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儀
〔摘要〕本文記錄了對自殺未遂個案的干預與輔導過程。個案自我防御機制較強,存在不合理認知——“我不能麻煩任何人”,這讓輔導一度陷入僵持局面。通過耐心與心理輔導技術,輔導老師與個案建立信任關系,有效對危機事件進行干預與情緒疏導,同時在家校溝通時為個案重新聯(lián)結家庭支持系統(tǒng),較有效地開啟了親子間新的溝通模式。個案的情緒問題、自傷行為仍然需要系統(tǒng)的后續(xù)輔導。個案也觸發(fā)了輔導老師的反思:個案問題常來自家庭,在學校心理工作中,心理輔導老師總不可避免地要與家長在親子溝通問題上進行交流,這亟須心理輔導老師加強家庭治療方面的技能。而對于不重視孩子心理問題的家長,既需要借助學校層面的力量,也需要心理輔導老師進行各方協(xié)調。
〔關鍵詞〕自殺;高中生;危機干預;個案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8-0056-04
一、個案背景
A同學,男,高二美術班學生,患先天性雙側膽脂瘤型中耳炎,有一定的聽力障礙,個性較內向。父母離異,他跟父親生活。父親長年痛風,腿腳行動不方便。家庭經濟不穩(wěn)定。危機事件發(fā)生一周前因為抽煙、曠課而受到處分,被約見家長。最近暗戀高一某女生。
危機事件發(fā)生前一晚,美術老師看見A同學獨自哭泣,想與其談心被他拒絕。美術專業(yè)課時老師沒有看見他,到課室尋他,發(fā)現(xiàn)他坐在窗戶飄臺上,雙腳已經伸出窗外。自殺行為發(fā)生前,他在朋友圈發(fā)文“是我打擾了你的生活”,配圖中手臂上有多處刀痕。
二、學生心理傾訴
這不是一個主動來訪的個案,個案因為自殺未遂而來到心理室?!拔覜]事”是他說得最多的話。輔導中他提到最近心情不好,情緒比較暴躁,有自傷行為。
三、原因分析
A同學從小父母離異,父親身患疾病,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害怕被拒絕,存在不合理認知——“我不能麻煩任何人”。耳疾對他的聽力有一定的影響,這使他的個性比較內向、自卑,存在較強的自我防御機制——否認。事后我從同學中了解的信息:暗戀表白受挫,應激事件引發(fā)了較高的抑郁情緒,出現(xiàn)自傷行為,實施自殺。
四、輔導過程
(一)見面——如何打破僵局?
在與班主任、美術老師了解了A同學的基本信息和最近情況后,我到達五樓的課室。這是一個比較僵持的局面:他坐在課室角落靠近窗戶的地上,低頭蜷縮著。兩名同學及老師在離他兩三米的地方無奈地守著。這兩節(jié)課其他學生去美術室上專業(yè)課了,課室里沒有別人。
“我是心理教師,我們高一上心理課時見過。你是愿意我在這里陪你,還是跟我到心理室,我們換個舒服一點的地方?”
他依舊埋著頭,微微的聲音:“我沒事?!蔽翼槃葑诘厣峡拷?。他沒有排斥,依舊低頭沉默著,間斷地抽泣著。20多分鐘過去,他抬起頭:“老師,我沒事,真的沒事。不用麻煩你了?!?/p>
我微笑了一下,不作聲。
又過去了10多分鐘:“老師,我沒事,真的沒事。不用麻煩你了?!?/p>
他見我沒有回應,繼續(xù)補充:“我只是想靜一靜就好,不需要心理輔導?!?/p>
“如果你一直坐在這里,待會兒下課后,同學們回來可能都會很疑惑,也會過來關心你,你就沒有辦法靜一靜了。而這兩位同學也會一直守著你,他們也上不了專業(yè)課。”
他呼了一口氣,身體動了一動,從地上站了起來。那是一個身材魁梧的孩子,可以想象兩名同學當時是如何費力才能把他從窗戶上拉下來。在班主任和兩名同學的陪同下,我們前往心理室。
(二)第一次輔導——建立信任、情緒疏導
“需要他們留下來陪著你嗎?”他搖搖頭。我示意他們離開,并安頓A同學坐下來,給他倒了一杯水。他喝了一口,一直把弄著手中的一個夾子,約5分鐘過去了。
我好奇地問:“這個東西很特別?!?/p>
“沒有,只是剛才在窗戶邊不知道什么時候抓在手里的東西?!彼阉畔聛?。
“現(xiàn)在感覺好些了嗎?”
“嗯,我剛剛只是一時沖動,沒事的?!彼忉尩馈?/p>
“剛剛美術老師告訴我你坐在窗臺上,他特別害怕?lián)??!?/p>
他喝了一口水,依舊沉默。
“好像你不是很愿意讓別人擔心你?”
