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飚
摘 ?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助推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熱潮。目前高職院校建設中存在頂層設計雷同嚴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參差不齊、課程思政協同推進不足、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缺失等問題。高職院校應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強隊伍建設,構建資源平臺,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建立協同機制,扎實推進,最終讓“課程思政”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三全育人;協同推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1-9255(2020)04-0042-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上海高校早在2014 年就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上海調研片會暨高?!罢n程思政”現場推進會,隨后教育部發(f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各高校 “大力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2]從此,“課程思政”由“上海經驗”走向全國的普及推廣。2020 年 5月 28 日,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又一次助推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熱潮。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工作總體上看,本科高校起步較早,而高職院校整體上行動較為遲慢。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還停留在學習領會上級相關文件或制定建設方案等階段。
一、關于“課程思政”及其相關內涵的認知
我們可以把課程思政理解為是一種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所有育人和教學活動的教育理念”,也可以將其定義為“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德行、素質以及能力的一種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三全育人”與“課程思政”
教育部自2018年啟動了“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叭恕笔且粤⒌聵淙藶楦救蝿眨嘀黧w、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要素的綜合性育人模式。[3]“課程思政”將專業(yè)知識中隱形的思政教育目的顯性化,體現了把育人工作貫通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可能與價值。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性舉措?!罢n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措施。因此,“三全育人”是“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與價值遵循。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有效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課程不僅是高職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最基礎的元素,也是高職院校最重要的育人載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課程建設是立德樹人的“主戰(zhàn)場”。在學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脫離課程教學活動。要深入落實“三全育人”的任務,高職院校務必要梳理各類課程尤其是技術技能類課程,挖掘和梳理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推進“課程思政”涉及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個方面,需要全體教職工的共同擔當,縱向需要從高層到一線層層激發(fā)動力、形成共識,橫向需要各職能部門、院系協同配合,客觀上有利于促進“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
思政課程側重于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要體現為立德和育人的要求。課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教育教學助力學生成長成才,主要側重于對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體現了樹人與育才的要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結合的關鍵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八個相統(tǒng)一”,其中包括“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再次強調。只有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辯證統(tǒng)一。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在“思政課程”中站好崗,種好自己的“責任田”,而且要在“課程思政”中擔當好引領者和助力者。
(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指導綱要》第六部分“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要求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組織開展“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新聞實務大講堂”等系列講堂,深入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百萬師生大實踐”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活動,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4]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課程思政中的課程知識只是在教室里教授的課程。在課堂形式上,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特別是要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習實訓、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青年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必要補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全面推廣實行第二課堂學分制和“成績單”制度,建立以教務處為主體,學工、團委等部門相互配合、分工負責的學分認定管理體系;建立“學生申請、學院認定、公示公告、學校審核”的學分認定程序;細化第二課堂的學分認定標準,確保學分認定精準。對于第二課堂的大量校園文化活動,探索推進校園文化活動的課程化改造,對高職院校的品牌校園文化活動,要嘗試注入思政教育目標和課程元素。教務部門要協助活動組織部門按照項目化課程的組織流程進行改造,使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協同育人的生動課堂。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分析
(一)頂層設計雷同現象嚴重
除成立課程思政建設領導機構,建立相關運行機制外,制定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尤為重要。不少高職院校的建設方案都充分學習和借鑒了本科高校,不僅在體例上相同,而且建設內容大同小異,缺乏結合自身實際的建設思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也都缺乏系統(tǒng)布局和整體指導,將責任壓在二級學院和一線教師身上。
(二)課程思政能力參差不齊
長期以來,我國職業(yè)教育教學中更為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部分專業(yè)課教師逐漸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即使有課程思政的意識但實施能力不足,挖掘思政元素有困難,缺少與專業(yè)相關的相對統(tǒng)一的教學案例、資源;融入方式不夠自然,隨意融入、非科學融入,為融入而融入,收不到潤物無聲和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
