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引思視閾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范式研究”這一課題研究指向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性變革。其“根本性”體現在變革的核心主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讓學生的學習真實地發(fā)生;體現在變革的主要途徑,實現符號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認知過程與情感的緊密結合;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建,提升“學”的品位,豐富“學”的內涵。
【關鍵詞】讓學引思;語文課堂;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7-0020-04
【作者簡介】葉水濤,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210024)副會長,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寫作學會基礎教育中心主任。
“‘讓學引思視閾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范式研究”,是江蘇省教學研究立項課題,由鹽城市教科院陳小平副院長領銜研究。這一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終身發(fā)展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主動發(fā)展。因此,從方案設計到實踐研究,始終緊緊扣住師生的教學生活。他們認為,生活是思想的源頭,課堂是實踐的主陣地,“讓學”就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學習活動正常開展和學習行為的真實發(fā)生。這一課題的研究,是一種草根化、田野式的研究,具有鮮明的群眾性、應用性研究的特點。
問題就是課題,教學就是研究,這是該課題研究最為顯著的特點。課題組通過調研發(fā)現,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牽引痕跡重,學生做不了主;知識點瑣碎,學生抓不住本;作業(yè)機械化,學生提不起神;活動形式虛,學生找不著北。學生的學習過程停留在疑似學習、淺層學習,甚至偽學習的層面,學生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闭n題組正是針對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實際問題,開展區(qū)域性的研究。面對現實問題,依據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課題組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在課堂情境中真實發(fā)生,著力破除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痼疾”的根本指導思想,扎根語文課堂教學,執(zhí)著于“做”,而非停留于“思”;關注語文課堂的變革,而不是理論性的闡述。這樣的課題實驗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精神。在課題研究之初,課題組就作出了這樣的思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識字、寫字、朗讀等基本的基礎知識學習上,而要在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精神的成長,即重視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始終把尊重兒童美好天性,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目的。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課題組緊密聯系兒童生活展開研究,致力于溝通符號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聯。他們著意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讓兒童的認知過程與情感緊密結合起來,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tǒng)一。這是包含著價值導向與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理論,而不是那種抽象化和概念性的話語體系。誠如杜威所主張的,這種理論是生活化與經驗性的,它既包含“什么”,也包含“怎樣”;既包含結果,也包含過程;它同時回應著“為什么”,體現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
“讓學引思”是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模型,它構成一個完整而自洽的體系。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書中說:“教師的教比學難,因為教師要‘讓學?!薄白寣W”就是要充分突出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學,教師退身后臺,騰出學習空間?!耙肌本褪且l(fā)、引導、引領學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質上保證學生大腦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激起學習欲望,發(fā)掘學習潛能,引發(fā)學習方式和思維的變革。由此不難看出,“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主張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讓學生的學習真實地發(fā)生。
“讓學引思”是這一課題研究的理論視閾,也是支撐課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具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和普適性的應用價值。這一課題研究中的“讓”,無疑是由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讓位于學習者中心,是教師在空間上讓出壟斷的地位,在時間上改變獨占的狀態(tài)?!白尅笔墙處熉毮艿淖兓皇墙處煹摹叭蔽弧被颉安辉趫觥??!白尅辈⒎呛唵蔚刈寖和蔀椤爸行摹?,或所謂的“讓兒童站在教室的中央”,更不是對教師地位作用與存在價值的否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讓”,讓出了教師權威者的身份,但絕不意味教師失去師道的尊嚴。雅斯貝爾斯說:“學生具有對絕對真理和尋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師的敬畏之情。”
與“讓”緊緊關聯的是“學”。“讓”指向于“學”,服務于“學”,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如果離開這一目標,背離這一宗旨,那么“讓”就失去意義和價值。“讓”絕不是教師簡單的放手,乃至放任自流?!白尅毙枰處熢谡n堂教學中,統(tǒng)整時間、空間、教學資源和組織形式,創(chuàng)設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的教育情境。但是,教師的“讓”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果脫離了知識學習的有效,沒有能力的形成與遷移,不能聚焦于精神生命的成長,這就難免造成“有活動卻沒有體驗”“有形式卻無實質”“有溫度卻無深度”的弊端。
