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怡然
摘 ? ?要: 文化負載詞承載著一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與該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密切相關。由于各民族間文化的差異,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很難把握。《喜福會》作為一部由美國華裔作家創(chuàng)作的小說,包含很多文化負載詞。本文以《喜福會》程譯本中部分文化負載詞為例,對其翻譯不甚恰當之處進行探究,并提出修改意見。
關鍵詞: 《喜福會》 ? ?文化負載詞 ? ?程乃珊譯本
《喜福會》作為一部由華裔美國作家創(chuàng)作的小說,帶有明顯的跨文化特色。這種跨文化特色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一方面為文化負載詞的使用。因為有大量文化負載詞,在翻譯《喜福會》時,需要譯者對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断哺吩趪鴥茸g本眾多,值得一提的便是程乃珊譯本。1990年,程乃珊首次完成《喜福會》的漢譯工作,并于15年后再譯《喜福會》,程譯本是廣為流傳的《喜福會》譯本之一,譯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蘊不容小覷,然而在其譯本中仍有一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有待商榷?!断哺返谝徽轮杏幸欢螌Π裁钒⒁绦欣钕淅锏臇|西的描寫:“...One was crammed with Sees Nuts & Chew, M & Ms, candy-coated cashews, 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譯者將其譯為“……一只箱子里塞滿了各種干果和口香糖、糖衣腰果、速溶咖啡和果汁軟糖……”譯文中對文化負載詞“Sees Nuts & Chew”“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的翻譯不甚妥當,且未對“M & Ms”進行翻譯。本文將對其進行探究,并提出修改建議。
一、Sees Nuts & Chew
在程譯本中,譯者將Sees Nuts & Chew譯作“堅果和口香糖”,從翻譯策略來看,譯者使用了直譯的方法,將“nuts”譯作“堅果”,將“chew”譯作“口香糖”,一一對應。然而此處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單純從翻譯角度來說,如果將“nuts”譯作堅果,將“chew”譯作口香糖,那么前面的“Sees”該作何解釋呢?此外,原文中的句子是對物品的列舉,每個物品之間是用逗號分隔的。因此,“&”這個符號的功能不是連接兩個彼此獨立、沒有關聯(lián)的物品,而是說明一個物品同時具有“nuts”和“chew”兩種特征,不宜譯作“堅果和口香糖”;其次,從文化背景來看,將“chew”譯作“口香糖”不甚妥當,安梅阿姨作為一個移民美國的中國人,時經(jīng)多年再次回到家鄉(xiāng),一般不會將口香糖當作禮物送人,如果送糖果的話,一般是巧克力之類,畢竟與口香糖相比,巧克力在美國有更多知名的品牌,送親戚名貴一些的巧克力會更加體面。
通過多方查證,Sees Nuts & Chew確實是一種巧克力,其中,Sees 是品牌名,Sees candies是品牌名全稱,該公司以生產(chǎn)糖果為主,最有名的是巧克力,Nuts & Chew是其巧克力的一個種類。Sees candies的官方網(wǎng)站①介紹了該公司所有巧克力的種類,其中就有Nuts & Chew這一分類。該公司對這種巧克力的描述是“Satisfyingly crunchy and chewy. Featuring California-grown walnuts, almonds, rich caramel and more, enrobed in layers of milk and dark chocolate.”中文意思大致是“令人滿意的松脆和嚼勁。以加州出產(chǎn)的核桃、杏仁、濃郁的焦糖等為特色,配以層層牛奶和黑巧克力”。其中,“松脆和嚼勁”解釋了為什么用“chew”,這種巧克力因為添加了堅果和焦糖,所以吃起來感覺松脆而有嚼勁,用“chew”指出這一特點非常貼切?!昂颂?、杏仁”解釋了為什么用“nuts”,即巧克力里加入了很多種類的堅果??梢哉f,Nuts & Chew點明了這種巧克力最顯著的特點。
建議將“Sees ”音譯為“時思”(這也是為大多數(shù)國人所接受的該公司中文譯名),將“Sees Nuts & Chew”譯為堅果巧克力?!癝ees Nuts & Chew”即“時思牌堅果巧克力”,既表明了品牌,又說明了種類。
二、M & M s
M&Ms很明顯是跟M&M豆有關的,經(jīng)過進一步查證,文中的M&Ms的確指M&Ms這個公司生產(chǎn)的巧克力。M&Ms是美國非常有名的一種巧克力豆品牌,安梅阿姨在美國生活了很久,對這個品牌應該非常熟悉,基本可以斷定文中的M&Ms指的是這個巧克力品牌。由于該公司生產(chǎn)的巧克力雖然有不同的顏色,但大多數(shù)都是巧克力豆,而且該公司最有名的產(chǎn)品是巧克力豆,因此可以直接用大家慣用的“M&M豆”或者“M豆”代替該公司的所有產(chǎn)品。這個名詞的翻譯并不困難,然而譯文中譯者并沒有對這個名詞進行翻譯,譯者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處理呢?是故意而為之還是不小心漏譯,抑或是迫于當時的背景條件無法做出翻譯呢?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M&M豆都有所耳聞或了解,很多人都購買過這一商品。M&M豆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巧克力,設計靈感來源于戰(zhàn)爭,F(xiàn)orrest Mars是M&Ms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西班牙內戰(zhàn)時,他曾在西班牙當?shù)赜龅匠灾煽肆η虻能娙?,為了防止巧克力融化,這些巧克力球都有一層外衣。由此,F(xiàn)orrest Mars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 M&Ms巧克力,巧克力的外層是彩色糖衣,這種糖衣可以防止巧克力在手中融化,因此,M&Ms在1941年首度問世后在美國很受歡迎。