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識“邊角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開發(fā)其潛在的課程資源,能促進教師提高宏觀認識,把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理清歷史發(fā)展的縱橫關系,構(gòu)建歷史知識體系,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歷史教材;“邊角料”;效益
高中歷史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xiàn)在內(nèi)容的增減上,更加表現(xiàn)為理念的更新。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教材中除了正文外,還增加了歷史插圖、知識鏈接、資料卡片、歷史縱橫等包含豐富歷史知識的小卡片。由于這些小卡片一般都位于教材中的邊邊角角,我們不妨形象地把它們稱為“邊角料”。遺憾的是這些“邊角料”并沒有引起眾多歷史教師的足夠重視,“邊角料”成了沒用的“下腳料”,被人所拋棄。重新認識這些“下腳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開發(fā)其潛在的課程資源,不但能促進教師提高宏觀認識、把握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而且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理清歷史發(fā)展的縱橫關系,構(gòu)建歷史知識體系,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一些具體的實例,談談如何開發(fā)“邊角料”的課程資源,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一、 研究背景
目前新高考改革之下,浙江省高考不再以傳統(tǒng)的文綜和理綜來區(qū)分所考學科,而是代之以選考這種新形式。而歷史的選考與之前的高考比較來說,難度降低,但是考的角度要更細,更注重書本基礎知識,連帶著書中的“知識鏈接”“資料卡片”“插圖”等,都成了重要的考試內(nèi)容,而教師往往按照習慣,比較注重的是教材的正文以及材料題出現(xiàn)的史料。目前所看到的研究中,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地圖、插圖等較多,比如吳立平: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之淺析;汪瀛:對歷史地圖的理解與闡釋等。但是對“知識鏈接”“資料卡片”等的重視還不夠,故本文著重對“知識鏈接”“資料卡片”“插圖”等資料搜集起來,具體來分析他們的重要性,以此在教育教學中能夠重視起來,加強這一塊知識點的講解和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 “邊角料”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邊角料”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育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睂W業(yè)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chǎn)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興趣,熱愛歷史學科,才能使歷史課堂教學更有效。但是在現(xiàn)實中做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學生來問:老師,怎么樣學歷史啊,怎么記住歷史事件啊?;蛘呓?jīng)常聽到一些學生抱怨:我今天背了,到明天就忘了;備好了這一課,另一課又記不住了,歷史太難學了。久而久之,學生就愈來愈害怕上歷史課了。
我們不妨從“邊角料”下手,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斑吔橇稀彪[藏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是對正文內(nèi)容的補充說明。挖掘“邊角料”,一方面能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來補充說明教材內(nèi)容,另一方面能利用教材內(nèi)容對它們進行深入分析,使它們之間相互印證,相互交融,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一般一課內(nèi)容,教材大概用四至五頁的篇幅來講述,語言非常精練,一些知識點就沒有在正文中提到,而是在這些“邊角料”中出現(xiàn)了。它所展現(xiàn)出來的,往往比教材正文更生動易懂,也更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備課中就要時刻注意教材中的“邊角料”,在教學過程中反饋給學生,以此來取得教學效益。
比如選修4第3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康熙帝》(人教版)第14頁的歷史縱橫,把康熙帝平定葛爾丹叛亂的細節(jié)描述得非常生動詳盡,寫道:“康熙帝率軍親征,采取分兵合擊的戰(zhàn)略……清軍以火器為前列,攻擊葛爾丹的中堅,摧毀了駝城……”,而教材中的正文只用寥寥幾筆來描述康熙帝的軍事謀略,這就很好地豐富了這一塊的知識。教師利用歷史縱橫,從細節(jié)的描述中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康熙帝的那種勇敢(三次親征)、堅定、吃苦耐勞、智慧等優(yōu)秀的品質(zhì),學生因此對該歷史事件印象深刻,在課堂中就能記住,更不用到課下去花時間反復記憶。
再如歷史插圖,它相對于知識鏈接、資料卡片和歷史縱橫來說,更加生動直觀。就拿《清明上河圖來講》,講到宋代商業(yè)的繁榮,就不可不用此圖。而歷史教材必修二講到《古代中國的商業(yè)》(人民版)這一內(nèi)容時正是用了此圖的局部,教師只要稍加指點學生看圖中的內(nèi)容:商船的來來往往,路上人群的忙忙碌碌,學生就能很快理解宋代商業(yè)的繁榮了。這比用大量的文字、語言去描述要形象生動并且更易讓學生接受。
不管是歷史插圖、歷史縱橫,還是資料卡片、知識鏈接等,這些“邊角料”都有讓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興趣的功效,好好利用它們,學生學習歷史就能事半功倍了。
(二)利用“邊角料”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歷史事件,特別是一些特定的歷史概念和歷史名詞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利用“邊角料”,對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幫助是很大的。在必修一《偉大的抗日爭》(人民版)這一課中,就需要理解“日本的既定國策”這一知識了。第35頁的資料卡片中提到的《田中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這一段話就描述了日本的侵略步驟,它的用意就是解釋日本的既定國策是怎樣的。從這個卡片中就能知道日本的既定國策的來龍去脈,從而更深入理解日本侵華的背景。
再如必修一專題四《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第67頁的知識鏈接關于各民主黨派成立情況,教材正文只提到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對于各民主黨派的情況沒有提及,所以,通過對這個知識鏈接的解讀,學生就能初步了解一些關于中國各政黨的情況,對理解中國的政黨制度也是有幫助的。又如關于辛亥革命前同盟會組織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必修一教材就一句話帶過了。而在這一課的資料卡片(必修一《辛亥革命》第51頁)中就專門有一段林覺民的話來描述革命黨人對武裝起義的貢獻,從中也理解革命黨人對革命抱有的堅定信念和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執(zhí)著勇敢。
