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陳江華 ,寧波 ,鄧葉芬
(1.上海海洋大學紀委監(jiān)察處,上海 201306;2.上海海洋大學檔案館,上海 201306)
隨著通信技術和大眾傳媒業(yè)快速發(fā)展,臺式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新媒體時代悄然而至。新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有著及時性、完整性、快捷性等突出的特點[1],只要擁有一臺聯(lián)網(wǎng)電腦或移動手機,大學生即可方便快捷地獲取和傳播大量的即時信息,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變得立體化,因此也迅速地受到了大學生的認可,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首要渠道,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
但是現(xiàn)在的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仍處在塑造期,心理尚未成熟,網(wǎng)絡上的信息、資源、言論越來越趨于繁雜化、多樣化,其中也不乏有諸如色情文化、暴力文化、迷信文化等負面的內容存在[2]。高校學生在瀏覽網(wǎng)絡信息時一旦沒有秉持住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將很容易受到此類信息內容的侵蝕和沖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勇于迎接新的挑戰(zhàn),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才能為學生營造出健康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立德樹人理念的落實發(fā)展做出努力,進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該課題立足新媒體時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內容,利用新媒體技術,探究校史校情“立德樹人”教育路徑,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實現(xiàn)真正的“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作有利的研究和探索。
新媒體時代的猛烈沖擊,出勤率和抬頭率讓每個教師撓頭;另一方面,青年學子對深入交流研討充滿渴望,“大班額”“滿堂灌”只能搬運知識,卻不能真正釋疑解惑[3]。如果墨守成規(guī),沿襲老一套,缺乏親和力與針對性,不能滿足青年教師和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期待,很難取得實效。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傲⒌聵淙恕惫ぷ?,全國高校都在努力革弊布新,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不斷增強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
清華大學通過基于思政課堂和慕課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變革,實現(xiàn)了思政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本”的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線上學習,讓思政課隨時隨地、私人定制,更符合時代特點;線下討論,更深入透徹,滿足學生需求,讓理想信念深植于心;混合式教學,喚醒學生學習力、教師教學力。如此改變,不僅體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基本遵循,更彰顯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勃勃生機。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VR技術運用到思政教學中,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學生得以“重走長征路”,真切體驗那段光輝歲月。讓長征不只是停留在紙上的“史詩”,也不再是定格在照片中的“畫卷”,而成了一段可感知互動的沉浸式體驗。教學手段更科學化、更高效益、更豐富多彩,讓學生感受到直觀的、形象的多重刺激的視聽覺材料,也讓理想信念教育不再‘虛擬’。
武漢大學積極探索實現(xiàn)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有效路徑?!傲鶄€院士同上一門課”,把專業(yè)課講出思政味;加大思政課改革力度,思政課“慕課”整體推進,讓思政課更顯理論性;建構富于特色的人文素質選修課程體系,讓大學課堂更有思想引領力。
天津大學推動思政課與第二課堂、與社會實踐、與黨建工作貫通,實施專題式、案例式、互動式、混合式教學,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并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加強思政課程網(wǎng)絡資源庫、案例庫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思想理論教育。
校史校情是一所學校辦學育人的歷史和發(fā)展軌跡的真實記錄,是該校興建、發(fā)展、壯大的歷程,是辦學經(jīng)驗、教訓、智慧等方面的長期積淀,是大學文化的映射和風格特色的集中體現(xiàn)。校史校情是活生生的身邊人身邊事,是絕好的 “立德樹人”教育資源。
很多高校都將校史校情教育納入大學生的始業(yè)教育、青年教師的上崗培訓、各級各類干部的專題培訓中;在對校史校情深入研究與分析的基礎上,根據(jù)德育工作的實際充分展示校史校情教育的系列成果,如編寫校史校情教育的專門教材或者讀本,在校報、校園廣播、校園網(wǎng)上拓展空間展示校史校情的精彩內容,探索建立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展示館等[5],平時也注重校史校情中的典型事跡宣傳,確立“看得見的師生榜樣群體”,用身邊的活生生的事例去感召人、引導人。
但新媒體時代,我們利用校史校情開展 “立德樹人”教育的方法還不夠創(chuàng)新,形式還比較單一,我們要探索課內與課外、教師與學生、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與研究的互動模式,著力在大學生的情感升華上下功夫,努力使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校史校情教育的平臺上得以升華,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奉獻意識和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懷。
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德育工作形勢依然要延續(xù)。這方面,筆者所在的上海海洋大學做了有益探索和嘗試。
如2014年,在舉國上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郁背景下,上海海洋大學恰逢確立校訓“勤樸忠實”100周年。學校以此為契機,挖掘百年校訓檔案和校訓傳承的故事,回顧校訓確立100年來的學校發(fā)展歷程,梳理100年來在校訓精神指引下,一代代“海大人”努力拼搏、勇立潮頭、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校訓精神典型案例,開展了展覽、座談會、宣傳折頁等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
