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陽
【摘要】 目的 觀察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 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32例院前急救需心肺復蘇患者, 依據(jù)便攜式呼吸機配備使用情況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16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人工氣囊輔助呼吸, 實驗組行便攜式呼吸機治療, 比較兩組院前急救成功率及急救成功患者生命體征。結果 實驗組院前急救成功率62.5%高于對照組的2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急救成功患者血氧飽和度(SpO2)為(94.13±2.66)%、心率(HR)為(85.40±10.11)次/min、呼吸頻率(RR)為(16.59±3.58)次/min、收縮壓(SBP)為(104.25±10.31)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DBP)為(74.05±9.79)mm Hg, 均高于對照組的(85.25±2.17)%、(62.79±9.78)次/min、(11.43±2.35)次/min、(89.20±10.21)mm Hg、(50.77±8.22)mm Hg,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確可收獲理想效果, 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便攜式呼吸機;院前急救;心肺復蘇;生命體征;急救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43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院外對急危重癥病例展開的急救作業(yè), 從廣義角度而言, 院前急救指的是在患者發(fā)病期間, 由醫(yī)護人員、目擊者于現(xiàn)場進行的緊急搶救;狹義角度指的是具備通訊器材、運輸工具、醫(yī)療基本要素構成的專業(yè)急救機構, 在患者尚未抵達醫(yī)院前所展開的急救或來院途中監(jiān)護的醫(yī)療行為[1]。關于急危重癥, 眾所周知此類疾病存在突發(fā)性、危重性, 包括中毒、創(chuàng)傷等各類急癥, 因此院前急救的開展意義重大, 不僅是維持患者生命延續(xù)的重要舉措, 同時也是后續(xù)治療作業(yè)順利開展的必要之舉[2]。心肺復蘇是院前急救中重要的急救手段, 可有效提升心肺復蘇成功率, 對于患者生命安全意義重大。人工氣囊是院前急救中傳統(tǒng)輔助呼吸手段, 隨著科學的進步, 醫(yī)療器械的升級, 便攜式呼吸機以其高效、安全性被大量臨床報道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3]。鑒于此, 本文研究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并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 為臨床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院前急救需心肺復蘇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jù)便攜式呼吸機配備使用情況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16例。對照組男10例, 女6例;年齡23~65歲, 平均年齡(45.13±7.65)歲;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3例,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3例, 呼吸系統(tǒng)疾病2例,?外傷疾病8例;出診至抵達現(xiàn)場時間3~15 min, 平均時間(9.79±2.27)min;心肺復蘇時間16~40 min, 平均時間(30.13±4.71)min。實驗組男9例, 女7例;年齡24~67歲, 平均年齡(46.20±7.77)歲;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4例,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3例, 呼吸系統(tǒng)疾病1例, 外傷疾病8例;出診至抵達現(xiàn)場時間3~15 min, 平均時間(9.68±2.23)min, 心肺復蘇時間16~42 min, 平均時間(30.41±4.83)min。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接受心肺復蘇的標準。
1. 2 方法 研究中心肺復蘇操作方法依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制定的《心肺復蘇指南(2015年版)》[4]展開, 具體如下:醫(yī)護人員抵達現(xiàn)場后, 即刻對患者呼吸、頸動脈博動予以評估, 確定患者無頸動脈搏動、呼吸后, 立即予以胸外按壓, 按壓頻率以100~120次/min為準, 并依據(jù)30∶2頻率執(zhí)行輔助呼吸, 并通過對患者搶救期間心電圖表現(xiàn), 給予電除顫、胺碘酮、腎上腺素等治療。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在心肺復蘇期間予以常規(guī)人工氣囊輔助呼吸;實驗組則予以便攜式呼吸機輔助呼吸, 將呼吸機尾部與氧氣瓶連接, 并將面罩完全覆蓋患者面部, 嚴密觀察, 防止面罩漏氣。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tǒng)計兩組心肺復蘇成功例數(shù), 并以此計算院前急救成功率, 標準為:①患者瞳孔由大變小、對光反應恢復;②患者面色由發(fā)紺轉為紅潤;③腦功能恢復跡象;④心電圖出現(xiàn)交界區(qū)、房性或竇性心律。對兩組院前急救成功者進一步檢測其生命各項體征, 包括SpO2、HR、RR、SBP、DBP等指標水平, 并進行比較。