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在古代,日本文化落后于中國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中國古代神話,唐詩,以及中國儒學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日本古代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文化;日本文學;傳播;影響
古代日本文化遠遠落后于中國,在長期的中日交往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在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提倡歐化,努力向西方學習,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在日本文學中,同樣到處都能找到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痕跡。當然,這里談到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學的關系,僅限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影響。
首先,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學形式中國古代神話,它對日本古代文學,古代文化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中國的神話有文字記載的著作始于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國時期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其中《三五歷記》為最早完整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一部著作。而日本的神話基本上形成于公元4世紀以前,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記載日本神話的書主要是《日本書記》和《古事記》。這兩部書都在天皇召集下編撰而成,當時的日本基本形成了統(tǒng)一的國家,非常需要在意識形態(tài)上確立天皇的統(tǒng)治秩序,以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這兩部史書對本國的原始神話進行了歷史化的,有利于“邦家之經緯,王化之鴻基”的“削偽定實”,通過這樣的史書完成了將天照大神作為皇室的祖先神,天皇即是大神的子孫降臨,來平定國土的神話體系的構筑。中國古代神話系統(tǒng)先于日本神話系統(tǒng),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關于“天地起源”的章節(jié),日本神話中的描述與中國神話中描述極為相似。如:《日本書記》中有記述:“古天地未剖,陰陽部分,混沌如雞子,溟滓而含牙。”而中國的古書中也有如此記述?!痘茨献?叔真訓》中:“天地未剖,陰陽不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薄度鍤v記》中有:“天地混沌如雞子”,“天地開辟,陽清為天,濁陰為地”等??梢姡毡旧裨捠窃谥袊裨挼挠绊懴滦纬傻?,中國神話在日本創(chuàng)世神話的形成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古代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唐詩曾經一度被傳誦于日本社會各個階層,而日本文人也皆以能作唐詩而自豪。可見,在中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中國的唐詩對日本文學領域的影響之深。唐朝是我國政治、經濟、佛教、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繁榮的社會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和詩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詩人。并且,隋唐時期,中日交流的密切程度空前。日方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和留學僧,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民間交流活動。日本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不只是學習中國的政治體制、建筑、法律之類的,文學也作為學習的重要部分,其中唐詩是文學學習中的主體。公元751年,日本第一部漢詩集《懷風藻》問世,作者多是宮廷貴族、僧侶儒生等上層階級。雖然內容多為描寫上流社會生活的平庸之作,但也有佳作頗具初唐風格,為日本的漢詩創(chuàng)作的形式和內容開了先河。公元759年,《萬葉集》問世。這本和文詩歌集則更具有日本風格。它產生的時代正是中國的盛唐時期,許多和歌作者同時又是漢詩人,所以漢文化的印記在詩中處處可見。平安時期,日本學者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漢詩在日本家喻戶曉。之后,隨著日本假名的出現(xiàn)、使用,日本文學進一步從中國文學中汲取養(yǎng)分,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作品,此時“物語”文學興起。物語文學是日本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產生于公元十世紀初的平安時代。它受到我國六朝,隋唐傳奇文學的影響?!对词衔镎Z》是日本物語文學的代表作。全書54回,近百萬字,以光源氏的一生為中心,描寫他的愛情、政治等由榮華到沒落的經歷。小說內容歷經四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作者紫式部自幼學習漢文化,在《源氏物語》中多處引用中國古代典籍,如《老子》、《莊子》、《詩經》、《論語》等,還有白居易、陶淵明的詩歌。尤其是白居易的詩歌,不僅多處引用于《源氏物語》,而且還模仿白居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詩手法。尤其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對紫式部的創(chuàng)作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可以說,日本文學從借鑒中國文學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學。
