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宏
摘? ? 要: 句法習得的研究是語言習得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性應用研究在學術界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心理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認知空間的視角對二語習得的句法習得研究進行分析,從而對句法習得在多學科視域下有更明確的框架認識,探討在此視域下對第二語言教育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多學科? ? 句法習得? ? 第二語言教育
一、二語習得中句法習得的研究
Stern[1]認為,二語習得具有多種理解視角和研究方法。從國內(nèi)外眾多關于二語習得的研究看,呈現(xiàn)出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狀況,如:認知領域的學科、心理學研究、人類社會學、神經(jīng)語言學等。對于二語習得的應用語言學范疇更廣泛,如:英語教學法、民族地區(qū)人群的三語習得、計算機語言學、語料庫、詞典編撰等。對于中國學習者來說,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有著第二語言習得較復雜的習得機制,如:局部損傷假說就認為INFL和NUM這類功能語類的特征在第二語言知識習得的過程中,隨著學習者的成熟過程,中介語語法逐漸被損傷;Beck[2]通過實驗排除了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屈折詞綴的匹配系統(tǒng)受到損傷的一種可能性,認為中介語語法的損傷發(fā)生在句法系統(tǒng)中的特征核查機制上。另外,無值特征假說認為中介語的初始狀態(tài)是母語的詞匯范疇和功能范疇,相關特征值不顯現(xiàn),顯出母語功能范疇的惰性。因此,此假說對于不同句式在不同語用語境中的運用及產(chǎn)生的句法失誤、語用失誤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解釋性假說[3]認為在所有語言特征中,有一類為不可解釋性特征,這一類語言特征是難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得的。在語法構建過程中一些認知機制起著一定作用。在語言學習的任何階段一致、融合等經(jīng)濟原則對于語言的產(chǎn)出起著合作效應。Tsimpli & Dimitrakopoulou[3]通過實驗對特殊疑問句WH在二語習得中LF的可解釋和不可解釋的特征進行研究證實。從多種二語習得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句法習得是語言習得研究的核心分支之一。句法的相應理論解決了不同句式句法生成的問題,闡釋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習得現(xiàn)象。在喬姆斯基的句法理論中,管轄與約束理論的原則與參數(shù)系統(tǒng)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解釋力最強、最成熟的形式句法理論,重要性不言而喻。句法理論的精髓一原則與參數(shù)理論及子理論組件——題元理論、x一階標理論、格理論、約束理論、控制理論、管轄理論、界限理論等為母語習得、二語習得、三語習得的研究提供了實證依據(jù);同時為解釋第二語言句法發(fā)展中的現(xiàn)象提供了新的視角。RogerHawkins[4]就提出調(diào)節(jié)性句法建構理論根據(jù)這一理論,第二語言句法的發(fā)展就是語言學習者以第二語言素材為基礎建構第二語言句法表征的過程。早期的第二語言句法習得從動詞的詞義投射開始,基本是第二語言動詞的詞義加上原來母語所帶的句法特征。句法結(jié)構是逐漸形成的,學習者從掌握局部句法關系逐步過渡到掌握非局部句法關系。在語言的基本單位中,從構詞形態(tài)到交際話語的使用,句法起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使句法的習得研究變得更重要與復雜,承載著積極研究的使命。
二、句法習得的多學科視角分析
語言習得的研究過程實際就是研究語言活動的心理過程,包括信息的輸入、理解和產(chǎn)出。要達到對語言使用的較高層階,除了語言方面的基礎知識,包括語音知識、句法知識、語義及語用知識外,還存在其他知識,Miller(1973)列舉概念知識和信念系統(tǒng)。兩者都是從人類認知活動角度界定,前者指說話者對客觀世界的抽象認知;后者是人們通過自己長期的社會實踐形成的對客觀世界的評價標準。使用語言的人不一定意識到這些知識的存在,但當他們遇到較難的句子如花園小徑或歧義句時,就會明顯訴于他們心中的知識。語言的習得有著復雜的心理認知機制。句法的習得與理解過程是與語言感知和心理詞匯構建的過程緊密相關的,也是構建語篇理解的基礎。句法分析是將一個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投射到句子成分的理解機制上的一個過程,如其中一個句法分析的策略“就近關閉策略”主張在句子理解過程中,將新項目與當前成分相結(jié)合,減少句子記憶過程中的負擔[5]。互動論則強調(diào)我們同時使用所有已有知識經(jīng)驗理解句子,包括語篇語境與社會語境。
句法習得是語言習得的一個核心問題。除了從語言心理學角度加以考證外,與人類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研究具有關聯(lián)性,也就是說,二語習得句法習得的各種狀況的研究,需要靠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研究完成。Elman等(1992)用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擬訓練的方式,通過網(wǎng)絡反饋生成大量不同句法形態(tài)的句子。研究得出,網(wǎng)絡能夠從輸入的詞串本身歸納出語法結(jié)構,無須相關語法知識;網(wǎng)絡還能夠在輸入的句子成分中保持句子的嵌套結(jié)構和遠程一致性。這個發(fā)現(xiàn)對研究兒童句法掌握的情況有借鑒作用。聯(lián)結(jié)主義理論就是用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擬大腦,利用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平行加工器的特點,將信息作用于網(wǎng)絡;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自身具備學習和信息加工能力,隨任務和環(huán)境變化形成網(wǎng)絡反饋。因此,聯(lián)結(jié)主義理論試圖用學習機制解釋句法的習得。
成功的交際在于對語言充分的理解和有效的產(chǎn)出。根據(jù)語用學相關原則,說話者帶著一定的交際意圖,通過發(fā)出一系列音節(jié)體系將信息傳遞給聽話者,聽話者結(jié)合相關背景,對說話者的信息進行解碼。在語言理解與產(chǎn)出過程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句法習得的過程,也就是凸顯語句與詞匯的特殊關系。在句法處理過程中,說話者的同一題元角色結(jié)構會被聽話者解碼者處理成不同的句法結(jié)構。如:“The boy was kissed by the girl yesterday at the cinema.”這個句子通過不同具有實際意義的詞素,依靠句法的統(tǒng)一和聯(lián)合的規(guī)則,形成句法信息[6]。當同一題元角色結(jié)構傳統(tǒng)相同的信息,會出現(xiàn)不同句法結(jié)構的表達的方式。一些神經(jīng)生物學的相關研究對句法習得的機理進行過一系列研究,Clark and Malt[7]認為句子的理解過程產(chǎn)生的信息量一定是大于語言的產(chǎn)出量的,因為說話者由于方言的問題或者文學文本的特點而導致信息不能完全產(chǎn)出。也有一些神經(jīng)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語言的理解與產(chǎn)出的系統(tǒng)是完全分離的。對于一些復雜的句法結(jié)構,兒童能夠理解意思,卻不能產(chǎn)出符合句法結(jié)構的句子。兒童在他們能夠產(chǎn)出句子之前,很好地明白句法形式。Kempen[8]認為,句法編碼和解碼依賴于作用不同的加工語境中的單一加工機制。Katrien Segaer[9]等通過比較磁共振成像適應的影響測試語言的理解和產(chǎn)出共享有處理句法的表征。研究顯示在句法的理解和產(chǎn)出過程中共享有一個用于編碼和解碼的神經(jīng)基板。