(三)課程思政協同推進欠缺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實現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由于“課程思政”尚處于運行初期,高職院校不少教師缺乏思政教育的經驗,亟需思想政治課教師為其提供思路、典型引領。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雙方協同合作、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在現階段難以做到。高職院校目前不同類型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育人功能,課程缺乏融會貫通,不同課程教師在自己專業(yè)領域孤軍作戰(zhàn),課程之間沒有交集、無法協同,“課程思政”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缺失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突出,主要集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偏重技能實訓的授課方式上?,F有的課程評價更多是從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方面進行的,課程評價體系尚不健全,不僅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而且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都缺乏明確的要求。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對策建議
(一)加強隊伍建設是關鍵
當前,首先要建立 “課程思政”培訓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觀摩、師資培訓、結對輔導、集體備課、典型示范、經驗交流等,全面提高全體教師的育人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能力,不斷強化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程教師的育人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指引,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勇當“課程思政”的“急先鋒”,應更新理念、順勢而為、與時俱進,提升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同時還要幫助專業(yè)課程教師挖掘開展“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找準“思政內容”和課程知識間融合點,探索適合不同具體課程的思政方法,并形成優(yōu)秀案例,以示范輻射更多的一線教師提升課程思政能力;廣大一線教師爭當“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不僅要“授業(yè)”還要“傳道”,要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和專業(yè)課程特色,勇于擔起育人職責,將課程中思政要素的閃光點與專業(yè)知識中的技能點緊密結合,在高職院校形成全員育人的生動局面。
(二)構建資源平臺是前提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思政元素與課程建設的相融合可以有力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有了“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教學才能做到潤物無聲。首先,要通過設置“課程思政”課題研究、組建教學團隊、建立素材庫和資源庫以及開發(fā)海量的可視化網絡課程資源等多種形式來持續(xù)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讓廣大教師自覺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高度融合,并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挖掘“思政元素”時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充分考慮課程特點、課程性質等,做到“因課制宜”。專業(yè)課側重于職業(yè)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識課程重點體現探索科學、追求真理、不斷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政治認同及文化認同的培養(yǎng)、理想信念和民族情懷的培育等是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挖掘側重點。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分享自己獨特的學習經驗、人生體悟、事業(yè)感受等也可成為“思政元素”。其次,組建資源建設團隊和資源庫,廣泛收集各種“思政元素”資源并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確保課程思政教學需要的資源素材的有效性,并把資源素材及時上傳到資源庫網絡平臺。課程思政資源庫有文本、視頻、圖形圖像、案例等。最后,資源庫的應用不是簡單從資源平臺獲取“思政元素”進行生硬空洞地說教,植入和嫁接肯定是行不通的。要結合所傳授的課程教學內容,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中?!八颊拖褚话选},溶進專業(yè)教育的‘湯,‘湯在變得更可口的同時,才能真正讓學生獲益,達到育人功效?!?/p>
(三)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是導向
高職院校考核方面?zhèn)戎亍袄碚撝R+實踐操作”的評價方式。隨著“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推進,需要進一步探索“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思想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5],豐富考核內容與維度,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學生成長過程進行評價。高職院校要不斷改革課程學習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體系?!罢n程思政”理念要體現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材、教案、課件、考核方式等教學文件上。教研項目的遴選立項、評比和驗收應設置“價值引領”“育德功能”等指標。在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中要有“育德效果”的觀測點。要根據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相關要求,定期對課程思政實施情況進行考核,強化課程思政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將一線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效果作為考核評價、職稱評定、選拔培訓、績效獎勵的重要依據,以增強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內動力和獲得感。
(四)建立協同機制是保證
一是加強統(tǒng)籌領導。高職院校黨委主要領導直接抓“課程思政”工作,各級黨政領導身先士卒、靠前指揮,指導“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指導文件、實施細則等。成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工作領導機構,統(tǒng)籌謀劃課程思政資源供給、教學實施、組織保障等,逐步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具有高等職業(yè)教育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二是要打造一支由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黨政干部、企業(yè)工匠等組成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組成“育人共同體”,共同擔當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三是要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課程思政要積極發(fā)揮好協同效應,深挖每一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貫穿每一位教師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各環(huán)節(jié)。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整體“教育場域”。四是制定“課程思政”的激勵機制。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院系(部)教學績效考核內容,將一線教師“課程思政”參與建設情況與建設業(yè)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定、評優(yōu)評先、選拔晉升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