此外,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日本文學的發(fā)展還停留在口承文學的階段時,對于日本文字文學的誕生中國的儒家思想起到了間接的推動作用,如《千字文》、《論語》成了日本文字文學的啟蒙書籍。圣德太子時期,以《論語》的思想為主,改革統(tǒng)治體制,并引入了《禮記》、《周易》等。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仁政”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利用。文學作品如《古事記》吸收了周易的宇宙觀,《懷風藻》引用了孔子的“有德者王”思想。在日本佛教興盛的時期,佛教的“無常觀”貫穿于《平家物語》、《徒然草》等作品。這個時期儒家思想中強調忠孝的倫理理念,成為當時新興的武士階級的價值取向。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儒學受到了空前的推崇。統(tǒng)治者視儒學為其統(tǒng)治工具,將儒學的說教、勸服等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時期,儒學思想已經深深植根于文人的心中,其文學作品主要在文學觀和忠孝兩方面吸收儒家思想。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對日本文學的誕生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儒學思想的影響下,日本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形成了本國特色的審美取向,文化傳統(tǒng)。雖然在日本進入資本主義時期以后儒學有所削弱,但經典的思想和長久性的傳播,還在持續(xù)影響著日本文學的發(fā)展。
佛教發(fā)源于公元5世紀的印度,從印度經古西域“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又由中國傳入朝鮮,再由朝鮮傳入日本。隨著佛教在日本的廣為傳播和普及,至今它成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思想等無一不受到佛教的影響。當然,日本文學也不例外。可以說,佛教對于日本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復雜的。無論是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方面。如《源氏物語》中“物哀”的審美意向和“物之感”的主題,確定了日本王朝文學“美的極致是悲哀”的審美標準。神道和儒佛的影響,使紫式部的“物哀”的文學觀上升到對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和理性思考,從而使“物哀”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日本以后的文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比較不同時期的物語文學可以發(fā)現(xiàn),佛教思想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同的。在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注重本民族的宗教精神—現(xiàn)世主義思想;而在社會矛盾激烈、國家動蕩時期則接受佛教的“世事無?!薄ⅰ耙蚬麍髴钡人枷?。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他是一位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作家,尤其是禪宗思想可以說是川端文學的基調之一。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日本古典文學中的“感物興嘆”、“幽玄”以及“風雅”所包含的佛教禪宗精神等美學理念融合在現(xiàn)代藝術作品中,在著力表現(xiàn)和深化這種傳統(tǒng)美的精神實質。如《雪國》描繪了川端康成東方式佛禪虛無的思想,通過虛構的雪國展現(xiàn)了川端式的悲與美的結合,以“情趣與虛幻美”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成功地展示了日本的傳統(tǒng)之美。
禪宗在日本的鐮倉時代從中國宋朝傳入,在幕府武士階層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傳播,并在以后的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日本俳句中正是蘊涵著自然空靈,清幽閑寂,凝練含蓄的禪宗思想。俳句從民間的文藝形式變成一種禪式文化,同時俳句又極大地豐富了佛教文化。在俳句創(chuàng)作中對于禪學的吸收很純粹,深深地體現(xiàn)出禪學思想。
日本的“能樂”源于“猿樂能”“、田樂能”,而這些演劇最早都是和宗教活動結合起來,慶祝豐收時的表演形式。如日本能樂《芭蕉》中的情節(jié)和形象的形成,一般認為主要源于中國的《芭蕉精》。該作品中,佛經語句、佛教思想貫穿始終,情節(jié)與構思也更多地來自佛經,這說明佛教已經完全融入日本文化,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能樂”的美在于它的形式美,它形式上要求的“幽閑”,“古雅”都是以禪的悟道境地為根本的。
綜上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文學尤其是古代文學部分,從其產生到發(fā)展,處處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從中國古代神話對日本創(chuàng)世神話的影響,唐詩對日本和歌、物語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的影響等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儒學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在日本文化,日本古代文學中的滲透和影響。要研究日本文化,日本文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姚繼中《源氏物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4年版
[2]李寅生《論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巴蜀書社 2001年版
[3]葉良國《日本漢學研究續(xù)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