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洋 王浩
【摘 要】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逐漸演變成我國孝親敬長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在家庭生活和社會關系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靶ⅰ笔堑赖陆逃脑搭^和基礎?!缎⒔洝烽_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更需要加強大學生孝道教育,充分吸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推動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關鍵詞】傳統(tǒng)孝道;思想道德建設;傳承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17-0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論述,特別強調“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yǎng),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①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大量外國文化涌入,使我國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巨大沖擊。青少年作為民族的希望,必須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促進自身道德修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一、中國孝道文化發(fā)展
孝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作用。
(一)傳統(tǒng)孝道文化演變
“孝”字最早出現(xiàn)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最初含義是人們通過祭祀祖先來傳遞崇老敬祖之情,它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祖先的庇佑,帶有消極性和被動性,這與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孝觀念并不相同。西周社會逐漸形成孝養(yǎng)及追孝為核心的孝道文化,人們的盡孝對象從祖先變?yōu)樽约旱母改福M孝形式從祭祀轉變?yōu)樾B(yǎng),此時,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孝觀念逐漸開始確立。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倫常喪失,孔子提出重建道德秩序,對西周以“禮”為核心的孝道文化進行了改造,一是提出除物質上的奉養(yǎng)外,還應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實現(xiàn)“孝”在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二是提出了具體的孝行規(guī)范,成為后世效仿及秉性的規(guī)范。三是“孝”的內涵延伸到政治領域及生活領域,“忠君”是孝道在政治領域的體現(xiàn);對父母的“孝”發(fā)展為對他人的仁愛,是孝道在生活領域的延伸。
漢代,“孝”的含義轉變?yōu)椤吧剖赂改浮?,《孝經紀孝行章》記載:“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②”意味著子女要善待父母,在孝敬父母時,要懷有恭敬之心,從心底里關愛父母,感恩父母,侍奉好雙親。宋朝之后,孝道逐漸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
傳統(tǒng)孝道文化歷經數(shù)千年,在社會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內在的規(guī)范作用,而且也逐漸成為處理人倫關系以及治理社會和國家的外在行為準則。踐行孝道,可以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行修養(yǎng),有利于彌合代際之間的縫隙,促進家庭和諧。孝道文化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傳統(tǒng)孝道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封建思想,例如,“三綱五?!笔菫榻y(tǒng)治階級服務的,維護君主專制和等級秩序;等級尊卑觀念,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平等性。因此,對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我們要堅決剔除,徹底摒棄。
(二)當代新孝道文化發(fā)展
隨著時代變革,傳統(tǒng)孝道文化在不斷更新和發(fā)展。我們今天所講的“孝”,應該回歸家庭倫理中,僅僅作為一種調整家庭成員關系、維護家庭和諧的道德力量,發(fā)揮其積極有益的作用③。
傳統(tǒng)孝道的家庭倫理以父權為中心,強調父權的地位,子女小輩,不分是非曲直,均要絕對聽命,盲目順從④。而新孝道更加追求親子關系的平等性。為人父母,更多的是要慈愛兒女;為人子女,要踐行孝道,孝養(yǎng)父母,家人之間互相信任、尊重、愛護和幫助,同時,新孝道對年輕一代的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對父母精神上的贍養(yǎng),要求子女要從內心去關愛父母的需求,使父母能老有所樂,老有所依。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現(xiàn)狀
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孝道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生孝道觀念淡薄。目前,大多高校只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學生的成績好壞,很少將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關于孝道教育,學校很少有這方面的課程和活動,也沒有將孝道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當中,使大學生缺乏積極行孝的態(tài)度。此外,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中長輩將其視為掌上明珠,過分溺愛,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將長輩的辛勤付出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知索取,不懂回報。
其次,大學生行孝能力不足。一方面,當前大多學校對于道德素質的教育是封閉的,主要基于課本教學,很少帶學生融入社會,開展具體的德育活動,教育與社會脫節(jié)。另一方面,缺乏家庭榜樣,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應該從小教育孩子樹立“以孝道為先”的道德觀念,從小事、身邊事做起,養(yǎng)成孝順父母的好習慣。而現(xiàn)今很多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孝敬長輩,沒有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最后,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學所處環(huán)境復雜。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想和新觀念層出不窮,西方價值觀念不斷涌入。部分大學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產生了拜金主義,唯利至上的觀念,在與父母的相處中,這些學生將自己對父母的“孝”直接與金錢掛鉤,只是對父母一味索取,很少甚至不會主動分擔父母的重擔,“啃老”現(xiàn)象愈演愈烈,令人堪憂。此外,大眾傳媒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內容良莠不齊,如果個人意志不堅定,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受到沖擊,孝道觀念被逐漸淡化,孝道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和壓制。
