字和一個“子”字相組合構成一個“孝”字,表示子女用堅實的雙肩支撐著年邁的老人,寓意子女應贍養(yǎng)、服侍老者;也表示長輩關心愛護下面的子女。在古代時期,狹義的孝是指贍養(yǎng)雙親,盡人子之責,從衣、食、住、行、娛樂、思想上照顧老人;廣義的孝則為一種寬泛意義上的孝,即孝的對象不僅包括父母,還包括孝(外)祖父母、岳父母、伯、叔、姑、舅等所有親人長輩、鄰里長輩和君主[2]?!缎⒔?jīng)》開宗明義將孝道總述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盵3]
(二)哭嫁歌中的孝親思想
土家族哭嫁歌是發(fā)乎親情的自然產(chǎn)物,蘊含著天然的孝親思想,散發(fā)著濃濃的儒家孝親倫理道德觀念。
1.從哭嫁歌的哭訴對象來看
土家族哭嫁歌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廣泛的孝親對象和深厚的孝親倫理道德。土家族人的宗族觀念比較強,他們認為既要尊重三代之內(nèi)的前輩,也要團結一致維護萬代不變的宗族,即民間常說的“親三代,族萬年”之意。在土家族哭嫁歌中,從“哭父母”“哭家公家婆”“哭爺爺婆婆”“哭嫲嫲”(姑母)“哭姨娘姨爺”“哭舅舅舅娘”“哭伯嬸”“哭哥嫂”“哭兄弟”“哭表姊妹”等哭詞都可看出,哭嫁姑娘不僅想要表達對父母及同胞兄妹的感恩,而且也將這種恩情擴展到其他父輩或母輩和同輩;此外,出嫁姑娘還通過哭嫁對其他土家未婚子女進行婚前孝親道德教育。這些實際上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博愛的孝親倫理道德和土家族人從古至今群體利益至上的觀念,而且一定程度上這已經(jīng)超出孝的范圍上升到一種社會公德的范疇。
2.從哭嫁歌的哭訴內(nèi)容來看
(1)土家族哭嫁歌蘊含了“孝之始”的孝親思想。土家族人深知身體四肢和皮膚毛發(fā)都是父母給予的,不能隨意損毀傷殘,全體、貴生才能免為父母擔憂、才能奉養(yǎng)父母、才能傳宗接代,這是行使孝道的開始。土家族哭嫁歌中第一部分“哭梳頭”中就首先唱到:“我的汗毛扯不得!我的眉毛自己彎,我的額角自己圓!扯了汗毛要改相,修了眉毛要變樣!”常人大多都想在出嫁時精心梳妝打扮自己,但土家人卻謹記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輕易毀傷的信念。這深動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非常重視以愛護自己身體發(fā)膚來向父母親行使孝道的做法。
(2)土家族哭嫁歌表現(xiàn)出多維度的孝親思想,如孝敬、孝養(yǎng)、孝順、孝思等。土家族人認為完整的孝親不應只局限于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即孝養(yǎng),還要在贍養(yǎng)的基礎上給予父母精神上的關心、思念和敬重,以及順從父母的意愿行事,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家族和家鄉(xiāng)爭光,乃至報效國家。土家姑娘在哭嫁歌中既唱出了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深情感激,也唱出了對不能繼續(xù)孝養(yǎng)雙親的遺憾和悲傷,他們甚至因哥哥弟弟可以在家孝父母而羨慕他們的男兒之身;雖然土家姑娘離別不舍,但是為了順從父母的心意,土家姑娘會用哭嫁的形式來為父母獻上臨嫁前的最后一次盡孝,再帶著父母的叮囑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3.從哭嫁歌的表現(xiàn)方式來看
哭嫁歌的表現(xiàn)方式以哭、怨為主,這實際上是立身行道,顯揚名聲于后世,帶給父母光榮,蘊含了“孝之終”的孝親思想。
(1)土家姑娘臨嫁前長達數(shù)天的反復悲痛的哭怨,最終意圖并不是想要展示自己有多悲苦,而是以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方式為父母親行孝,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因為極具逆向?qū)徝佬睦淼耐良易迦?,通常認為出嫁女子哭得越悲才越好、越哭才越能渲染喜慶氛圍、越會哭才越具有賢德。對一個土家出嫁姑娘來說,“哭”成為一種智慧、一種賢德,哭得越認真、越悲苦就越能為自己添彩,為家庭爭光,更為父母親爭榮。因此,出嫁姑娘會投入全身心的精力與力量來哭訴父母養(yǎng)育之恩、哭怨自己悲苦命運、哭訴兄弟姊妹手足之情、埋怨媒人狡猾之為等,同時也感染旁人情緒,進而凸顯出自身濃郁的孝德,以求得外界對其給予較高的孝行評價,最終這份榮耀也將屬于父母和整個家庭。
(2)哭、怨作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使得土家姑娘懂得盡心孝敬公婆,從而為父母爭得較高道德評價和榮譽。土家族人非常重視修身和重義,母親在女兒出嫁時會教育她好好孝敬公婆、處理好婆媳關系、不要逗人閑話而給父母和自己惹麻煩等,如《哭父母》中娘勸女時唱到:“你要講禮要孝敬!千耐煩來萬耐心。公公婆婆重重喊,你要輕輕來應答。講話態(tài)度要和氣,兄弟姐妹要相親。勤勞苦做創(chuàng)家業(yè),起早睡晚身要勤。婆媳相敬又相愛,妯娌互助又互親。”[1]5女兒也會謹記母親的教誨,孝順公婆、關愛兄弟姐妹和相夫教子,最終通過為娘家獲得較高的道德評價和榮譽來盡孝父母。
四、土家族哭嫁歌中孝親思想的當代價值
