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峰 周雪松
摘? 要:天體星象紋樣是古代人們通過觀測天象而呈現(xiàn)出來的圖像,這些天象紋樣的產生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它反映了古代人們祈求天神庇佑的愿望和繪畫創(chuàng)作的豐富想象。天體星象類紋樣不但反映了古人自然崇拜的思想和天神祭祀的行為,還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努力地挖掘。該文試概述天體星象紋樣的內涵,并解讀天體星象紋樣的象征意義,希望能夠豐富天體星象紋樣的認識,更好地挖掘與理解天體星象紋樣的價值。
關鍵詞:天體星象? 紋樣? 概述? 多層意義
中圖分類號:TS9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1(b)-0209-04
1? 天體星象紋樣概述
天體星象紋樣,又稱為“天象紋”,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紋樣史》中。天體星象紋樣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天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天文學是一門古老而常新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天體的性質、構造和運行規(guī)律等。天文學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最早發(fā)展和研究天文學的國家。數(shù)千年以來,由于各朝各代統(tǒng)治者對于“得道升天”的癡迷,一直都比較支持天文觀測機構對于那遙遠而神秘的天體星象的觀測與記錄,進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天文資料,流傳于后世。我國古代的天文學是十分發(fā)達的,在日月、行星、恒星和奇異天象觀測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遠遠領先于同時的其他國家。正是因為我國天文學的發(fā)達,所以和天體星象相關的紋樣對當時社會流行的器物的制作理念、裝飾紋飾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天體星象類紋樣是我國古代人民對天體運行規(guī)律的認知及其天體崇拜信仰在器物紋飾中的一種體現(xiàn)。截至目前,學術界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顯示,有關這類紋樣的前身均產生于戰(zhàn)國時代之前,在秦漢時期開始廣為流行,出土的有關器物數(shù)量占比最大[1]。天體星象紋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表現(xiàn)和應用特征。根據(jù)許多文獻的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天體星象有關的紋樣,比如說云氣紋、北極星像紋、星紋、日紋、月紋等。隨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天體星象紋樣在服飾、青銅器(如斝、爵、鈁、觚、尊)、漆器等中都有著不同的應用特色。尤其是東周時期之后,天體星象類紋樣有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和變遷。
總體來看,天體星象紋樣的種類很多,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現(xiàn)。據(jù)史料記載,在原始時代有“云紋、月亮紋、星紋、太陽紋、山紋、火紋、水紋”等天體星象紋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云氣紋、山紋”等天體星象紋樣;在秦漢時期有“星座紋、北斗紋、云氣紋、日紋、月紋”等天體星象紋樣;在魏晉南北朝有“火紋、水紋、云紋、山紋”等天體星象紋樣;在元代有“日紋、月紋、十字形云紋、雷紋、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水紋、十二生肖紋、波浪紋、山紋”等天體星象紋樣。明代天象紋有“云紋、火紋、波紋、江牙海水紋” 等天體星象紋樣;清代的天象紋有“三潭印月紋、石紋、日紋、星紋、月紋、山紋、云紋、西湖十景紋”等天體星象紋樣。
每一種天體星象類紋樣都根植于深厚的經(jīng)濟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之中。比如說,江牙海水紋,又叫作“海水江崖紋”“海水江牙”“江崖海水”“江牙海水”。它是清代的一種天體星象類紋樣,主要由“山崖紋”與“海水紋”這兩個部分組成,同時常常與八瑞吉祥、鳥獸紋、龍紋等配飾搭配使用。海水,即“海潮”的意思,“潮”與“朝”是諧音,暗含“朝廷、朝見”之意;現(xiàn)實世界中的海水波濤洶涌,駭浪驚濤,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用“海水”作為紋樣,即用大海的特征來寄寓古代人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如“清平世界”“國富民安”“太平盛世”“安居樂業(yè)”等。江崖,又被叫為“江芽”“姜芽”,即“山峰重疊,貌似姜之嫩芽”,有祖國山河永固、國家興旺的象征意味。因而,江牙海水紋是朝廷官員的官服的專用紋飾,經(jīng)常用在古代官服袖口、下擺、補子以及龍袍下擺等部位。海水江崖紋的色彩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單色和復色,但是單色的海水江崖紋通常比較少見。因為復色的海水江崖紋更能滿足滿清貴族追求奢侈浮華、雍容華貴、華麗裝飾的心理,所以復色的海水江崖紋更為流行和常見,尤其是紅色和藍色龍袍。復色的海水江崖紋通常以服飾面料的大體顏色為參考依據(jù),選取藍、綠、紅、白和金色這幾種顏色,來進行搭配和配色,呈現(xiàn)出一定的排列組合與漸變規(guī)律,力求服裝在整體色調上的和諧與統(tǒng)一。比如說,黃色龍袍上的海水江崖紋大多以金色、紅色為主顏色,同時搭配綠色或者藍色;石青色龍袍上的海水江崖紋則大多使用藍色,并且配上耀眼明亮的金色或者紅色。
