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煒
摘要:雖然全身反應法目前是小學英語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教師在利用其開展教學時,依然會遇到教學準備和教學實施上的困境,導致教學成效不高?;诖?,提出突破教學準備困境和教學實施困境的策略。
關(guān)鍵詞:全身反應法 教學準備 語言理解 課堂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84—03
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在國際交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程,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我國諸多學者針對英語教學方法進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全身反應法又叫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學法,它是美國語言學家James Asher針對英語初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全身反應法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關(guān)注。起初,我國學者主要對全身反應法能否推廣到英語教學中展開討論。21世紀以來,不同課程的教法研究越來越多,針對全身反應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在具體應用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難。
一、教學準備的困境及其突破
全身反應法是建立在目標語言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對目標語言的描述與演示,使學生作出相應動作并理解目標語言,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法。教師在運用全身反應法教學時,教學方式、目標語言的輸入選擇等都是自己決定的,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在聽的基礎上表演、模仿目標語言,對教學影響力比較小,教師是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由于全身反應法的自身特點,教師在利用全身反應法教學時,無論是在教學準備階段,還是在教學過程及課堂管理中都會存在很多問題。
(一)全身反應教學準備中的困境
教學準備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撐點,沒有充分的教學準備,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就會大打折扣。由于全身反應法的適用范圍限制,要求教師精心做好篩選目標語言和語言情境的教學準備。
1.輸入目標語言的準備
輸入目標語言是全身反應法的起始階段,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師能否利用全身反應法進行有效教學。利用全身反應法教學對語言的輸入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輸入的內(nèi)容必須是可理解的,通常遵循i+1模式(“i”代表學習者目前的語言知識水平,“1”代表學習者目前語言知識水平與下一階段的差距)。[1]輸入難度較大或低于學生實際語言知識的目標語言,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其次,輸入的目標語言要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最后,輸入應該是可操作的。這里的可操作有兩層含義:一是全身反應教學法是基于教師肢體語言、實物、動畫等形式向?qū)W生描述目標語言,并不適用于抽象的事物,所以輸入的目標語言在課堂上能夠以實物或者動畫等形式展現(xiàn)。二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能夠運用目標語言,因此輸入的目標語言在生活中要有實用性。
2.設計語言情境的準備
語言情境的設計是檢驗學生對目標語言的運用程度。首先,設計的語言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學習目標語言的實用性。其次,設計的語言情境要與學生的興趣相關(guān)聯(lián)。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它能夠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最后,設計的語言情境能夠使語法和詞匯有機融合在一起。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很難把握學生的實際語言知識水平,教師設計的語言情境很難滿足學生和教學目標的需求,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的困難。
(二)教學準備困境的突破策略
1.打破局限——抽象名詞具體化
全身反應法對輸入語言的要求給教師的輸入準備工作帶來了很多限制;因此,教師要勇于嘗試,敢于突破。在英語教學中,抽象名詞主要表示為狀態(tài)、品質(zhì)、情感等沒有實物的名詞。由于學生處于初等教育階段,所以教師應適當運用抽象名詞具體化進行教學,抽象名詞的具體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利用全身反應法對英語語法教學的忽視,而且擴大了全身反應教學法的適用范圍。比如:教師在講抽象名詞beauty時,在其前面加a成為a beauty表示一個美麗的人或物,教師可以用卡片或動畫等形式來表示一個美麗的人或物,并根據(jù)這個短語造句,用于實際的語言情境。
2.了解學生——觀察學生行為和特征
語言情境的設計不僅能夠檢驗學生掌握目標語言的程度,而且還能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設計語言情境是為教學應用做準備的,所以設計語言情境要遵循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和特征,不能僅僅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形同虛設。為了更好地設計語言情境,一方面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多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校外多觀察兒童的交際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運用能夠為教師設計情景提供更多的方便,不僅能夠節(jié)省時間,而且還能更形象地向?qū)W生展示目標語言的應用。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
二、教學實施的困境及其突破
教學實施是把教師準備工作轉(zhuǎn)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運用肢體語言、實物教學等形式對目標語言進行描述和演示,學生在聽的基礎上模仿教師的動作并理解和運用目標語言,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有效判斷學生是否理解目標語言,不能有效過渡到語言運用階段。
(一)全身反應教學實施中的困境
1.動作回應不能完全作為檢驗學生理解的標準
全身反應法的創(chuàng)始人Asher認為學習英語可以完全像兒童學習母語那樣,但是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從領會語言、隨意掌握語言開始到自發(fā)的言語結(jié)束的過程,它與母語的學習過程相反。母語是一個從自發(fā)、模仿地使用語言開始,到自覺地領會語言、隨意掌握語言結(jié)束。也就是說,理解在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
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在利用全身反應法教學時并不能有效把握學生對目標語言的理解程度,教師往往會把學生回應動作的速度當作判斷學生是否理解目標語言的標準,這種判斷方式是不準確的,學生的動作回應速度可能是學生對教師動作的簡單機械模仿,它受學生短時記憶能力等因素的影響。
2.教師不能有效地過渡到語言運用階段
