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戀花 龍濱 陳琳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孕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婦接受抗病毒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 為臨床指導HIV感染孕婦孕期用藥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346例HIV感染孕婦, 根據接受抗病毒治療孕期不同分為對照組(73例, 孕晚期)和研究組(273例, 孕早期、孕中期)。兩組均采用抗病毒治療。比較兩組新生兒結局及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新生兒中早產低體質量兒、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分別為1.10%、1.83%,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0%、10.9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胎兒生長受限(FGR)發(fā)生率為9.1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89%,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7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孕早期或孕中期接受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改善母嬰結局, 有利于保障嬰兒健康成長,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病毒治療;孕婦;妊娠結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38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致的傳染性疾病, 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性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等。相關研究指出[1], >80%的HIV感染兒童系嬰兒時期感染, 其中, >90%的嬰兒因母嬰傳播所致。因此, 應積極尋找更好的病毒傳播阻斷方式, 以防控嬰兒HIV感染, 以更好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改善母嬰結局。本文選取本院2012年1月~
2018年12月收治的HIV感染孕婦346例作為研究對象, 以評估不同孕期抗病毒治療的差異?,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46例HIV感染孕婦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接受抗病毒治療孕期不同分為對照組(73例, 孕晚期)和研究組(273例, 孕早期、孕中期)。研究組孕婦年齡19~41歲, 平均年齡(27.21±
6.17)歲。對照組孕婦年齡21~39歲, 平均年齡(26.81±
6.20)歲。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 3]:①均經實驗室檢查確診HIV感染;②孕婦年齡為18~45歲;③孕婦子宮發(fā)育正常, B超檢查為單胎;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3]:①合并心臟病、糖尿病、內分泌紊亂等疾病者;②已知藥物過敏者;③精神障礙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④不能配合研究者。
1. 2 方法 兩組均采用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方案如下: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拉米夫定+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或者“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依非韋倫+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研究組孕婦在孕早期(11~13+6周)、孕中期(14~
27+6周)接受抗病毒治療;對照組孕婦在孕晚期(≥28周)接受治療。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結局及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新生兒結局包括FGR、早產低體質量兒、新生兒窒息。孕婦并發(fā)癥包括胎膜早破、早產兒、產后出血。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新生兒結局比較 研究組新生兒中早產低體質量兒、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分別為1.10%、1.83%,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0%、10.9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FGR發(fā)生率為9.1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89%,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7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妊娠期間, 孕婦機體免疫功能會處于低下狀態(tài), 若合并HIV感染, 則會進一步加劇上述現象。相關研究指出[4-7], 對合并HIV感染孕婦而言, 一方面會加速HIV感染從無癥狀狀態(tài)發(fā)展到典型癥狀期;另一方面, 也會因為機體免疫力持續(xù)低下而合并生殖道感染。基于上述原因, HIV感染孕婦合并不良妊娠結局的可能性明顯高于正常孕婦。因此, 應積極納入抗病毒治療, 以阻斷HIV母嬰傳播, 保障母嬰健康。國外研究指出[8-11],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高效聯合抗病毒治療可最大程度抑制HIV復制, 減少或逆轉免疫系統(tǒng)破壞。但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部分孕齡期婦女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識, 孕前或孕早期未進行HIV檢測, 導致孕期未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再加之部分孕婦及家屬擔心服藥會影響胎兒發(fā)育等原因, 臨床有關何時實施抗病毒治療一直存在爭議。陳悅等[8]研究指出, 孕期HAART治療安全、有效, 有助于孕婦免疫重建、減少新生兒并發(fā)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新生兒中早產低體質量兒、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分別為1.10%、1.83%,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70%、10.9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FGR發(fā)生率為9.1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3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新生兒結局更好, 這可能與早期采取抗病毒治療阻斷效果更好有關。但研究組FGR更多, 應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引起足夠重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89%,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9.7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研究組孕婦并發(fā)癥更少, 這可能與治療后機體免疫力更好等因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