土家族哭嫁歌中蘊含的多元孝親思想是天然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資源,在促進個人修身養(yǎng)性、和睦家庭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建設、民族文化傳承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中最根本性的道德,踐行孝道應是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其一,土家族哭嫁歌中蘊含的豐富孝親思想是對我國傳統(tǒng)孝道的傳承,更是個人修身所須具備的德行。土家人注重行孝從愛惜身體發(fā)膚開始、以立身揚名顯父母為目標,即每個人只有做到在家孝雙親、敬叔伯、愛兄嫂、護兄弟姊妹、睦鄉(xiāng)鄰,在外才能更好地踐行道義,獲得社會較高的社會評價,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帶給父母光榮。其二,土家族哭嫁歌里的孝親特別注重自省,即出嫁姑娘臨嫁前深刻反省自己孝行的不足,希望能有機會加以彌補。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也需要不斷的自省,時刻檢查自己的言行并改進,真善美的人格品質(zhì)才能得以形成。
(二)有利于和睦家庭創(chuàng)建
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孝親思想對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和和睦家庭的創(chuàng)建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一,哭嫁作為土家族人獨特的孝親教育形式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土家姑娘借出嫁時的公開場合盡情歌頌親情、踐行孝義,具有較強感染力,在場親朋好友無不為其孝行折服,特別是其他年少的土家兒女也會受到這種氛圍的耳濡目染,從而加強他們對孝的認識和踐行。其二,哭嫁姑娘是孝德教育的榜樣示范。土家族人通過社會教化和民眾認同來建立一個才德具備的孝女形象,并運用這種榜樣示范的力量來規(guī)范家庭人倫秩序,使得長幼有序。其三,哭嫁習俗不僅是對新娘的婚前教育,也是對其他未婚土家男女婚前的孝德洗禮。如“哭十姊妹”中關于如何處理婆媳關系、怎樣團結兄弟姐妹等貼近日常生活的孝道教育,對和睦家庭關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的建成需要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家庭關系的和諧,而人與人和諧的價值淵源、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基礎、人與社會和諧的原始動力和家庭關系和諧的倫理基礎都與傳統(tǒng)孝文化密切聯(lián)系。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子民長期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價值觀的凝練,包含豐富的生活策略和處世智慧,這對青年老少群體來說是一部難得的孝德教育藍本。如哭嫁歌教誨土家子民在家要愛家庭、興家族、睦相鄰,在外要泛愛眾、親仁、立身行道義、揚名顯父母等,這些土家族人博愛的孝親倫理道德和群體利益至上的觀念,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超出孝的范圍上升到一種社會公德的范疇,是家庭尊親觀念向社會的延伸,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四)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
土家族“哭嫁歌”由土家族婚嫁文化中的“哭嫁”習俗孕育而得,是土家族人歷代生活智慧與經(jīng)驗的沉淀,也是土家孝女形象的典型呈現(xiàn),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但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各種新潮文化的涌入,對土家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造成嚴重沖擊,特別是現(xiàn)代婚姻理念對土家世代沿襲的傳統(tǒng)哭嫁習俗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充分挖掘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孝親思想和現(xiàn)代價值并加以弘揚和傳承,有利于促進包括哭嫁文化在內(nèi)的土家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當然,我們還應辯證地看待土家族哭嫁歌這一婚嫁民俗文化,在傳承優(yōu)秀價值的同時也要勇于積極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陳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與婚禮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8-234.
[2]王玉德.《孝經(jīng)》與孝文化研究[M].武漢:崇文書局,2009:4.
[3]蔡踐.孝經(jīng)全鑒[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