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驍
摘 要:現(xiàn)如今智能手機全面普及,“微時代”悄然來臨。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微媒體”深刻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深入剖析了“微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提出利用“微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媒體”;“影響”;“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92-02
隨著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微媒體”的普及,人類社會正式步入“微時代”。伴隨著“微媒體”的開放性、即時性、交互性所帶來的便捷,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無疑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但與此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沖擊。因此,如何在微時代背景下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機遇,直面挑戰(zhàn),大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 “微時代”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時下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使用最廣泛、最頻繁、最便捷的交流和閱讀媒介。這些“微媒體”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通過一段視頻、一張圖片、一段語音以及精煉化的文字就能輕松地完成信息的傳達和閱讀[1]。教師可以通過即時通訊與學生隨時隨地溝通交流,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型傳播渠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種方式實現(xiàn)了時間和空間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以班級為單位,受眾面可以覆蓋全校甚至全國的大學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充分利用了學生課余碎片化的時間,一篇微信推送文章在短短幾小時內可以有數(shù)以萬計的閱讀量、轉發(fā)或點贊,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高效。
(二)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互動性
“微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媒介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微博、微信群聊、微信公眾號等都是人們互動的平臺。在“微媒體”的應用中,其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的知識傳授與知識接受的師生關系,更加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們可以在群聊、文章評論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tài)度,課堂上未解決的疑問也可以在群聊中互相探討交流。教師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師生間的互動性明顯增強。
(三)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書本和傳統(tǒng)媒體,“微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數(shù)字化的海量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微博、微信公眾號、微視頻,還有數(shù)量宏大的線上課程。隨著“智慧校園”建設工作的逐年成熟,學生的出勤、違紀、考核等都可以采取線上操作的方式,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行為方式,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2]。
二、 “微時代”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學生一定程度上缺乏辨別力和自控力
“微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生還處在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面對“微媒體”所帶來的海量的信息資源,大學生對陌生事物充滿好奇,但又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于是網絡上惡意散布的政治謠言、低級庸俗內容、詐騙等網絡失范行為就非常容易腐蝕大學生的思想、危害大學生健康,甚至有些不法組織利用大學生散布和轉發(fā)政治謠言,企圖爭奪輿論宣傳的陣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而言,“微媒體”也成為了意識形態(tài)爭奪的重要戰(zhàn)場。此外,近年來由于過度依賴網絡而誘發(fā)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趨勢逐漸攀升。
(二)“微媒體”信息可控性差
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信息來源除了書本之外,幾乎都源自“微媒體”。在“微媒體”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引發(fā)嚴重的校園事件,校園網絡輿情的防控和監(jiān)管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很多高校都是在輿情引發(fā)較大影響、事件持續(xù)發(fā)酵后才被動緊急處理,最終因為網絡輿情給學校帶來惡劣影響的事件屢見不鮮。“微時代”對高校的網絡監(jiān)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媒體”素養(yǎng)亟待提高
現(xiàn)階段多數(shù)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尚未能將“微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微媒體”的優(yōu)勢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很多思想政治教師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主,“微媒體”的使用還停留在QQ群、微信群的初級階段,對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還不會使用,沒能充分利用“微媒體”手段及時了解學生在網絡平臺中的動態(tài)[3]。
三、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
(一)將思想政治內容滲透學生的“微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通過“微媒體”手段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學生的網絡習慣和喜好,利用“微媒體”與學生隨時隨地交流互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感染和影響學生。一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轉變角色,在網絡陣地中由知識傳授者變?yōu)閷W生的傾聽者,傾聽學生的訴求,傾聽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的網絡社交用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xiàn)與學生的良性雙向交流;二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營造一個向善向上、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及時傳遞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信息內容,用健康、正確的思想引導大學生了解問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能夠辨別和抵制不良信息,形成積極正確的網絡輿論氛圍[4]。
(二)利用 “微力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新途徑
“微媒體”已經成為學生們網絡社交的主要渠道,若能將“微媒體”充分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中,實現(xiàn)“口袋中的思政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更加生動、更加高效。一是搭建“微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主題教育、第二課堂與“微媒體”結合,在線上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建設活動;二是不斷豐富“微媒體”平臺的思想政治內容,緊跟時代步伐,用網絡流行的方式引領學生,用學生認可的話語體系感染學生,不斷增強“微思政”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三是發(fā)揮學生干部和學生意見領袖的“微力量”,注重學生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培育,充分發(fā)揮學生榜樣在網絡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三)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微素養(yǎng)”
“微媒體”時代,面對“微媒體”媒介的運用,不少思想政治教師缺乏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了解。部分思想政治教師雖然能夠使用“微媒體”,但在參與媒介互動和內容制作方面還需加強。對此,高校的系統(tǒng)性培訓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微媒體”素養(yǎng)培訓班、專題講座、沙龍等形式,培養(yǎng)思想政治教師的“微媒體”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應當加強網絡媒體法律知識教育,注重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避免踏入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誤區(qū)。
總之,面對“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和新要求,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微媒體”對學生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的深刻影響,緊扣時代精神,順應時代更迭,強化思想引領,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開辟新的教育路徑,從而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劉彥平.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J].決策探索,2018(24).
[2] 丁成.微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1).
[3] 徐露璐,王敏,周瑩.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8(23).
[4]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