但在譯者進行翻譯工作的年代,很多中國人可能對M&M豆還是非常陌生的,很難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一產(chǎn)品,因此譯者并沒有對這個詞進行翻譯。曾臻(2014)曾對M&M豆在中國的知名度做過調查:“在中國市場上,消費者對于瑪氏的認知遠沒有對其旗下德芙巧克力品牌的認知來得多,有的消費者更不知道瑪氏、德芙、士力架、脆香米、M&Ms巧克力之間的關系。其實作為瑪氏旗下最古老的巧克力品牌,M&Ms巧克力在全球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比德芙巧克力要高得多,但由于中國本土市場的特點,這一品牌并沒有充分發(fā)揮特色。M&M豆在中國流行起來是2011年以后,M&Ms開始在中國大肆做廣告宣傳其產(chǎn)品,因而我們現(xiàn)在才對M&M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在進行《喜福會》翻譯工作的那個年代,譯者很大程度上對這一品牌及其產(chǎn)品并不了解,甚至未曾聽說,很難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相關的解釋和信息,在翻譯中并未翻譯這一名詞。
綜上,建議采用具體化的翻譯方法,將M&Ms翻譯為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M&M豆”或“M豆”。
三、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
在《喜福會》程譯本中,譯者將“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翻譯為“速溶咖啡和果汁軟糖”,事實上“instant hot chocolate”應該是速溶熱巧克力,而“miniature marshmallows”則是迷你棉花糖。此外,在翻譯過程中對于“with”的理解非常關鍵,根據(jù)譯者的譯文,可以推測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將“with”理解為“和”的意思,即“and”,認為“instant hot chocolate”和“miniature marshmallows”沒有任何聯(lián)系,只是兩個分別獨立的物品。實際上,“with”在這里是“和……同時用”的意思,涉及美國的熱巧克力文化。
熱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瑪雅文明,后經(jīng)Cortez帶回歐洲,在歐洲受到歡迎后,逐漸風靡于全球,在此過程中,熱巧克力經(jīng)過不斷的改良和本土化,在不同的地區(qū),喝熱巧克力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歐洲,熱巧克力的制作方法是將巧克力切成小塊,然后用熱牛奶沖泡,在美國,熱巧克力通常由巧克力粉和水沖泡而成,遠不及歐洲的熱巧克力濃稠。此外,美國人喝熱巧克力的時候,習慣在熱巧克力上放幾顆棉花糖,熱巧克力一般是配著棉花糖一起飲用的。根據(jù)美式熱巧克力的特點,“instant hot chocolate”指的是沖泡熱巧克力時所用的速溶巧克力粉,而不是“速溶咖啡”,“miniature marshmallows”指的是配著熱巧克力喝的迷你棉花糖,而不是“果汁軟糖”。另外,由于熱巧克力和棉花糖經(jīng)常搭配出現(xiàn),因此原作中使用“with”進行連接,用來強調這兩者的關系。
建議將“instant hot chocolate with miniature marshmallows”翻譯為“速溶熱巧克力粉及與其相配的迷你棉花糖”,這樣就能把原作中“with”的意味體現(xiàn)出來,同時向讀者傳遞美式熱巧克力的飲用方法,讓讀者對美國的熱巧克力文化有所了解。
文化負載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于承載著非本民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負載詞,人們往往感到費解,文化負載詞因此成為譯者進行翻譯工作時最大的障礙。譯者想要準確翻譯文化負載詞,必須對譯語代表的文化和源語代表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通過直譯、刪減、增補、具體化、概括化等翻譯方法對文化負載詞進行處理,使其承載的信息和文化因素通過譯本盡可能多地、貼切地傳遞給讀者,消除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閱讀障礙。
整體來說,雖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喜福會》程譯本仍是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譯作。譯者限于所處時代各方面的限制,對于一些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不夠妥當,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時代的人對于同一作品,理解的角度和方式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因此,譯本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以迎合讀者的審美需求,這正是《喜福會》從問世至今譯本眾多的重要原因。我們期待《喜福會》在未來有更多優(yōu)秀譯本誕生。
參考文獻:
[1]譚恩美.喜福會[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2]譚恩美,著.程乃珊,賀培華,嚴映微,譯.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曾臻.M&Ms巧克力整合營銷傳播案例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4.
[4]Sophie D. Coe, Michael D. Coe. The True History of Chocolate[M]. Thames & Hudson,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