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坤,李 臻,李 鑫,詹鵬超,石 洋,方 毅,韓新巍
扁桃體癌是口咽部最常見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多見,易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外科切除、放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對于瘤體巨大、侵犯較廣泛者,外科切除困難或不能切除;即使外科切除,因切除范圍較大、涉及移植皮瓣,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放化療療效欠佳,難以減輕瘤負荷。TACE可短期使腫瘤壞死,為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現(xiàn)對本中心介入治療成功的1例巨大扁桃體鱗癌患者臨床資料作一總結、分析,為臨床提供借鑒。
臨床資料
患者男,41歲。以“發(fā)現(xiàn)右側扁桃體腫塊1年余”為主訴入院?;颊?年前發(fā)現(xiàn)右頸部腫塊,至社區(qū)醫(yī)院行藥物治療(具體不詳),效差。5個月前腫塊增大伴疼痛、咀嚼無力、張口困難等,行超聲檢查示右側頸部低回聲包塊伴淋巴結腫大。MRI示右側腭扁桃體區(qū)病變,考慮惡性并有右頸部淋巴結轉移。行內科治療、中醫(yī)食療4個月,效差。為求進一步治療來本中心。查體(圖1①):右頸部見一大小約12 cm×10 cm的腫塊,表面暗紅、局部破潰,扁桃體Ⅲ度腫大。穿刺病理活檢示鱗狀細胞癌(圖1②)。實驗 室 檢 查:WBC14.6×109/L,RBC3.69×1012/L,Hg79 g/L,CA-125 48.63 U/mL,CA-724 278.43 U/mL,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無異常。CT提示右側頸部占位,強化明顯(圖1③④)。TNM分期為T3N2M0,Ⅳ期。外科會診后認為瘤體巨大,包繞、侵犯多支血管(頸外動脈分支、鎖骨下動脈分支等,圖1⑤~⑨),切除困難,且創(chuàng)面較大,建議先行降期治療。鑒于腫瘤血供豐富,遂決定行TACE術,術中以載藥微球(DEB)-TACE行腫瘤血管床栓塞。術后3周復查CT示瘤體縮小,但仍有血供,后續(xù)又行2次DEB-TACE治療。第3次治療后1個月復查CT示腫瘤明顯縮小,強化不明顯,與周圍血管關系境界清晰,腫瘤負荷明顯減少(圖1⑩~? )。瘤體幾乎不突出皮膚(圖1)。患者自訴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TACE過程:患者仰臥于DSA檢查臺,心電監(jiān)護。局麻下穿刺右股動脈,置入5 F血管鞘,5 F椎動脈導管及導絲配合分別行右側頸總動脈及右側頸外動脈造影,顯示右側頸部腫瘤染色明顯,右頸外動脈多個分支血管(耳后動脈、下頜動脈)為責任血管。微導管、微導絲配合分別超選入責任血管,以載藥微球(Callispheres,蘇州恒瑞迦俐生生物醫(yī)藥科技公司,粒徑300~500 μm,載奧沙利鉑100 mg)栓塞之,復查造影示頸外動脈仍有部分血管參與供血,為避免“危險吻合”導致異位栓塞,以560~710 μm明膠海綿顆粒追加栓塞,復查造影示腫瘤染色消失。行右側鎖骨下動脈造影,顯示多個分支血管(椎動脈、甲狀頸干分支)向腫瘤供血;右椎動脈造影示其多個異常纖細的分支參與腫瘤供血,微導管無法超選。術畢,加壓包扎。術后對癥處理,減輕水腫、防治感染。術后1、2個月分別以同法行DEB-TACE鞏固治療。
討論
扁桃體癌是口咽部常見惡性腫瘤,多發(fā)生于一側扁桃體上極,伴深部廣泛侵犯,尤易侵犯咽旁間隙,頸部淋巴結轉移率高,表現(xiàn)為吞咽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病理以鱗癌居多,預后差,5年生存率為50.4%[1]。臨床診斷主要根據(jù)影像學和病理。超聲(US)、CT、MRI可清晰顯示腫瘤部位、形態(tài)、范圍、有無淋巴結轉移及周圍組織侵犯。CT表現(xiàn)為扁桃體區(qū)軟組織腫塊,平掃呈稍低密度,增強后明顯強化,可伴壞死;MRI顯示腫瘤T1 WI呈等信號,接近或稍低于肌肉信號,T2 WI呈不均勻稍高信號,增強掃描不均勻強化[2]。US則可見異常低回聲,內部回聲均質,有豐富血流信號[3]。病理活檢聯(lián)合免疫組化即可明確診斷。
圖1 患者男,41歲,右側頸部包塊
外科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是目前扁桃體癌主要治療方法[4],但存在諸多缺點。T3、T4期腫瘤外科治療需切除部分舌根、軟腭、咽側壁及下頜骨等,創(chuàng)面大,易造成吞咽咀嚼困難、誤咽、面部畸形等,而且大劑量放療也會增加諸如咽瘺、皮瓣壞死等并發(fā)癥,順鉑、氟尿嘧啶化療方案療效有限[1]。本例患者瘤體巨大,多支鄰近動脈血管被包饒,外科切除困難。經(jīng)多學科會診后,決定行栓塞治療以快速減輕瘤負荷,達到腫瘤降期目的。
以TACE為代表的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以明確的療效得到臨床認可,已廣泛用于肝癌的治療,并被寫入治療指南[5]。Callisphere載藥微球是一種新型栓塞劑,具備特有的懸浮性、生物相容性及可變形性,能徹底栓塞腫瘤血管床;其帶有電荷,可吸附裝載并持續(xù)穩(wěn)定地釋放多種化療藥物,不僅提高了局部的藥物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還可減少全身不良反應,較碘油有明顯優(yōu)勢[6-7]。扁桃體癌血供來自頸外動脈分支如腭降動脈、面動脈的扁桃體支、腭升動脈、咽升動脈及舌背動脈等[8]。精準DEB-TACE可造成腫瘤缺血壞死,縮小瘤體,為后續(xù)外科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了條件,理論和技術均可行。
影響DEB-TACE療效的因素包括載藥種類、微球大小等。NCCN指南推薦鉑類作為頭頸部鱗癌的一線化療藥物[9],故選用奧沙利鉑作為裝載藥物。關于微球粒徑的選擇,尚無定論,理論上微球直徑越小,導致腫瘤壞死越明顯,但同時增加異位栓塞風險。故術中要根據(jù)腫瘤部位、大小、血供及可否超選等條件,決定粒徑的選擇。一般對于盆腔實體腫瘤,可選擇直徑100~300 μm的微球;對于肺部或頭頸部腫瘤,考慮到可能存在的瘺或危險吻合,一般選擇直徑300~500 μm微球相對安全[10]。
頸部淋巴結轉移、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TNM分期是影響扁桃體癌預后的重要因素[11-12]。目前綜合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模式,DEB-TACE為局部治療,尚需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