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利
【摘?要】如果學生在小學就能建立較好的古文基礎,會對學生之后進行系統(tǒng)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語文古文的教學,教師應該主要關注以下幾大方面,首先,在小學階段,學生最好的教師是學生的興趣,因而教師應該首先幫助學生產生對古文的興趣,再進行后續(xù)系統(tǒng)的教學。另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利用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古文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文教學;培養(yǎng)興趣;朗讀古文;增強素養(yǎng);品味含義
很多語文教師,因為自身沒有作為深厚的古文功底而懼怕教授學生,這實際上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對學生不負責任的體現(xiàn)。作為教師應該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不斷的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去吸收一些新的知識,鞏固自己老的知識,讓自己能在學生面前有勇氣,有底氣的去講授。另外,古文最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的言談舉止能夠先給學生樹立好一些印象,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本文為筆者結合自身教學情況的感悟,希望對讀者有一定的幫助。
一、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對古文是不清楚,不認識,不知道的狀態(tài),需要教師從零開始一點點為學生講授。首先教師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古文的學習是一項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學生可能在初中接觸到古文時,已經對語文各方面的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認為學習古文是枯燥無趣的,這樣的心態(tài)不僅不利于學生進行長期的古文學習,更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整合語文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端正對古文的態(tài)度,讓學生認識到古文的枯燥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一些現(xiàn)代漢語所不能體現(xiàn)的道理。
例如,我在教授《伯牙鼓曲》時,為了確定學生對古文的興趣,并且培養(yǎng)他們對古文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我會先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述一下本篇課文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簡明扼要的講述古文所描述的故事的梗概,以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認識到古文所描述的故事都是大家平時能夠看懂的,比較通俗易懂的故事。這第一步就是讓學生建立起對古文的興趣,讓學生敢于去學習古文,不要因為古文的晦澀難懂而放棄甚至退卻。眾所周知,語文的學習是非常多元化,并且包含甚多,在學生開始學習拼音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學習語文的一些知識,而學習古文實際上也是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因此教師應該盡快在教學工作中安排學生建立對古文的興趣,爭取讓學生早日進行古文的理解和學習。
二、增強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否在不斷的提高。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語文可能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學科,他們總認為自己認識字,能夠讀通語句就是在學習語文,實際上中華民族的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一些學生想象不到的深遠含義,而古文更是語文各部分中的精粹。學生在學習古文的時候,更是在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該將學習古文提上日程,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的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打好文言基礎。
例如,我在教授《書戴嵩畫?!窌r,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文言基礎的重要性,我會在教授本節(jié)課之前,會對學生的文言基礎以及對古文的理解做一個測試,然后在教授本節(jié)課時我會重點的關注基礎詞語及基礎句子類型,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古文的結構以及一些文言字詞、句等。在經過本節(jié)課的教授后,我會立刻讓學生再做一套類似的測試卷來測試學生的文言基礎以及語文功底是否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古文習慣
要學習好古文,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端正古文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在日常的教學中,增加古文的朗讀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文言知識的印象,因為在文言學習中很多字詞以及句子都不是白話文中習慣的用法,需要學生去進行記憶,并且習慣古文的表達方式,這就需要學生有較為良好的文言功底,而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耳朵去聽嘴去念,不斷的加深對文言知識的印象,進而能夠對文言字詞產生自己的理解,并進行新記憶的儲存,隨著這樣不斷的朗讀,學生就能夠不斷的去儲存一些文言字詞。之后在面對一篇陌生的古文時,就能根據老的知識去進行解讀,這樣才是真正的提高了能力。
例如,我在教授《學弈》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古文,在語文課前十分鐘我要求學生對當天所學的古文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我不僅要求學生要將每個句子中的生僻字詞朗讀出來,并且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分析句子的結構以及整篇古文所有的陌生用法,全部記到腦海中才能夠進行下一篇古文的朗讀。以這樣的方法,不斷的重復,讓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文言素養(yǎng),積累詞句的同時,讓學生對古文產生一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學生將學習古文當成一項自己日常必須進行的任務。
四、教會學生品味古文含義
實際上,在古文的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最重要的,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是作者在生活中學到的一些道理或者聽到的一些故事。而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理解這些文章背后的含義,古文中很多字詞的用法都有自己本身的含義,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每個古文都有自己的意義,都是不可替換的組合,在他們的作者創(chuàng)造他們的時候,都進行了反復的斟酌,因而所創(chuàng)造的文章是近乎完美的,并且每一個文章都帶有了自己朝代或者風俗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這些古文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不同時代不同作者表達感情的不同方式以及風格,這不僅僅是在學習古文,更是在了解古文的背后,了解故事的意義。
例如,我在教授《兩小兒辯日》,為了讓學生能夠品味出古文背后的含義,我要求學生先朗讀三遍古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認識古文的背景,以及作者寫出古文時的情感,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去認識古文中一些難懂的生字生句,并且我會根據學生的理解去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努力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能夠在我的引導下進行較為有效的學習,將學習古文當成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能夠理解一些道理,學習一些知識的事情。
綜上所述,在教授古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的興趣,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并且讓學生參與進教學,增強學生的語文功底,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去解讀古文。并且讓學生能夠從古文衍生至現(xiàn)代文,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各方面語文知識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牛龍龍,彭小艷,季瑩.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所選“古文”初探[J].美與時代(下),2015(07)
[2]楊麗芬.玩轉小古文 輕叩文言大門[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06)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四十一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