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春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經腹與經陰道超聲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64例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予以經腹超聲、經陰道超聲檢查, 并以腹腔鏡檢查為金標準, 比較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及對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檢出情況。結果 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51例, 其余13例為陰性。經腹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為90.20%、特異性為53.85%、準確率為82.81%、誤診率為46.15%、漏診率為9.80%, 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為98.04%、特異性為92.31%、準確率為96.88%、誤診率為7.69%、漏診率為1.96%。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漏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異性、準確率均顯著高于經腹超聲檢查, 誤診率低于經腹超聲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51例患者中, 32例為附件異位, 9例為子宮直腸窩異位, 10例為子宮腺肌癥。經腹超聲檢查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分別為93.75%、77.78%、90.00%, 經陰道超聲檢查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分別為100.00%、88.89%、100.00%;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經腹超聲檢查相比, 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價值更高, 故對于無陰道超聲檢查禁忌證的患者, 建議采用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經腹超聲;經陰道超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32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多發(fā)生于育齡女性的一種婦科疾病, 臨床表現以經期疼痛、月經量多、性交痛等為主, 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在臨床上, 本病由于具有惡性腫瘤增生、復發(fā)等生物學特征, 成為難治之癥之一。相關文獻報道[1], 早期診斷、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對于患者病情的緩解及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超聲檢查因具有費用低、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 成為臨床診斷疾病的主要影像學檢查之一。婦科超聲檢查最常用的路徑有經腹、經陰道超聲兩種。本文為對比經腹與經陰道超聲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 特選擇64例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到本院就診的64例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均自愿進行經腹、經陰道超聲檢查, 無腹部外傷史;排除處于月經期或因其他疾病導致陰道出血, 腹部氣體干擾較為明顯, 或伴有精神類疾病史。患者年齡19~57歲, 平均年齡(34.59±7.47)歲;病程12 d~8年, 平均病程(3.62±1.46)年;就診原因:38例月經不調, 45例痛經, 12例性交痛, 22例不孕, 10例其他;既往婦產科疾病史:24例有人流史, 14例有剖宮產史, 36例自然分娩史, 8例診斷性刮宮, 15例宮內節(jié)育器放置史。
1. 2 檢查方法 64例疑似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均進行經腹部、經陰道超聲檢查, 檢查儀器為美國GE-LOGIQ E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 2. 1 經腹超聲檢查 選用3.5 MHz凸陣探頭, 檢查前囑受檢者適度充盈膀胱, 取仰臥體位。醫(yī)師在探頭頂端以及受檢者的腹壁涂抹適量耦合劑, 將探頭置于受檢者的恥骨聯合, 從斜切、橫切、縱切角度掃描觀察子宮、卵巢、盆腔間隙等情況, 并重點查看子宮位置、大小以及內膜厚度、回聲等情況, 并對目標部位的血流信號分布狀況進行觀察。
1. 2. 2 經陰道超聲檢查 選用5.0~7.5 MHz腔內探頭, 囑患者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 適當墊高臀部, 腔內探頭先戴上避孕套再涂耦合劑, 將探頭緩慢置入到陰道后穹窿, 以縱切、橫切、斜切多個角度進行掃描, 觀察子宮、卵巢、盆腔間隙, 并重點查看子宮形體大小、位置、內膜厚度、內部回聲等, 并記錄病灶具體情況, 包括位置、大小、邊緣形態(tài)范圍、有無包膜存在等, 并注意觀察病灶血流信號分布情況。
1. 3 觀察指標 ①以腹腔鏡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比較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 包括敏感度(真陽性例數/金標準陽性例數)、特異性(真陰性/金標準陰性例數)、準確率(真陽例數+真陰例數/總例數)、誤診率(假陽例數/金標準陰性例數)、漏診率(假陰例數/金標準陽性例數)。②比較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檢出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比較
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51例, 其余13例為陰性。經腹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為90.20%、特異性為53.85%、準確率為82.81%、誤診率為46.15%、漏診率為9.80%, 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為98.04%、特異性為92.31%、準確率為96.88%、誤診率為7.69%、漏診率為1.96%。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漏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異性、準確率均顯著高于經腹超聲檢查, 誤診率低于經腹超聲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2. 2 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不同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檢出情況比較 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51例患者中, 32例為附件異位, 9例為子宮直腸窩異位, 10例為子宮腺肌癥。經腹超聲檢查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分別為93.75%、77.78%、90.00%, 經陰道超聲檢查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分別為100.00%、88.89%、100.00%;兩種超聲檢查方式對附件異位、子宮直腸窩異位、子宮腺肌癥的檢出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是指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細胞種植于內膜以外的位置而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痛經、月經異常、不孕等一系列癥狀的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見的病變部位有子宮肌層、雙側附件、子宮直腸凹陷等, 其中, 異位病灶在子宮肌層可引起子宮腺肌癥;病灶位于雙側附件, 可導致卵巢巧克力囊腫;有的異位病灶甚至發(fā)生于胸腔、腹腔、四肢等, 嚴重影響患者健康[2]。
超聲檢查是婦科疾病診斷的主要方法, 其能夠準確識別子宮、囊腫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等, 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鑒別診斷具有積極作用[3]。在臨床上, 婦科超聲又可分為經腹超聲與經陰道超聲兩種, 其中, 經腹超聲主要是患者在檢查前充盈膀胱, 在檢查過程中通過腹壁掃描看盆腹腔內臟器情況[4]。經陰道超聲則是將探頭直接置入患者的陰道內以查看其子宮、附件區(qū)及其鄰近器官的情況[5]。
本研究對比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 結果顯示, 兩種超聲檢查方式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敏感度、漏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異性、準確率均顯著高于經腹超聲檢查, 誤診率低于經腹超聲檢查,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與經腹超聲相比, 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效能更高。目前也有臨床研究報道[6], 經陰道超聲檢查可為婦產科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其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準確性較高。作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經腹超聲檢查通過腹壁進行掃查, 極易受腹壁脂肪層、腸道氣體干擾而影響檢查結果。而陰道超聲檢查的探頭基本是直接與掃描臟器接觸, 而且經陰道超聲所用的探頭頻率也高于經腹超聲, 故其圖像分辨率顯著高于經腹超聲, 準確率相對更高[7]。此外, 經腹超聲檢查前受檢者需要飲用大量水以充盈膀胱, 這不僅會降低受檢者的檢查體驗感, 還會拖慢超聲檢查速度。而經陰道超聲檢查的受檢者無需充盈膀胱, 有效縮短檢查時間[8]。
綜上所述, 與經腹超聲檢查相比, 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價值更高, 故對于無陰道超聲檢查禁忌證的患者, 建議采用經陰道超聲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
參考文獻
[1] 劉婕. 應用腹腔鏡診斷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及不孕癥的療效.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 2016, 3(17):58-59.
[2] 莊翡翠.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盆腔疼痛和病灶特點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5, 5(14):81-83.
[3] 許立云, 韓冬, 劉翠霞, 等. 分析婦科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應用價值. 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 2019, 6(4):31.
[4] 劉秀萍. 超聲對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2): 31-32.
[5] 周飛. 子宮內膜病變診斷中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的運用差異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9, 17(5):88-89.
[6] 任麗, 劉玥, 王凌翔, 等. 探討經腹和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 中國性科學, 2018, 27(12):102-104.
[7] 王曉霞, 郭海峰. 經陰道超聲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動脈血流的變化.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6, 16(12):1761-1762.
[8] 馬利國, 張琳, 陳美一, 等. 4種檢查方法在123例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診斷價值探討. 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6, 32(5):34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