三、構建大學生孝道教育
弘揚孝道文化,重點在于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在孝道教育方面問題凸顯,在孝道踐行方面尚有諸多不足,必須加強孝道教育。因此,我們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中將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借助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力量,積極推進大學生的孝道教育。
(一)高校要強化孝道教育
《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在“立德樹人”的這個任務下,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關學科建設⑤。在當前高校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于孝道教育的比重偏低,孝道教育水平較低。因此,高校需要將孝道理論與學生日常教育相結合,提升大學生孝道教育的水平。一是學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作用,以課本為基礎,在教學中,多了解學生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在互動中,對學生因勢利導,提升其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接受正確的孝道文化與孝道教育。二是學校盡可能多開設一些孝道講座課,引導學生親近國學,接觸傳統(tǒng),樹立學生講孝心、踐孝行、盡孝道的觀念。三是在課余時間,學??梢远嚅_展一些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照顧老人,使其真正在敬老愛老中了解孝道、踐行孝道。
(二)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氛圍
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除了要注重學校教育外,更要注重社會參與,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倡導法治。政府應當注重對于孝道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對社會上的不孝行為予以譴責和懲罰,對具有代表性的孝行予以獎勵,從而鼓勵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孝道意識。當然,法治并不是萬能的,它必須要與德治相結合,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新孝道的建設。同時,將孝文化與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當代核心價值觀相融合⑥,推進學生孝道教育。此外,學生的孝道教育也需要社會上諸多的公益活動支持,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經典的行孝故事,傳播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斷充實富有時代特色的孝道教育內容,使孝道行為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以促使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行孝風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重視家庭孝道教育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主要場所,應擔負起培養(yǎng)孝道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責任。在家庭關系中,家長要與子女建立和諧、平等的關系,家長要起模范先鋒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yǎng)子女孝親敬長的意識,將孝道文化的思想植根于家庭教育當中,逐漸影響子女的孝道觀念和意識。此外,家長通過孝敬自己的父母,在言傳身教當中,以實際行動來影響子女。父母只有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地踐行孝道,才是子女最好的典范。
(四)大學生提升自身孝道修養(yǎng)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孝道意識,樹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的價值觀和樂于奉獻的責任意識,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孝道實踐,自覺做到關注父母身心動態(tài),多陪伴父母,使父母不僅在生活中感到舒心,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慰藉。大學生更應該從小事入手,學會孝敬父母。
四、結語
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孝道文化的傳承,將其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有利于大學生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對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構建亦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對于孝道文化,我們應該秉承批判與繼承相結合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孝道。
注釋:
①為什么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EB/OL].光明網,http://theory.gmw.cn/2019-04/30/content_32798377.htm
②張善文,馬重奇.孝經開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
③張善文,馬重奇.孝經開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72.
④王滌.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新孝道文化特點及其功能作用的探析—兼論提倡新孝道文化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人口研究,2004,(5):78.
⑤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⑥王英.孝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科教文匯,2015(7).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9,73.
[2]王英,李奇微,徐瑋瑄.孝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科教文匯,2015,(26):7-8.
[3]黃振萍.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歷史演變[J].中州學刊,2014,(05):5-10.
[4]朱嵐.中國傳統(tǒng)孝道七講[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5]房曉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孝道建設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2):82-84.
[6]康嵐.親密有間:兩代人話語中的新孝道[J].當代青年研究,2014,(4):83-89.
[7]鐘俊,姚丹.論孝道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與弘揚傳承[J].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66-70.
[8]王瑾.孝道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現(xiàn)代傳承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