2? 天體星象紋樣的象征意義解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我們的祖先憑借著自身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制了很多憧憬與向往美好生活、寓意幸福如意的天體星象類紋樣圖案。這些天體星象類紋樣圖案以風雨雷電、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花鳥樹木、人物、文字等為依托,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民間諺語為基本的題材,巧妙地運用雙關、諧音、比擬、借喻、象征等手法,從而實現(xiàn)了紋樣圖形與吉祥寓意的完美結合。
2.1 北極星象紋樣
位于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guī)X遺址(新石器時代一處村落的廢墟遺址),出土過一件圓形陶器。這件圓形陶器上面的旋渦形狀紋樣就是今天所說的北極星像紋樣。但是,當時的學者大多稱之為“紡輪”,認為這是一種用來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器物。之后,學者張慶經(jīng)過長期的考據(jù),認為這種旋渦形狀的圖像四周的紋樣圖案和天球上北極星的運動軌跡非常相像,圖像中心就是指向北極星,得出這種旋渦圖樣就是北極星象紋樣的結論。新石器時代之后,北極星象紋樣在中國歷史上獲得發(fā)展的新起點,尤其是以青銅器、玉器為代表的重要器物更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北極星象紋樣。北極星象紋樣也因此而獲得了多元的文化內涵。
第一,神靈崇拜。北極星,又稱為“紫微垣”“北辰”“紫宮”。北極星,其實就是指最靠近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幾乎正對著地軸。北極星是一顆人們在夜晚能夠看到的位置和亮度都比較穩(wěn)定的恒星,它實際上是由3個天體共同組成的。北極星不是一直都不變的,只是看起來相對靜止。但是古人由于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對天文學現(xiàn)象的認識還不夠科學,在他們的眼中北極星是一直靜止不動的,其他的天體圍繞著北極星運動。在古人的思想里,北極星就是天地的中心,“天皇大帝,謂北辰之星”,享受著眾多星體的環(huán)繞。因而,北極星象紋樣一是北極星的象征,二是天皇大帝或者說最高神靈的象征,體現(xiàn)著古代人們的神靈崇拜思想。
第二,懷念先祖。有學者認為屈原在《離騷》中提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高陽”實際上就是指顓頊(中國遠古時代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顓頊是冬季之神、北方之神,這在許多古書中均有記載。如《國語·周語下》中記載:“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 帝嚳受之?!北睒O星所在方位是顓頊所居之地,北極星與顓頊有著某種密切的聯(lián)系。因而,有學者指出北極星像紋寄寓了古人對于顓頊的思念之情,也就是懷念先祖的一種表達方式。
2.2 云氣紋
漢代的云紋樣式由于動感十足、氣勢勁而被學術界稱為“云氣紋”。東漢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云,山川氣也”,很早就將云和氣聯(lián)系在一起。漢代是云紋發(fā)展史上最自由隨意的一個階段,也是形成完整云紋裝飾骨骼體系的時期,它強調的是動態(tài)飄逸的線性美感和氣象萬千的嫁接組合。從圖底關系和表現(xiàn)內容來看,漢代云氣紋是作為主要圖案,而不是作為底飾的襯紋,其簡約的云頭、繁雜的云軀和豐富的云尾,為后世云紋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模式參照和形態(tài)承繼[2]。云紋,也稱作“流云紋”“變化云”?!吨芤住分性岬剑骸笆枪首兓茷?,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云氣紋被人們當作吉祥如意的表征。因此,云氣紋盛行于各朝各代,尤其漢朝和明清兩代更是大量出現(xiàn)。云氣紋本身的形象離不開“云”這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是一種由圓渦形線條組成的圖案,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和萬事如意。云氣紋也可分為許多種類,如商周時期的“云雷紋”、先秦時期的“卷云紋”隋唐的“朵云紋”“如意紋”等,這些典型化的云氣紋活躍于各種工藝品(如青銅器、漆器、銅鏡、陶器、陶瓷)。雖然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曾出現(xiàn)過云氣紋,但是每一個朝代的云氣紋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漢代的云氣紋的發(fā)展與當時統(tǒng)治者推崇黃老學說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黃老學說主張“虛同為一,無為自化,休養(yǎng)生息”等無為而治的思想,這就造成了漢代的云氣紋呈現(xiàn)出神氣十足、放浪形骸、雄健有力、氣勢磅礴、變化極多、氣象萬千的整體特點。漢代云氣紋的形狀一般表現(xiàn)為羽形、長尾、流水狀,旁邊往往還搭配著麒麟、虎、鹿、三足金烏、龍、鳳等各種鳥類和獸類,有時還會填飾一些用來祈福平安的文字。唐宋時期的云氣紋常常會和如意、靈芝等結合在一起使用。明代的云氣紋大部分呈現(xiàn)為朵云狀,圓潤而豐滿,組合感較強,稱為“朵云紋”。清代的云氣紋多為彎曲狀,形似骨節(jié),稱為“骨朵云”。
