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黎明
摘 要 法學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國家的學科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歸屬于法學學科門類下。模擬法庭,是法學專業(yè)的實踐性教學活動;模擬法庭競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優(yōu)質載體。通過模擬法庭競賽的組織、開展與總結,能在法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突出的作用。使用好這個教育載體,需要從人才培養(yǎng)和競賽管理兩個方面入手。本文旨在摸索行之有效的模擬法庭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權當給同仁拋磚引玉。
關鍵詞 學科競賽 模擬法庭 人才培養(yǎng) 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14
On?the?Improvement?of?Competition?Management?and
Personnel?Training?Mechanism?of?Moot?Court
LONG?Liming
(Sichuan?University?Law?School,?Chengdu,?Sichuan?610207)
Abstract Law?education?is?a?subject?with?strong?practicality.?In?the?national?discipline?syste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lso?belongs?to?the?legal?discipline.?The?moot?court?is?a?practical?teaching?activity?of?law?specialty,?and?the?moot?court?competition?is?also?a?high-quality?carrier?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rough?the?organization,?development?and?summary?of?the?moot?court?competition,?it?can?play?a?prominent?role?in?the?professional?quality?training?of?law?students.?To?make?good?use?of?this?educational?carrier,?we?need?to?start?from?two?aspects:?personnel?training?and?competition?managemen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an?effective?mechanism?for?simulating?court?management?and?personnel?training,?which?should?be?a?valuable?reference?for?colleagues.
Keywords discipline?competition;?Moot?Court;?talent?training;?management?mechanism
模擬法庭競賽,規(guī)范的稱謂是“模擬法庭辯論賽”,指的是采用模擬法庭辯論的形式進行的法學類學科競賽。當前國內的模擬法庭競賽,主要是兩大類型:由臺灣理律文教基金會出資設立、由清華大學法學院具體舉辦的“‘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模式(以下簡稱“理律杯”),由“十一五”國家級法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lián)席主辦、各校輪流承辦的“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后簡稱“國賽”)。前者只模擬法庭辯論的環(huán)節(jié),由法學教育屆、實務屆的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直接以“評委”的角色參與比賽,可以向參賽學生提問或直接參與討論。后者以刑事訴訟庭審為主,模擬整個庭審過程,參賽學生需要模擬除合議庭和法警、書記員之外的所有訴訟參與人;承辦高校聘請教學和實務的專業(yè)人士組成評審團模擬合議庭,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模式進行比賽。兩個類型的競賽,圍繞事實與法律的辯論都是核心內容,理律杯側重以案說法和法理學術研討,國賽偏重庭審實務操演。
目前,各法學院校都重視并積極開展模擬法庭活動,以期彌補法學教育實訓之不足,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建立健全模擬法庭競賽的人才培養(yǎng)和管理機制,是一個有意義且亟需重視的課題。
1?模擬法庭競賽管理機制的構建
1.1?參賽隊員選拔機制
據了解,各院校的參賽隊員的來源主要有:校內模擬法庭競賽的優(yōu)勝者;組織專門的選拔賽按照競賽標準挑選的隊員;發(fā)布招募令,學生自主報名或學生推薦,由競賽指導教師擇優(yōu)挑選的;教師直接挑選并刻意培養(yǎng)的競賽苗子。