語言理解是指人們借助于聽覺或視覺的語言材料,在頭腦中構(gòu)建意義的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3]在利用全身反應法教學時,由于學生聽覺能力和模仿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學生吸收、內(nèi)化語言知識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這些因素會形成一個“知識過濾器”,對教師輸入的目標語言進行過濾,被過濾出去的知識是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殘留在“過濾器”中的是學生未能吸收、內(nèi)化的知識,這些未被吸收的知識將會再次循環(huán)到老師通過肢體語言等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的過程,直至學生理解為止。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掉隊。但是,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檢驗全部學生對目標語言的理解程度。全身反應法提倡理解先于表達,它不強迫學生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態(tài)下開口說話,所以在學生未開口表達之前教師無法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理解目標語言并有效地過渡到運用目標語言階段。
(二)教學實施困境的突破策略
1.動作回應是參照,語言輸出是標準
英語是由聽、說、讀、寫、譯五個部分組成的,而全身反應法教學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聽說能力,在利用該教學法教學時,聽說之間還有一個做的過程。在實際生活當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一個動作代表的含義可能不同,如果僅僅會做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別人可能會不理解。按照動作回應速度來判斷學生是否理解目標語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師要更多地依靠學生的語言輸出來判斷學生理解目標語言的程度。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留給學生,同時鼓勵學生多說,包容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從練習中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
2.課堂時間要把握,課余時間要利用
教師不能有效過渡到語言運用階段,一方面是由于不能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是否達到運用階段,另一方面是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給學生提供語言情境,運用目標語言是困難的。為了更有效地過渡到語言運用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動作回應速度不同進行分組。把握好課堂教學時間,重點為理解程度低的學生當堂構(gòu)建語言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目標語言。對于理解程度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溝通來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這樣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還能檢驗教學效果。
三、教學管理的困境及其突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的任務,而且還要管理課堂,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全身反應教學法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沒有壓力地達到學會英語的目的;它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玩中學,但利于學生學習的同時增加了教師對課堂管理的難度。
(一)全身反應教學實施中的教學管理困境
1.課堂環(huán)境管理
目前,我國中小學大多數(shù)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室桌椅分布格局不僅有礙于課堂活動的實施,而且限制了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該教學法是通過游戲、比賽、故事、繪畫等形式來教學的?;诮虒W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堂活動的形式和課堂內(nèi)容合理利用教室空間,安排教室桌椅分布。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每個兒童的活動范圍和活動程度不同,教師很難把握對教室空間的分布。
2.課堂紀律管理
全身反應法擺脫了課堂教學規(guī)則的束縛,給學生提供一種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生由于游戲、表演等活動方式會顯得很興奮,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控制手段,課堂活動就會進入無序狀態(tài);但是如果教師控制過度,又易打消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出現(xiàn)“到底要不要使用課堂管理手段”和“如果要,又該如何把握控制手段的強度”等問題。所以全身反應法對教師的管理能力和經(jīng)驗有很高的要求。
(二)教學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1.課外教學和課堂教學相結(jié)合
運用全身反應法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活動及教學活動的范圍具有多樣性,面對這些多變的因素,教師教學場所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室中。目前,學生走出教室學習的機會少之又少。低年級學生由于學習持久性比較短,室外教學不僅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給學生提供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走出教室學習的機會。
2.“軟”管理和“硬”管理相結(jié)合
全身反應法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要求教師管理具有靈活性。根據(jù)教學活動的形式和范圍,教師要有效調(diào)節(jié)教學管理方法。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在教學活動中不易控制,教師要實行一種“硬”管理,這種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制定嚴格的活動規(guī)則,對違反規(guī)則的學生給予相應懲罰,確保課堂活動的有序進行。同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要實行一種“軟”管理。這種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在嚴格的教學管理規(guī)則下,教師設置獎勵制度來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和學生共同維護活動秩序。
四、結(jié)語
使用全身反應法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兒童更好地學習英語。該教學法要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對教師的語言學和兒童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師設計、組織課堂活動和課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和考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勇于創(chuàng)新,打破全身反應教學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合理運用教學工具組織教學活動和管理課堂紀律。同時,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把全身反應法和其他教學方法結(jié)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教學。
參考文獻:
[1]解景媛.試論在中國推廣應用TPR教學法的可能性[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7(4):82—83.
[2]王艷.克拉申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87—88.
[3]付建中.普通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223.
[4]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17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