“邊角料”可以用來作為幫助發(fā)現(xiàn)問題的原材料,從而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又進一層。比如說在選修4第2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中的一幅插圖《步輦圖》描繪松贊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請求通婚的情景。如果好好利用這幅圖,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然后發(fā)問:這幅圖的背景是什么嗎?圖上三位站立的人分別是什么人?哪一位是松贊干布的使者祿東贊呢?通過對圖上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理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再由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就能很快概括出唐太宗時期的民族團結(jié)政策了。學生自己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比教師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記憶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徹。
再如必修一專題三第3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第55頁的資料卡片(人民版)中描寫五四運動的“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苯處熞龑W生閱讀資料卡片,再由學生概括這段話的意思,從而對教材正文提到的“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給北洋政府以強大的壓力……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一結(jié)論的得出加深印象,也容易理解五四運動與以往的革命運動的區(qū)別了。
從這些“邊角料”中,理出一些線索,能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的縱橫關系,構(gòu)建歷史知識體系作用是非常大的,學生通過分析“邊角料”,能夠更有效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有效學習歷史的目的。
(三)利用“邊角料”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目前,衡量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否,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測試體現(xiàn)出來的。歷史插圖也經(jīng)常在試卷中出現(xiàn),這就更加要求教師去把這些信息傳達給學生。比如必修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經(jīng)濟》(人民版)講到冶金工具的變革,教材中的一幅插圖《元代王禎所著〈農(nóng)書〉中的水排鼓風冶鐵圖》就常拿來做考題,考查對該裝置功能的認識,選項會提供給學生是灌溉工具還是冶鐵工具。如果沒有注意過這幅插圖,很多學生會誤以為該工具是用于灌溉的。
《元代王禎所著〈農(nóng)書〉中的水排鼓風冶鐵圖》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shù)卦黾右恍┯嘘P“邊角料”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講到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成就中提到中國古代的絲織品,就可以采用一道選擇題:圖中是長沙馬王堆1號古墓出土的素紗禪衣,請問這件文物反映了哪個朝代的紡織成就。給出如下選擇:秦朝、漢朝、唐朝、宋朝。通過這個“邊角料”就可以檢測學生對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成就的掌握程度。
素紗禪衣
除了歷史插圖,其他“邊角料”也可以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知識鏈接,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第55頁的知識鏈接中關于中共一大的,寫著“會議的最后一天地點轉(zhuǎn)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這樣如果看過知識鏈接,就不難理解“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詩中的“會”指的是中共一大了。利用“邊角料”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新課程實施以來,歷史課堂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教材變了,教學手段也變得更現(xiàn)代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更加的多樣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討論等都能運用起來了。但是歸根結(jié)底,不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學,都是要以教材為基礎的。評價歷史教學是否有效益往往體現(xiàn)在學生不僅能理解和接受教科書的結(jié)論,做到“懂”,更能運用所學的方法對相關的甚至無關的歷史知識進行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邊角料”這種教材中現(xiàn)有的資源,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達成教學標。
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這些知識點,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了他們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與掌握歷史知識,完善自身的歷史知識體系。
總之,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使之能全面發(fā)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地積累知識和更新知識,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向著更有效益的歷史課堂前進。
參考文獻:
[1]李一允.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科學中國人,2016(27).
[2]吳立平.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之淺析[J].科學中國人,2016(27).
[3]汪瀛.對歷史地圖的理解與闡釋[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12(4).
[4]尤培華.淺析增強高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J].考試周刊,2016(80).
[5]鄭棟材.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
作者簡介:
朱莉麗,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象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