“習慣了,習慣了什么事情都自己解決。”他繼續(xù)沉默著,手把捏著紙杯,“我真的沒有事。”
“如果你不愿意說太多,你可以在這里坐一坐,靜一靜,這里是你可以經常過來坐的地方?!?/p>
“讓我一個人待一會兒就好?!?/p>
我盤算了一下,心理室在二樓,沙發(fā)就在窗戶旁,還是放心不下:“我在旁邊坐著就好,不打擾你?!?/p>
沉默10多分鐘后,他的手依舊把捏著紙杯:“我真的沒有事,真的,真的沒事?!?/p>
“剛剛在你身邊的人都很緊張,你跟我說你真的沒有事。我有點糊涂了。”
“他們太緊張了?!?/p>
“你跟他們挺哥們兒的?……”我從哥們兒談起,談到他為什么選擇畫畫。他告訴我雖然畫畫有時會很煩,但是畫完后看到自己的作品會感覺很爽。
他再次沉默,幾分鐘后他說:“我真的沒事,你告訴他們我沒事,等會兒那些主任老師跟我爸說什么,我爸又要擔心我,我不想讓我爸知道。”
“你好像很擔心你爸。”
“他要是知道這事,首先會向我發(fā)脾氣的?!彼劦搅怂c父親平時的溝通不好,父親只是期待著他能讀好書不惹事就好。
“其實,我不想讀書……我想做紋身師,可以看見自己的作品呈現(xiàn)在別人身上。”
我們談到了他對未來的設想,他開懷地跟我介紹這個特殊的職業(yè)、職業(yè)所需要的技能、與目前學習的關聯(lián)以及工作經驗的重要性等。從他的談話中,我發(fā)現(xiàn)他對未來是有一定規(guī)劃的,對自己的定位也比較清晰。
“你父親同意你做這行嗎?”我嘗試轉向他與父親溝通的問題。
“我跟他溝通得不太好……”在他述說的過程中,我保持著共情。
“小時候,我常自己一個人。我心智可能比同齡人成熟一點,但總是會做出一些幼稚的事情,像今天這樣?!彼锌溃骸拔液髞硐肓艘幌?,還是幼稚??!”
“這是你第一次做幼稚的事情?”
他笑了笑:“不止啊,很多次。小時候,割腕,不是,是割手。但是其實我是怕死的,但今天,不知道,不知道為什么……就是……我也不知道為什么?!?/p>
“你真的打算跳下去嗎?”我開始試探性地詢問自殺過程及感受。
“我剛坐上去沒多久,打算跳下去了,當時頭腦一片空白,好像生無可戀,又好像挺懷念這個世界的。感覺想了很多,但是又不知道想了什么。突然被幾只手拉住,我嚇了一跳,然后我就失聲痛哭?!薄捌鋵嵑芎蠡?,他們拉住我后,我就清醒過來了?!?/p>
我查看了他的雙手,新舊傷口有十多處。他給我介紹其中一個比較深的傷痕的來源,那是他初中的一次自傷行為留下的,那時他跟父親的關系特別不好。
“有時感覺傷害身體很爽,有時感覺這是不可取的行為。”后續(xù)的談話中我對他的自傷行為進行一步澄清,他清楚了自己的行為是為了緩解焦慮、煩躁、憤怒的情緒,不是以自殺為目的。他談了對精神障礙的理解,他同情這些人,知道班上有同學患有抑郁癥,也非常關心他們并有意保護他們。他在平時是同學的知心哥哥,但是自己的情緒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情緒爆發(fā)的原因是情感問題,具體起因他拒絕透露。
我提出了輔導計劃,期待能定期對他的情緒問題進行心理輔導,他當場拒絕了。
為了他的情緒穩(wěn)定,我決定由班主任陪伴他,并等待與家長的溝通。
(三)與家長溝通——改善支持系統(tǒng)
在校級領導、年級主任及心理教師等人在場的情況下,我與A同學的家長進行了溝通?!八唤o我惹事就好,我都自顧不暇?!边@是父親坐下來的第一句話。
年級主任向家長匯報了A同學在校的異常表現(xiàn)及危機干預過程。在了解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過程后,校級領導提出了對家庭教育的質疑,要求家長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因為學生存在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建議去醫(yī)院診斷。父親表示接受,但也表達了對孩子教育的困惑。
我給父親分析了A同學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對父親的愛的渴望。同時,我感受到了父親在與A同學的溝通中缺乏自我感受的表達,便嘗試引導父親做一些感受上的連接,以便父親更好地與A同學溝通。
“當你聽到A的行為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沒有,沒有什么感受。這,可以怎么樣?……”我感受到父親開始進行理性的評價,便打斷了他的話:“我們嘗試一起去改變。假設你在現(xiàn)場看到孩子快要跳下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啊……我不在現(xiàn)場,如果他真的要這么做……人各有命。”
“我感受到您在說人各有命的時候,內心震顫了,我想你是不愿意的?!?/p>
“是啊,不愿意啊。但是他這樣做了,那又有什么辦法?”父親的眼圈泛起了一陣紅。
“其實,我感受到您是很在意孩子的,從小到大您都在乎A,只是您沒有表達。A也一樣,他也很在意您,今天的事他很擔心您知道,感覺對不起您?!?/p>
在后續(xù)的溝通中,我向父親提出了與A同學溝通過程中注意的語言細節(jié)及教育的建議,父親表示會努力嘗試去做。
(四)親子溝通
一開始,A同學拒絕與父親溝通,感覺自己對不起父親,不知道怎么面對父親,很害怕讓他失望。他希望老師轉達給父親:“我沒事,讓他先回家?!?/p>
經過一番溝通,A同學同意了見父親。在心理教師的推動下,父子進行了一次較生硬的溝通。父親并沒有能夠做很大的語言上的改變,但還是努力表達了對A同學的擔心與期待。雖然表達有點生硬,但是我感受到他在努力。A同學默默地聽著,沒有很多的回應。離開時,A同學主動攙扶著父親一同離開,父親欣慰地點點頭。
(五)第二次輔導——信任關系有待進一步發(fā)展
事發(fā)三天后,美術老師告訴我A同學獨自待在畫室,不說話也不作畫。當我到達畫室時,他抬頭看了看我:“老師,我沒事?!币琅f是沉默良久。我只是坐在他附近,沒有回應他的話,我也沉默了很久。
他終于開口:“其實,我只是想靜一靜,心情有點煩,不想畫,靜不下心來。我不會做傻事的?!?/p>
“我知道?!蔽掖竽懙卣f了一句,給了他暗示:“如果你要做傻事,行動前你會來心理室聯(lián)系我的?!?/p>
他笑了笑。
“那天跟你爸回去有發(fā)生什么事嗎?”