中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投注了一定的感情,變幻莫測、高深神秘、捉摸不透的云朵,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天體星象類紋樣世界。談論天體星象類紋樣,必定離不開云氣紋(簡稱為“云紋”)。關于“云彩”或者說“祥云”的圖像被古人大量使用,被廣泛地應用于染織、繪畫、日常工藝品等領域,以表達對理想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云氣紋的產生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古人在大量的生活用品中繪制的線條粗獷、形式質樸、工藝相對粗糙的原始旋紋,就與今天所說的云氣紋的造型形似。到了商周時期,出現(xiàn)了由“云氣紋”發(fā)展而來的“云雷紋”(連續(xù)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圖案)。一般來“雷紋”。云雷紋在商周時期的玉器和青銅器上最為盛行,后代的仿古器具也經(jīng)常會用到這一種紋樣。云氣紋隨著歷史朝代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由簡單勾勒向寫實描摹的方向發(fā)展,歷代的云氣紋的紋飾變化,大致有以下幾種:云雷紋、卷云紋、植物云紋、動物云紋、朵云紋、勾云紋、云頭紋、十字形云紋。云氣紋的深層文化寓意主要有以下3種。
第一,風調雨順。自古以來,云和天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云不但具有變化多端的形態(tài),還和太陽、月亮、星辰共同組成天空的景象。在古代人們的思想中,云和天均是最高權力的代表,云肩負著傳達天神旨意的重任。當時的社會還處于生產力比較低的階段,屬于農業(yè)社會,農業(yè)的豐收往往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安定,祭天也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官方活動。云紋表示對天神的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yè)豐收。它作為一種與天神溝通的語言載體,寄予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祈求農業(yè)豐收的美好理想與愿望。
第二,預知人事。觀測天象在古代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古代人們相信天象往往預示著人世間的各種變化,包括人所遇到的各種禍兮旦福。在古代,觀測天象是被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的,普通人一般無法自主觀測天象。統(tǒng)治者通過觀測天象,宣讀上天的旨意,以控制普通百姓,關系到統(tǒng)治階級自身地位的合法性與穩(wěn)定性。正如《易經(jīng)》中提到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痹谝欢ㄒ饬x上,云就是天的代表。人們可以借助云的形態(tài)變化來預知天的思想與行動。在古代人們的眼中,云紋圖像具有讀懂上天、預知人事的功能。
第三,寓意吉祥。云紋其實是對“云“這種不定型的物體的藝術轉化,被賦予了很多帶有“云“本身特點的特定文化意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云紋的藝術表現(xiàn)也在不斷地豐富,由貴族化向平民化轉變,從而使得云紋所具有的意義變得相對簡單?!跋樵啤奔y樣的流行就是云紋的平民化的最好體現(xiàn)。祥云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好運氣的云彩,它作為一種裝飾紋樣,帶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如意云紋就是祥云的典型代表,明確地象征著吉祥。
2.3 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
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是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之一,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天體星象類紋樣。1978年,在湖北省擂鼓墩曾侯乙墓(戰(zhàn)國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出土的一件漆箱蓋上,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稱(基本上與后世所用的二十八宿名稱一致),兩端還繪有青龍、白虎的圖像,頭尾方向剛好彼此相反,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關于我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由于黃道(太陽和月亮經(jīng)過的天區(qū))在天球上沒有明顯的標志,以及恒星看起來好像都是常年固定不動的,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為了方便記錄和觀測這些天象,就把天上不動的恒星分成幾個組,每組都有一個固定的名稱,所有這樣的恒星組合,合起來稱為“星宮”。由于每一個星宮在宇宙中的分布情況不同、數(shù)量不等,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jù)這些星宮的整體形態(tài),憑借著自身豐富的想象力,把它們想像成各種獸、蟲、魚、鳥和器具形狀,同時結合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來給它們命名,從而標志天空中的不同劃分區(qū)域。這就類似于現(xiàn)代天文學中所說的星座。
