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忠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中學,江蘇蘇州 215228)
當前,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對學生的學業(yè)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卻放松了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工作一直奉行以知識為基礎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更傾向于德育知識的教與學,因而隔斷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缺乏對德育的深層次啟發(fā)與引導,這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然而現(xiàn)實是,多數(shù)學校還是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甚少。正如葉圣陶老先生在《瓶子觀點》一文中講道:“把學生看成瓶子,‘裝進些什么’的想頭不召自來。怎么‘裝’?一方面講一講,一方面聽一聽,在一講一聽之間,東西就裝進了瓶子。這誠然是個好意的愿望,可惜這樣的愿望不免要落空。[1]” 這種對知性德育的“異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奉行知性德育觀,將德育教育同德育知識和理論的傳授畫上了等號,過分地把對德育知識的灌輸提到了一個較高的地位,最后使德育過程直接演變成了單純地對德育知識的傳授。雖然這對記憶德育知識的內部結構是有幫助的,但最終無法實現(xiàn)德育知識體系的內在價值。所有的知識體系必須回歸到現(xiàn)實世界才具有其存在的意義。也正如葉圣陶老先生在《瓶子觀點》一文中所批判:“把學生看成瓶子,瓶子是裝東西的,當然不會獨立思考?!?知性德育觀下的道德教育缺乏對人的生活的考量,這帶來的后果必將是德育教育的低效化,使學生的知行脫節(jié)、言行分離,最終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實效性。
在知行德育觀的指導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知識灌輸為主要目的的德育內容僅局限于書本。葉老對此曾有批評:“講一講、聽一聽,固然也有必要,可是一講一聽不就等于教育。”將德育學習變成對這些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把教師和學生囚禁在了這些預設的條條框框中,沒有使其關注德育生活,沒有讓德育主體參與進來。這將導致德育主體的邊緣化,使學生很難理解德育知識的內在價值和意義,想要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就更加困難了。
知性德育觀下的德育過程已經(jīng)變成了簡單地學習德育知識的過程,把其中的“情”“意”“行”幾乎都省掉了。其實,道德的形成過程并不簡單,其不只是要求學生學習德育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握其中的德育內涵、領悟其中的道德精神,并將其化作日常行為。葉老對此曾有批評:“瓶子是裝東西的,東西裝在瓶子里,東西自東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這樣有什么用呢?”以往的知性德育觀把復雜的問題過于簡單化了,這帶來的問題是德育的實效性下降。
反思過去,審視當下,針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吳江區(qū)教育局在全區(qū)的中小學校全面開展了實施“德善”品格課程的實踐。作為一門區(qū)域綜合性的德育課程,該課程內容共分為六個部分:(1)明禮→誠信→仁愛:指向“人文底蘊”的品格教育;(2)質疑→明辨→求真:指向“科學精神”的品格教育;(3)專注→主動→堅持:指向“學會學習”的品格教育;(4)節(jié)儉→寬容→感恩:指向“健康生活”的品格教育;(5)友善→守約→盡責:指向“責任擔當”的品格教育;(6)勤勞→進取→創(chuàng)意:指向“實踐創(chuàng)新”的品格教育。實施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審視學校的德育工作,探究合理的德育方法,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從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要想避免以往知性德育觀帶來的德育實效性下降的老路,探尋“德善”品格課程實施的有效路徑,我們可以參照葉圣陶老先生的《瓶子觀點》一文,“什么東西都不能裝了進去就算,裝了進去考試能得五分也未必就好,必須使所學的東西融化在學生的思想、感情、行動里,學生的思想、感情、行動確實受到所學的東西的影響,才算真正有了成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具體路徑可以分為四個步驟: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主動檢驗,以此提升“德善”品格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因此“德善”品格課程的實施最好始于“做”的經(jīng)驗。然而,“德善”品格共有六大類十八個基本品格,這就決定了我們難以對所有品格內容都設計具體的活動體驗。在“德善”品格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兩種辦法:(1)構建體驗活動;(2)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我們可以對適用于具體體驗教學的內容進行體驗式教學。在具體的“德善”品格課程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品格內容,有針對性地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借助現(xiàn)代技術再現(xiàn)故事的情節(jié)和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聽、觸等感覺,讓學生的情感在真實的氛圍中得到充分釋放,使其感受到其中有價值的“趣”,形成鮮活的個體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道德的生成最終還是來自對生活的體驗和反思。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需要給它充分的條件和時間,讓它自己發(fā)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币虼?,在“德善”品格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反思、去感悟,讓學生帶著體驗、感受和問題去“靜一靜”。在靜中沉淀,在靜中反思,在靜中體悟,形成具有個性特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當然,“靜”的過程是讓學生帶著“疑”思考的過程,是體悟的過程,能幫助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理性道德意義與價值,增強道德自我判斷力,提升其“德善”品格。
提升學生“德善”品格的過程不僅僅是為了服務學生當前的生活,更是為了使其能將獲得的道德經(jīng)驗、知識、技能等運用到創(chuàng)造未來可能生活的世界中。所以,“德善”品格的提升不僅僅是德育知識的形成,對學生德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更應該引領社會的道德方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做到知行一致,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實現(xiàn)中小學生品格的提升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德育工程。吳江區(qū)的“德善”品格課程正在全區(qū)各中小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很多學校都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上僅是個人一些粗淺的觀點,肯定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能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