又如2015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上海海洋大學為此收集了有關抗戰(zhàn)的校史資料,推出 “抗日戰(zhàn)火襲吳淞,不屈辦學顯崢嶸——抗戰(zhàn)中的海大校史故事”系列活動,通過展覽、座談會、宣傳折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身邊的故事講國家社稷滄桑,通過校史校情挖掘“抗戰(zhàn)中的海大校史故事”,使師生深切感受到“國家命運決定學校命運,學校滄桑凸顯國家滄桑;國家安危決定個人安危,個人命運凸顯國家命運”的辯證關系,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勿忘國恥,自強不息”的真切含義,從而珍惜和平,珍惜發(fā)展,珍惜美好時代,同舟共濟,開拓創(chuàng)新,盡早實現(xiàn)“中國夢”。
這些活動將校史校情立德樹人工作“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對于促進教學科研發(fā)展,讓大學精神在繼承中發(fā)揚,在發(fā)揚中內化為師生精神動力,對大學和整個社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此外,高校也可定期圍繞校史校情挖掘“愛國”“忠誠”等概念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有獎征文等趣味性校園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積極論證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在活動中不斷發(fā)展自身素質,達成立德樹人的理想效果。
新媒體的廣泛運用,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尤其搭載新媒體的翅膀,教育形式更輕盈也更有趣,在時代感和吸引力劇增的同時,也使得大學生更易于接受,輕松實現(xiàn)內容的有效到達和影響力輻射。
高校校史涉及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共黨史、國史、學科發(fā)展史方面的豐富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生動、最真實的寶貴素材,也是最具高校特色的教育資源[6]。我們可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校史校情信息和資源進行再一次整合和梳理,將其生動化、形象化,對受眾形成獨特的強烈的感官沖擊。比如,設計“全真的感受學校發(fā)展歷程之旅”,以活潑的全息影音動畫以及其他多媒體仿真畫面,強調校史的時空延展沖擊力、校史承載的人物、事件和其他信息的內涵沖擊力,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并設計有效的對話機制和對話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受眾理性思索,將德育內容蘊含其中,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再比如,學校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在學校論壇、微博、微信群等建立交流討論學習區(qū),圍繞學校黨政工作熱點問題,充分考慮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人格的個性,尋找好的切入點在網(wǎng)上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住,調動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新媒體打破原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行灌輸?shù)木謩?,打破時空限制,拉近線上距離,但也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與規(guī)范難度日益加大,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傲⒌聵淙恕惫ぷ鳉w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學生在哪里,關照和服務的陣地就要延伸到哪里;學生有著怎樣的成長和信息接收規(guī)律,教育和引導就要因勢創(chuàng)新。
高校要不斷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道德評價標準的道德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新媒體文化的精神內涵,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新媒體文化氛圍。高校教師要積極、勇敢地登上新時代的“信息大船”,不斷提升自身的資源應用能力和網(wǎng)絡技術水平,創(chuàng)新出更加符合學生興趣需求的教學方式,牢牢把握宣傳陣地優(yōu)勢。如帶領學生學習黨政知識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厲害了,我的國》《重生》《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等紀錄片和電影,為學生構建出集聲、光、色于一體的課堂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鎖定在大屏幕上,積極主動地了解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歷程,感受國家強大所帶來的振奮感和自信感,進而樹立起振興民族、建設祖國的理想信念。再如,在日常宣傳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和糅合黨、國家、學校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圍繞主題推出一系列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教育資料,通過線上線下、微信微博等不同層次、不同平臺的“爆炸式”宣傳,牢牢把握網(wǎng)絡陣地正確的方向,增強“立德樹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校史校情是學校歷史沿革、辦學理念、辦學特色、規(guī)章制度、前景展望等一系列文化的積淀凝練,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引領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先進文化融合的結晶。新媒體時代,高?!傲⒌聵淙恕惫ぷ鲗π问絼?chuàng)新提出了新要求。形式由內容決定,服從和服務于內容。我們一定要摸準青春的脈搏,參透學生“成長的煩惱”,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深入挖掘校史校情德育資源,采用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立德樹人”工作始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潤物無聲地給大學生以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使他們扣好人生的每一??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