“沒有,跟平時一樣?!彼ь^看了看我,“但是他有時說話有點奇怪,不過大部分時間跟原來差不多。你是跟他說了什么嗎?”
我嘗試讓他猜猜看,以引起他的興趣。他猜估計就是一些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之類的話,他強調爸爸是愛他的,他懂得,只是不會表達而已。我繼續(xù)跟他探討情感的事情,他表示自己調節(jié)過來了,但拒絕透露更多的信息。我再次提出輔導計劃,并提醒他去醫(yī)院診斷,他表示有需要的時候再去。
(六)后續(xù)的跟蹤輔導
在后續(xù)的跟進中,A同學并不愿意來心理室。班主任與A同學談心溝通反饋的信息:他認為那只是自己一時沖動的傻事,不會再犯了。這次經歷讓他真的感受到了父親的愛。雖然父親很難改變,但是他的心已經暖和多了。對于情感、情緒的事情,他自己會調節(jié),感覺不需要心理輔導。
在后續(xù)每周一次的跟進中,班主任反映A同學的情緒比較穩(wěn)定,學習比較積極,沒發(fā)現(xiàn)自傷行為。在一次與班主任的交流時,他主動談到網絡上盛傳的學生跳樓自殺事件讓他感到害怕、內心不平靜,回想起他自己的自殺行為,真是幸虧沒有成功。班主任提議他到心理室進行更好的疏導,他依舊說“我沒事,我現(xiàn)在好多了,能自己調節(jié)”,并表示如果真的有需要他會到心理室去。
五、輔導效果
A同學的個案輔導實質是一次危機干預事件。從危機干預的角度看,這次輔導有效對危機事件進行了干預與疏導,也較有效地開啟了親子間新的溝通模式。從班主任反映的信息看,A同學也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狀態(tài)了。但從心理輔導個案跟蹤的角度看,未能很好地進行跟進與輔導,個案的情緒問題、自傷行為并未得到系統(tǒng)的輔導。對于個案的“我沒事”,我的理解是由于信任關系還沒建立好,個案使用了自我防御機制——否認,同時他存在不合理認知“我不能麻煩任何人”。
六、個案反思
在個案處理中,信任的建立尤為重要。自殺未遂后,打破僵局是情緒疏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20多分鐘的沉默其實也是給學生一個自我整理的時間,過急切入不利于信任關系的建立。對該個案的處理,我選擇了默默地在旁守著、關注著,伺機而動。但也需思考其他能較快打開局面的方法。
信任的建立,功夫在平時。在平時有限的心理課里,心理教師需要讓學生感受到心理教師的安全、可信、可親,要與學生建立親密的信任關系。平時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宣傳必不可少,要讓學生不抗拒與心理教師的接觸。
本個案的跟進比較難實施,高二年級不開設心理課,且學生本人求助意愿不高,心理教師較難主動出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安排了學生監(jiān)護小組,班主任、科任老師密切關注,讓他們與心理教師每周溝通,遇到異常情況主動干預。
關于與家長溝通的問題,在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有自殺念頭和行為的學生的問題都根源于家庭,家庭關系是人最大的一個心靈支持系統(tǒng)。約談家長時常會遇見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家庭,這些家庭尤其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一般需要由校級領導、班主任、心理教師及相關老師一起與家長面談,通過學校層面讓家長明白問題的重要性,加上科普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改善親子溝通,從而促進學生問題的解決。心理教師不可避免地要與家長在親子溝通問題上進行交流,這亟須心理教師加強家庭治療方面的技能。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佛山,528200)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