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璐?程慧
摘要:本文以“語音偏誤”“泰國語音偏誤”“泰國學生語音偏誤分析”為主題詞。把時間設定為2008-2018年,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模糊搜索,得到36篇作為研究對象,對當中涉及的語音偏誤研究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對比分析,并指出發(fā)展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就漢泰語音體系的不同將近十年的泰國學生語音偏誤情況做一綜述。
關鍵詞:泰國學生;語音偏誤;偏誤分析
中泰關系友好發(fā)展使泰國近年來成為漢語志愿者需求大國,每年僅通過國家漢辦項目去往泰國開展?jié)h語教學的就有兩千多名志愿者教師。泰國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關于泰國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分析也逐漸受到學界重視。語音教學中的偏誤分析一向是學界研究重點。語音偏誤分析主要有偏誤分類、偏誤原因、教學對策三方面。本文對近十年來中國知網上有關泰國學生語音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的文章進行總結,分析泰國語音偏誤研究發(fā)展趨勢以及提出存在的問題,為之后關于泰國漢語語音偏誤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結合的近十年論文來看,關于泰國相關研究數(shù)量總體呈上漲趨勢,在2015年更是達到巔峰,2015年至2018年呈小幅度下降趨勢。而泰國語音偏誤的研究僅占總量的1.17%,現(xiàn)有的符合搜索要求的論文中,根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學習階段的不同
陳晨,李秋陽(2008)從典型標記和非次典型標記兩方面揭示中高階段漢語學習者在聲、韻、調三方面的偏誤,以解決其在語音習得過程中的化石化現(xiàn)象。并建議讓漢語學習者從宏觀上認識漢語語音體系。陳梅(2010)從聲韻調三方面對零起點學生語音偏誤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的教學對策較為實際。但論文涉及聲、韻、調的相關偏誤理論分析較為單薄。呂軍偉,馬謹安(2017)在《泰國紅統(tǒng)府學生學習漢語語音偏誤現(xiàn)象及難度等級探析》中側重于研究泰國本土學生語音偏誤現(xiàn)象,并將聲韻調的難度等級分為六種,相較于陳娥(2006)論文中將聲母劃分為四種難度等級更為全面,具體。
二、研究對象的不同
大多數(shù)論文以對比分析理論、中介語理論、偏誤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比漢泰語音系統(tǒng)的異同,再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分析泰國漢語學習者在聲、韻、調三方的偏誤情況,揭示偏誤原因,提出應對策略。
(一)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
楊娟(2009)、楊麗芳(2011)、尹茜(2015),均以泰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楊娟根據學生在聲、韻、調三方面的偏誤率,進行難度等級劃分,尹茜則根據學生在聲母和韻母的偏誤率分析偏誤情況,兩者都從語言系統(tǒng)、主觀、客觀三種因素提出原因及針對性策略。楊麗芳則從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入手,著重韻母偏誤研究,提出要注意從視聽和聽覺兩方面,結合學生心理,區(qū)分“必糾”和“可通融”詞組等解決韻母偏誤問題,但只分析韻母偏誤,沒有涉及聲母、聲調研究。相較而言,楊娟在研究內容上更為全面,楊麗芳和尹茜在研究方法更多樣化。
(二)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黃金枝(2011)對泰國高中學生存在的聲、韻、調偏誤進行分析,建議從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師素質,對泰國漢語教學教材編寫,中高級語音教學,傳統(tǒng)語音教學模式的轉變等產生積極影響,但也因語料的不全面性,不能完全代表高中學生的語音偏誤。蔣娟(2014)借鑒前人對漢泰語音系統(tǒng)的對比分析,中學生習得語音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加以分析,同時對注重教材、教學對象的研究。林木云(2014)針對中學生聲、韻、調偏誤情況,從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給出針對性建議。劉彥如(2012)從聲母、韻母、聲調和音節(jié)系統(tǒng)四方面,對教師教授中學生漢語拼音時應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張楠(2012)著重研究泰國東北地區(qū)中學生聲韻調情況,根據偏誤率從語音系統(tǒng)、客觀環(huán)境和學習者主觀因素三個方面分析了語音偏誤的成因。張建強(2014)則將中高年級語流音變和語調方面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指出偏誤點為輕聲、上聲變調、兒化、“一”,“不”變調。并建議將音素和語流教學相結合,重視句調、語速、停延等語調教學的策略。較黃金枝的論文對于聲調偏誤的研究更為深入和廣泛。丁穎(2014)與欒琴娟(2018)以不同學校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來分析其在聲韻調三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類似,值得注意的是,欒琴娟在文中指出語音偏誤未來研究的方向,研究內容上較之前更為廣泛,研究方法也更為多樣,但缺乏創(chuàng)新性。
(三)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李黎(2011)、孔繁榮(2012)、王瑋(2015)均以泰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先對聲韻調的偏誤進行預測,然后進行偏誤分析,但并未從語音系統(tǒng)、客觀環(huán)境和學習者主觀因素三個方面分析原因。李黎除了對聲韻調偏誤分析之外,還介紹了介音,語流音變,漢語拼音書寫(調號書寫、元音ü的書寫錯誤、零聲母y、w)的偏誤情況。王瑋運用仰頭法、母語標音法、唱音法;張楠運用聽說法、直接法、模仿訓練法、手口相佐法等進行偏誤教學。馬新新(2013)則泰國大中專學生研究對象,建議將聲調與語調相結合教學,但研究內容單薄且籠統(tǒng),缺少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實踐指導意義弱。
(四)以特殊院校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樊少薇(2013)、王遲(2016)、江麗娟(2018)分別立足于泰國職校、巴真府公立嘉民學校、華文民校,選取特殊的研究對象,就三所院校特殊的教育體制、及學生特殊的社會特征等,對漢語學習者的語音偏誤、原因進行總結,并建議教學過程加入競爭機制提升課堂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江麗娟強調輕聲兒化偏誤率最高,建議利用手機學習軟件進行糾錯。三人的研究選取獨特的視角,進一步豐富漢語語音偏誤研究的語料。但學界對于職校學生的特殊性一直存在爭議,不少學者認為,漢語學習者所在院校的不同并不能造成偏誤的不同。李潔瓊(2017)在《泰國地域性差異影響下的漢語語音偏誤分析研究》中選取泰國 4 個語言分區(qū):中部地區(qū)(泰語普通話,官話區(qū))、北部地區(qū)(北部語言分區(qū))、東北部地區(qū)(東北部語言分區(qū))、南部地區(qū)(南部語言分區(qū))各 50 名漢語水平為初級的學生,采用調查問卷、錄音等方法,找出泰國 4 個語言分區(qū)學生的偏誤差異,在所得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思考相關的教學對策。創(chuàng)造性指出漢語語音常見偏誤在泰國四個方言區(qū)中有著不同的偏誤率和偏誤形式,并就各地區(qū)存在語音偏誤進行地區(qū)性的指導意見,對于今后泰語語音偏誤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且分析較為全面,更能體現(xiàn)泰國學生語音偏誤的整體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