句法的空間認知視角,使對句法的認識進行到一個與符號學、認知科學、計算機語言的交叉領域;Lakoff and Johnson[10]認為空間關系概念是人類概念系統(tǒng)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明空間對人類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臻g關系概念可以勾畫出空間形式的特點,并可以確定空間推理。人們在運用語言表達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時,一般都要采用詞匯和句法手段,構建不同的句法構式,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在實際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根據(jù)交際目的和語用意圖組織所要傳遞的信息。因此,即使是同一空間關系,也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構式完成。
Talmy[11]的圖形—背景關系理論對自然語言語言如何表達空間關具系有很強的解釋力。他認為,圖形是一個有待定位的概念,背景則是實施定位概念。這對概念可以充分解釋某一移動或方位事件中兩個相關物體的空間關系。自然語言可以表達所有的空間關系,即自然語言可以運用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相對位置的方法表達空間關系。人們在運用語言表達事物的空間關系時,總是要把符合背景的本質(zhì)特征和聯(lián)想特征的事物用作參照物,把符合圖形的本質(zhì)特征和聯(lián)想特征的事物用作目的物,并以此為依據(jù)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
甚至建筑科學中的“空間句法理論”在空間研究中強調(diào)“句法”,空間之間的組合關系提供了一種描述空間形態(tài)的方式,指人類體驗與感知空間的方式。在這里,指限制多個空間之間的組合關系的法則[12]及空間之間有效的組合關系。在空間研究中強調(diào)“句法”,為空間之間的組合關系提供了一種描述空間形態(tài)的方式,這種空間組合關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復雜系統(tǒng)中局部與整體的關聯(lián);最后引發(fā)了一個關系與哲學的思辨??臻g句法是關于空間與社會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核心觀點是空間不是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背景,而是社會經(jīng)濟活動開展的一部分。因此,句法在這里的解讀,使我們對空間語言表達的認知闡釋有更明確的認識,使句法習得的研究視角與社會認知情景結(jié)合起來,而不單純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方法。
參考文獻:
[1]Stern,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Beck, M.. 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19).
[3]Tsimpli, I., & Dimitrakopoulou, M.. The Interpretability Hypothesis: Evidence from Wh-interrogativ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0).
[4] Roger Hawkins. Second Language Syntax: A Generative Perspective[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1.
[5]Carroll,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2000[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 Vosse T, Kempen G.. Syntactic Structure Assembly in Humanpars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Competitive Inhibition and a Lexicalist Grammar[J]. Cognition,2000(12).
[7]Clark H.H., Malt B.C..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A Commentary on Bresnan and Kaplan and on Givon[M]. In: Kintsch W., Miller J.R., Polson P.G., editors. Method and Tactics in Cognitivescience,1984.
[8]Kempen G.. Could Grammatical Encoding and Grammatical Decoding be Subserved by the Same Processing Module?[M]. BehavBrain Sci,2000.
[9]Katrien Segaert, Laura Menenti, Kirsten Weber, Karl Magnus Petersson? and Peter Hagoort. Shared Syntax in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An FMRI Study[EB/OL]. http://cercor.oxfordjournals.org,2011.
[10]Lakoff,George,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11]Talmy, Leno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2000.
[12]Hillier &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應用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資助課題,課題名稱: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語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研究(JYXX18-017);同時本研究得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學教師師德研究中心課題:鄉(xiāng)風文明建設背景下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良好師德師風的培育研究(項目編號:CJSD18-0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