在這些繁多的星宮中,有31個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就是指在北天極周圍的3個區(qū)域,包括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包括天鷹、巨蛇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垣包括獅子、室女等星座的一部分;紫微垣位于天球的極點,圍繞在天極周圍。在黃道的近六環(huán)天一周分為“四象”,包括東方蒼龍之象、西方白虎之象、南方朱雀之象、北方玄武之象。四象中又把每象分成七段,每段稱為一宿,共計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叫作“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二十八宿分別與青、紅、白、黑4種顏色,東、南、西、北4個方位,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這幾種動物形象相配,即東方蒼龍之象(房、心、角、尾、亢、氏、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鬼、柳、井、翼、星、張、軫七宿);西方白虎之象(畢、婁、胃、奎、觜、昂、參七宿);北方玄武之象(牛、斗、室、壁、女、虛、危七宿)。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一種原始而特殊的宗教形式,產生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曾經(jīng)在我國古代和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著。圖騰崇拜就是指人相信自己與某一圖騰有著血緣關系,認為圖騰是自己的祖先、親人、保護神,有著超出常人的能力,因而崇拜它,甚至畏懼它。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我國神話或民間傳說中的四大神獸。四神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典型的動物藝術紋飾,在圖式構成上獨具特色。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按四方位置把二十八宿分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4組,每組各有7位天神。青龍是東方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龜蛇合體)是北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些自古綿延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就是中國人民原始圖騰崇拜的遺跡。
第二,辟邪調陰?!度o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鼻帻垺谆?、朱雀、玄武作為上古圣獸,是萬獸之祖,是守護神的代表。因而,古人把天空分為東、西、南、北4個天宮,讓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鎮(zhèn)守?!扒帻垺睂倌荆鳛闁|方護獸,掌握著九州神雷閃電的力量,鎮(zhèn)守東宮;“朱雀“屬火,作為南方護獸,掌握著炎火烈焰的力量,鎮(zhèn)守南宮;“白虎”屬金,作為西方護獸,掌握著狂卷疾風的力量,鎮(zhèn)守西宮;“玄武”屬水,作為北方護獸,掌握著冰雪漫天的力量,鎮(zhèn)守北宮。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分別鎮(zhèn)守天宮,以驅邪避惡、調和陰陽。因而,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有著辟邪調陰、預示兇吉的功能。
3?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裝飾圖像藝術,貫穿著中國工藝美術的整個發(fā)展歷程。田自秉先生認為紋樣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功能基礎、符號意義及審美價值3個方面。他還認為紋樣的演變過程是人們生活的發(fā)展、拓寬和深化的過程,也是人類文化從低級到高級、從簡樸到豐富的提高過程。紋樣風格與象征意義的變化背后又有著設計法則和設計思想的深厚背景。中國傳統(tǒng)天體星象類紋樣圖案豐富多彩,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這些天體星象紋樣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星象指太陽、月亮、星辰等天體運行的情況。天體星象一直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天體星象紋樣更是直接反映了古人對于天體運行規(guī)律的總結和預測,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古人通過觀察天體星象,可以預測天氣的變化,預防可能產生的自然災害,總結出許多珍貴的天文歷法的知識,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體星象紋樣則是古代人們把自然現(xiàn)象人格化、社會化、理想化的代表。通過對天體星象類紋樣的觀察與研究,現(xiàn)代人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身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周雪松,吳中玉.天體星象類紋樣研究概述[J].美術教育研究,2018(1):40-41.
[2] 吳衛(wèi),廖瓊.漢代云氣紋藝術符號探析[J].美苑,2009(3):82-84.
[3] 周劉冰.“紋”以載“道”:作為媒介與訊息的漢代四神紋研究[D].蘭州大學,2019.
[4] 劉婷.中國傳統(tǒng)裝飾水紋樣研究[D].河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