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一般為追求效率化以及教學速度的快速化,教師絕大部分都會采取“講授法”的教學方式,課堂上僅憑教師一人講述知識,而學生只負責傾聽和接受,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卻是學生在課堂上精神越來越不集中,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也逐漸下滑,主要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忽視學生,學生失去應有的參與感,導致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越來越不積極。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進行“講授法”的創(chuàng)新,增強學生的參與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其次,數學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積極照顧到對學生思維水平的開發(fā),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當學生數學能力有所提升時,其由內而發(fā)的成就感也能夠促使其學習數學的興趣的提高。
一、 目前初中數學課堂出現(xiàn)的問題
在初中生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習數學的意志很脆弱。首先,在上課前沒有進行預習,不對上課的內容進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上課期間老師講解課堂相關的單元知識點,開始上課時會認真聽幾分鐘,但如果聽不清或者聽不懂的話,不會向老師匯報情況或者采取相應的措施,而是不會繼續(xù)聽課,進而選擇給周圍認真聽課的學生們造成干擾,或者偷看與數學無關的課外書。針對課堂結束后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遇到計算稍微有點復雜,或者無法理解問題條件含義的題目時,就會選擇不繼續(xù)做下去,選擇敷衍了事,或者借其他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剽竊。等到數學授課中提問知識點的考查和數學相關考試時,就會只片面性地對相關概念進行死記硬背,情緒變得焦躁不安,從而進行向周圍同學進行求助的作弊行為。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依賴心理,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應試敷衍了事,不對數學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深化性質的了解和探究。
二、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一) 興趣與生活情景化教學法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要求數學老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思維慣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創(chuàng)新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首先應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入手,使思維延展轉變?yōu)閷W生的自覺行為,讓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例如,老師可以結合多媒體等生動、有效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優(yōu)化課堂效果。其次,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而初中數學作為一門藝術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其邏輯公理等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這就要求數學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挖掘并欣賞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使之真正愛上數學課堂。數學老師可以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推理、邏輯與判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數學的存在以提高其解決日常生活事物的能力。例如,數學老師在講到立體圖形時,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桌子、黑板等具體實物為例,使學生理解抽象物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再或者,在涉及外出超市買東西時,可以結合商場打折的機會,使學生更好理解百分比折扣的實際意義,在計算來回路程車費時,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問題等等。
(二) 教學實踐活動,豐富課堂內容
教學實踐活動本身即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吸引性學生參與其中,有效提升了數學課堂的參與度。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獨特的美感,學習興趣也會進一步加深。更重要的是,當前階段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的寵溺下變得不懂與人交流、溝通、分享。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能夠有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更是生活中的實用技能。
(三) 通過現(xiàn)代圖像技術進行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覆蓋了我國大多數中小學。初中數學是學生系統(tǒng)數學學習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通過多媒體圖像技術開展教學能夠加深學生的數學概念記憶并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新課改后,初中數學教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級,但僅僅依賴于教材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利用多媒體圖像教學能夠打破傳統(tǒng)數學教學的局限性以及單一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多媒體圖像技術還能使得學生對于較為難懂的數學概念有更加具體的認識。以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較難的三維視圖教學課程舉例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都是通過教師口述以及黑板作圖的方式進行教學,但對于剛接觸這塊知識的學生來說難免會有些難懂。而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更全面地向學生展現(xiàn)三維圖形,同時還能針對學生不同的問題制作相應的課件去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四) 分層教學,兼顧需要,落實成效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數學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即只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內容,這便在極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具體特點與教學的實際需要,將課堂教學的目標及過程進行合理分層。這不僅是因材施教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兼顧學生學習需要、挖掘學生數學潛能的必然要求。
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這部分內容之前,我根據學生過往的學習水平,將其劃分為了A、B、C三個層次。在課堂上,我先是利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讓A、B兩個層次的學生運用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方法,并在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這期間,我向C層學生進行了新課內容的講授,并在引導他們初步學習并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后,給了他們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做課后習題。在這之后,我會在行間巡視,并重點聽取A、B兩個層次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他們予以了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最后,我在結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為他們分別布置了一些基礎性題目和拓展性題目。如此一來,不僅兼顧了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還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數學潛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傳統(tǒng)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xiàn)狀,就必須要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qū),并以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數學的學科特點為依據,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大膽革新,以促使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曉蘭.構建高效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途徑[J].學周刊,2019(24):50.
[2]馬慧玲.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9(22):67.
作者簡介:
李啟清,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平塘縣油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