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紅
國際電影市場上從來不缺乏具有極強美學體現的藝術電影,即使是商業(yè)片也能從劇情級人物塑造等方面彰顯獨具特色的美學思想,雖然我國電影發(fā)展近些年來非常迅速,但是不論是商業(yè)片還是藝術片,我們都少有能夠走出中國市場且在國際電影票房上展現自身實力的影片。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還是我們的電影文化在美學表達上重視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人文精神,這些可能不太符合國際上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理念,這也是很多國內電影能夠在中國大紅大紫卻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走紅的重要原因。本文將針對中西電影文學美學思想的辯證以及中西方電影文學中的美學思想表達進行分析。
關于美學,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西方美學思想在起源和發(fā)展完善上都較我國更快,早在18世紀由諸多歐洲國家所聯系建立的美學體系就已經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科特性,并且在發(fā)展上呈現較高的速度,且西方國家在文化特性上就非常具有個人特色,他們重視自由與平等,對于個人思考相當看重,并且倡導每個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利,這也是典型的西方電影文學所彰顯的美學內容。從思想上來看,我們更習慣把它歸類為個人主義思想和實際主義思想[1]。
從哲學層面上來看,中西電影文學世界觀念本就存在較大差異,我國的傳統(tǒng)思維觀念中長期以來是“思維決定存在”,這種思維在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在當代我國電影作品中仍然能夠捕捉到這樣的文化思維觀念;而西方則更加重視存在論,即現實影響美學思維,我們從西方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就能夠看出其與我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巨大差異。我們借助于文學著作來進行電影文化分析是有根據的。從西方世界來看,其景點文學著作通過電影的形式表達出文學及美學內涵的例子數不勝數,所以以文學著作來辯證分析中西方電影文學的美學思想是具有較強代表性的[2]。說回電影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受文學著作思想影響而成的電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代表其美學思維,所以西方國家的電影文學在美的表達上呈現嚴謹的邏輯和較強的層次感,對于現實世界的事物及情感表達是非常強烈的,而受中國傳統(tǒng)美學及文化思想影響的作品則更加重視人文主義情懷以及對高尚品德的歌頌。從我國古典文學上來看這也是有根據的,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多以詩歌詞賦為表現形式,而美學的體現則多以山水動物等繪畫為表現形式,通過美學與文學的表達差異對比,就能夠發(fā)現中西方美學思想的本源就有很大不同,這也導致了中西方電影文化中的美學思維有很大的差異[3]。
我們談中西方電影文學藝術上存在的差異,還是要從中西方藝術層面來進行分析。首先來看西方的藝術體系和藝術思維,不論文學藝術上還是其他藝術形式,西方的思維始終是現實高于一切。所以,不論是文學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極其重視寫實,并且其藝術思維始終圍繞著個人、權利、平等、公平等諸多情感。在藝術表達上,其文學藝術表現出極強的現實邏輯性和哲理性,西方電影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貼近現實并且強化其表現力,因此,西方的美學進步過程中重視“模仿”,以貼近現實的程度來評價其美學層級。這一點從西方的繪畫藝術上也得到了體現,西方的繪畫藝術講求寫實,所以其形式更加偏向于寫實風格的油畫創(chuàng)作[4],而在我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上,我國在藝術作品的思維情感上多呈現出思想決定存在的特點,從藝術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我們更加喜歡一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歷盡艱難險阻最終獲得了極強的能力,并且不惜犧牲自身利益去與惡勢力展開殊死搏斗,在最后贏得了勝利、贏得了尊重之后選擇淡出,回到家鄉(xiāng)隱居繼續(xù)提升自身修養(yǎng)。這是非常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一種美學思維表現形式,當然也存在于絕大多數當代我國電影之中,而在西方電影文學藝術中,他們更加重視名利和權利,因而在電影的內容表達上也多呈現主角深陷權利與名利的斗爭之中,主角隨著自身不斷成長而獲得了更為強大的能力,以自身力量來消滅了企圖威脅自身地位的邪惡勢力,最終穩(wěn)固了自身地位并且獲得了更為強大的實力。這也是比較貼近西方古典歷史現實的一種情況,這一點也充分突顯了其電影藝術的寫實風格[5]。
從美學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評價哪種藝術思維形式更加優(yōu)秀,應該說其各具自身的發(fā)展特色。我們在文化方面講求感悟和神似,要求藝術作品應該在觀賞者的自我思考感悟之下得出更高層次的精神意義;而西方文化則讓人有一種真實感,能夠很好地從作品表面上對其意義進行理解,同時重視邏輯性和層次感。作為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西方電影也在美學內涵以及美學形式上展顯出非常大的差異性。
從電影市場的角度來講,我國電影在拍攝技術上和內涵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想要走出國門在西方電影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票房與口碑,還需要仔細研究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并且在電影的劇情以及人物塑造上結合中西方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讓西方觀眾也能從我國的電影作品中找到熟悉的感覺,能通過西方式的思維來進行理解和感悟,同時能讓我國觀眾以中式的理解來進行深層次的情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