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院前急救成功率比較 實驗組院前急救成功率62.5%高于對照組的2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急救成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比較 實驗組急救成功患者SpO2(94.13±2.66)%、HR(85.40±10.11)次/min、RR(16.59±3.58)次/min、SBP(104.25±10.31)mm Hg、DBP(74.05±9.79)mm Hg, 均高于對照組的(85.25±2.17)%、(62.79±9.78)次/min、(11.43±2.35)次/min、(89.20±10.21)mm Hg、(50.77±8.22)mm Hg,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醫(yī)學技術與設備的不斷發(fā)展, 為臨床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帶來了福音, 特別是呼吸機的技術突破, 已然成為現(xiàn)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 在臨床諸多疾病的治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院前急救是臨床醫(yī)療中一項重要內容, 是保證危重癥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關鍵[5]。
急救期間有效的心肺復蘇、輔助呼吸是基本要素, 便攜式呼吸機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 其優(yōu)勢總結包括如下:①其動力非氣體構成, 耗氣量較少。②具有明顯便攜式器械特征, 機型較小, 主機重量普遍在4.5 kg左右, 雖小但功能表現(xiàn)強大, 在施救過程中可依據(jù)患者情況、場地, 按需求置放, 電流既可交流, 亦可直流, 此外通過鏈接汽車點煙器, 實現(xiàn)移動性、適應性均較強的機械輔助呼吸[6]。③實用性廣泛, 對于兒童、成人均適用。功能強大, 便攜式呼吸機具備輔助、控制、同步間歇等指令, 便于完成呼氣末正壓、通氣、窒息后備通氣、備用呼吸機通氣、手動模式等, 可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自由組合。④機器可顯示多項參數(shù)指數(shù), 便于施救者了解與調節(jié)。鑒于便攜式呼吸機機型的諸多設備特點, 為急救中突發(fā)的各種疾病均可給予相應的輔助呼吸。但同時也突出另一點, 面對便攜式呼吸機設備的多功能特點, 救護人員在實際急救中需數(shù)量掌握其使用技巧, 完全了解并掌握機型各項功能特征, 保證在施救過程中將其設備的應用效率提升最大化。
便攜式呼吸機的應用機制主要利用氣體壓控、融儲、合成等技術使呼吸機具備準確定容、定壓及其他多種供氣方式。此外以EL梁膜結構的彈性敏感材料制作為微壓傳感器, 并且數(shù)據(jù)提供給單片機控制系統(tǒng), 保證了機器的自動同步呼吸功能, 實現(xiàn)自動報警與自動搶救。總結如下幾點:①吸氣末屏氣:在吸氣結束后與呼氣開始前, 呼吸機暫不供氣, 呼氣閥繼續(xù)關閉一段時間, 以保持肺內壓力處于一定水平, 此舉有助于延長吸氣時間, 利于氣體的分布、彌散。②呼氣末正壓通氣 :在呼氣末, 氣道壓力不會降為0, 仍然維持一定正壓水平。有助于減少患者肺泡的萎陷、肺內分流, 糾正肺內分流所致的低氧, 有利于肺泡-毛細血管兩側氣體的充分交換。此外, 有助于患者肺泡壓的升高, 使肺泡-動脈氧分壓升高, 利于氧向毛細血管彌散, 增加肺泡的彌散面積, 充氣的增加致使肺順應性增加, 減少呼吸作功。③嘆息:呼吸機中50~100次呼吸周期中, 存在1~3次相當于1.5~2.0倍潮氣量的深吸氣, 促使易于萎陷肺底部的肺泡定時膨脹, 改善這些部位的氣體交換, 防止肺不張, 有利于糾正缺氧[7]。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 實驗組院前急救成功率、成功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院前急救中確有較好效果, 有助于提升患者急救成功率, 為后續(xù)治療提供幫助[8]。分析原因除了便攜式呼吸機的優(yōu)勢外, 人工氣囊雖可獲得較好輔助呼吸效果, 但在使用期間, 簡易呼吸器易發(fā)生活瓣漏氣, 使患者得不到有效通氣, 加上對擠壓呼吸囊時壓力的要求嚴格, 如約擠壓呼吸囊的1/3~1/2為宜, 不可時大、時小、時快、時慢, 以免損傷肺組織, 造成呼吸中樞紊亂, 影響呼吸功能恢復。因此認為便攜式呼吸機在院前急救中具備較好效果。這與鄧明勇[9]的研究報道表現(xiàn)一致。
綜上所述, 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院前急救心肺復蘇中可收獲理想效果, 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朝福. 院前急救醫(yī)學服務模式綜述. 醫(yī)學信息(上旬刊), 2011, 24(9):6299-6300.
[2] 楊明. 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院前急救中的價值評價. 四川醫(yī)學, 2017, 9(11):1317-1319.
[3] 楊曉玲, 鄢潔蘭. 口咽通氣管和簡易人工呼吸氣囊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體會.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0, 23(8):949-950.
[4] 陳永強. 《2015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讀. 中華護理雜志, 2016, 51(2):253-256.
[5] 羅美, 曾琪. 院前急救中便攜式呼吸機應用的方式與應用效果研究.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7, 33(18):121-122.
[6] 易朝科. 車載呼吸機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轉運中的應用. 當代醫(yī)學, 2017, 23(11):88-89.
[7] 羅朝漢, 王海林, 次珍. 便攜式呼吸機在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7, 25(6):65-66.
[8] 朱亞麗, 徐琴, 孫嵐, 等. 便攜式呼吸機在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6, 41(1):120-122.
[9] 鄧明勇. 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中的應用探討.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21):153-154.
[收稿日期: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