中國古人說:“行成于思,毀于隨”,又說:“學而不思則罔”?!白寣W引思”最為關鍵的是“思”——教學的思想含量、學生的思維品質。“思”,強調課堂教學思考的深度和辯證思維的方法,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知識教學的同時,要同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智慧的生成。該課題組認為:思維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相機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需要適當引導?!耙话l(fā)躍如也”,教師引導需要有價值性導向,也需要有情境的感染。“引”由“學”為起點,將“學”導向于“思”;而“思”又是“讓”和“學”的連接點。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雅斯貝爾斯說:“在我看來,全部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睂Υ?,課題組認為,教師要甘居幕后,甘當學生自主學習的階梯。教師還要有很好的視角關懷,給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指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著力點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由關注“教”,走向關注“學”;由教師中心,走向學習者中心;這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趨勢。因此,學習論的研究,相較于課程論的研究,是更為前沿的研究。佐藤學教授說,“學習”,是一個遠比“教育”更為根源性、包容性的概念,深奧莫測。“學習”的概念與“哲學”同時誕生,是孕育著一切的智慧和識見發(fā)展起來的。“學習”是人類同自然取得和諧的技法,是確立人類尊嚴的儀態(tài)。“學習”即是生存方式的哲學,同時也是學術論和藝術論。
杜威認為,學習論由四個要素構成:一是界定“學習”是以語言為媒介,建構意義的語言性實踐;二是界定“學習”是問題解決過程中“反省性思維即探究”;三是界定“學習”是具體的作業(yè)中的“社會交往”;四是界定“學習”是持續(xù)地建構自我與社會的實踐。在此基礎上,佐藤學重建“學習”概念,他把“學習”界定為“意義與關聯的建構”。他認為,課堂學習是三種實踐的統(tǒng)一:兒童在從事某種學習的時候,在他的經驗中,不僅建構教育內容的意義,而且重建跟教師與伙伴的關系,兒童自身的個性也得以探求與表現。在佐藤學的理解中,所謂學習,就是同情境的對話(建構世界)、同他者的對話(結交伙伴)、同自身的對話(探求自我),形成三位一體的對話性實踐。
在“讓學引思”的視閾里,“讓”是這個邏輯性結構系統(tǒng)的前提,著眼點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重建,凸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活動形式?!白寣W引思”的核心在“學”,“學”不只是個體性的活動,而是共同體的實踐,它的著力點在促進“反省性思維”。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一書中,佐藤學提出:“以往課堂學習的最大缺陷是全盤教科書式語言的學習。材料不能喚起形象,材料不能帶來其所觸發(fā)的工具性思維與溝通。這種學習,使知識置換成無機的信息,使經驗淪落為無意義的體驗。”在“讓學引思”的框架內,“思”是“學”的延伸,它保障“學”的品位,豐富“學”的內涵。而教師的重要責任,就在于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改進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習慣與能力?!八肌卑|疑與反思,因為學習并不是接受現成的論斷性結論,學習過程最需要防范的是“知”與“思”的割裂。
皮亞杰把教育定義為連接雙方的關系,他說:“一方是成長中的個人,另一方是社會的、智慧的和道德的價值,教師要負責把由他啟蒙的那個個體帶進這些價值中。”在“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教師,教師之引導與引領得當與否,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在“讓學引思”中,“引”,使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確認,使“讓”與“學”真正落到實處,保證了“思”的方向性,增進了“思”的文化意蘊?!八肌币惨虼硕姓驴裳?、有案可稽?!耙?,從根本點上融合了教與學,溝通起教師與學生。課題組在研究中也認為:要讓學習真正發(fā)生,首先要探測課堂“讓”和“引”的起點,其次要實現課堂“教”與“學”的路徑轉化,最后要拓展課堂“收”與“放”的學習視野,以達成理解的遷移和融通。
這項課題的研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與其糾結于是否合乎“規(guī)律”,醉心于形而上的思辨,不如看它于實踐中是否“有用”。這其實也是課程改革和核心素養(yǎng)理論所要傳遞的觀念,與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一脈相承。比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眼看天就要黑了,如果你不趕快走出去,就會有生命危險。這時你的眼前突然出現一條小路,路上有牛馬的腳印,于是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最終走出了森林。在杜威看來,“你沿著這條帶有腳印的路行走”,這個觀念就是真理。因此,此項課題的研究,是一項應用性、群眾性和普及性的研究,是緊緊扣住課堂教學實踐全方位展開的研究,是以小學語文教學這一民族母語的教育為突破口,努力追求于實踐中構建切實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范式,其著眼點聚焦于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推動基礎教育小學段課堂教學的根本性變革。這一項研究,重點不在對當下的教育現象作出詮釋,而在于促進教育現狀的區(qū)域性改善,一如馬克思所言,“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變世界”。
隨著“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鹽城全市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出活潑的生機,也迎來教與學的根本性變化。這一實踐性的變革在全市得到普遍的推廣,并逐步成為廣大學校和教師的自覺行為,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發(fā)展。鹽城市教科院的調查發(fā)現,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接受程度、教師的參與程度、學校的推動力度,有了越來越明顯的提高,形成了更為廣泛的、普適性的輻射效應。我們也期待,課題組能不斷地總結、改進與提高,在更為寬闊的理論視野下,全面、真實、有效地推進“讓學引思”主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并能收獲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廣、更前沿的教育科研實踐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