實踐表明,成規(guī)模的校內競賽和專門競賽選拔參賽隊員的模式效果最理想。一方面,學生有初步的競賽體驗并積累經驗,有利于快速展開賽隊訓練和備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獲得他信,形成良好的個人心理狀態(tài)和參賽備賽氛圍。更為突出、重要的是:成規(guī)模和形成傳統(tǒng)的校內競賽,參賽學生在備賽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向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授課老師請教,老師能根據賽題案例直接教學,如此便能切實地反饋積極效應到法學的學科主課堂教學。
因此,有條件的高校能組織成規(guī)模的校內競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舉措。一旦校內賽形成規(guī)模和傳統(tǒng),也有利于擴大實訓的范圍,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有機會以賽代訓;能更好地選拔競賽苗子,更能將模擬法庭競賽的教育效益放大。
1.2?指導教師招募機制
實證顯示,競賽指導教師的招募有一定的困難。由于教學科研任務較為繁重,教師們即使有心也無暇帶領學生訓練和參賽。長達月余、甚至數月的賽隊訓練會較長期地牽扯教師的精力。臨時招募教師,客觀上存在隨意性,也缺乏持續(xù)性。因此,需要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導教師招募機制,以激發(fā)和保持教師們的參賽熱情和積極性。常見而有效的機制有:
(1)開通招募平臺,吸引教師自主報名。經調查,多所屢獲全國性模擬法庭競賽佳績的高校招募賽隊指導教師均采用此模式。發(fā)布招募令時,公布當年的競賽規(guī)則、賽題等賽事信息和取舍標準、獎勵辦法,方便教師根據個人學科特長、興趣愛好和時間計劃決定是否參與。如此不僅公平公開,還利于激發(fā)教師的參與熱情,人盡其才。
(2)選派指導教師。部分院校沒有常設機制,院校一旦決定參賽,往往有針對性地請具體專業(yè)學科的教師臨時指導。這種模式適合剛剛起步參與模擬法庭競賽的院校。
(3)聘請外校指導教師。部分高校會聘請外校指導教師。其動因主要包括:對單次競賽成績的追逐、本校本學科師資薄弱、有意通過競賽指導密切與具體教師的聯(lián)系便于引進人才。一般地,如果外聘指導教師,但不能有效地激勵本校教師參與或者獲得人才,是需要進行經濟考慮和綜合核算的。
(4)通過校友會資源招募實務導師。目前國內政法院校建設有完備的校友聯(lián)絡機制的,往往都具備參加各類賽事的實力。實踐也證明,有實務導師參與指導的賽隊,也往往能取得優(yōu)秀的競賽成績。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考慮以競賽為紐帶加強校友工作,同時也增強賽隊實力。
1.3?競賽保障機制
(1)常規(guī)管理保障機制。據考察,目前主要有如下幾種學科競賽管理機制:教務處(科室)統(tǒng)籌模式、團委學生工作處(科室)管理模式、實踐教學中心(法學學科實驗室)管理模式、完成任務臨時搭建班子模式。
要發(fā)揮模擬法庭競賽的教育效用,常規(guī)管理保障機制是必要的。競賽涉及到的人、財、事等,除了備賽、競賽的事務,大量的后勤保障和支持如果沒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至少要從賽隊中安排專人落實。簡言之,競賽是一個體系,管理和保障、支持的也應該是一個體系。對賽隊進行管理、保障和支持也能訓練有關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這也是賽隊建設的價值之一。
(2)對指導教師等的激勵機制。對于參加學科競賽的指導教師以及帶隊、管理和支持教師,設立激勵機制是非常必要的。激勵的內容,包括認定教學工作課時、認可競賽優(yōu)秀成果并轉換到教學職務評定標準中、單次競賽優(yōu)秀和優(yōu)秀學生選培成果的直接獎勵(精神和物質的)等。這既是對教師的尊重和對其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激勵;既有利于學科競賽的開展,也有利于優(yōu)良學風教風的形成和傳承。
(3)對學生的激勵機制。嚴格說來,學生參與模擬法庭競賽能得到成長和進步,參與訓練和競賽都是學習的過程,屬于學生本分。但學生備賽、參賽會耽擱部分課程的學習進度,如果不對學生予以適當的激勵或者補償,學生和學生家庭可能并不愿意支持。具體的機制,各地各校有所不同,常見的有:學分補償,即完賽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選修課學分;設置專項獎學金,獎勵優(yōu)秀、鼓勵積極分子;設置“特長生”通道,協(xié)助優(yōu)秀學生通過競賽獲取推免機會;設置人才庫,在特別的就業(yè)機會出現時予以主動推薦和積極舉薦。
2?多級梯隊人才庫建設及培養(yǎng)機制的構建
充分重視模擬法庭競賽在法學實訓方面教學功能的院校,一般都會有競賽的長期規(guī)劃、中期計劃和近期目標。建設一個“多級梯隊人才庫”、建設能同時應對不同層次競賽的多支高水平賽隊,這是高水平法學院校的當然選擇。
2.1?建設多級梯隊人才庫
(1)建設校內賽是人才庫建設的基礎。事實與實踐證明,校內賽的選拔模式能發(fā)現競賽的好苗子。校內賽分階段進行,在初賽階段啟用國內大賽往年的參賽隊員,特別是優(yōu)秀獲獎隊員,由他們擔任評委;在復賽階段逐漸加入專業(yè)教師參與評審;半決賽和決賽再請實務導師參與評審。如此,既能把賽事水平逐級提升,又有利于層層篩選苗子。更主要的,對于絕大多數低年級參賽學生而言,沒有晉級也并不妨礙其被選入人才庫。而不同層級環(huán)節(jié)的選手可以組成不同的年級梯隊。進而能形成一個層次豐富的人才庫。
(2)給人才庫確立正式名分。有條件的院校可以組建專門的學生學術型社團,在社團中落實“人才庫”的架構。這樣,對入選學生而言,又是一個基本身份的肯定,也能讓人才安心訓練,在公平的庫內選拔中參與上場機會競爭。這也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建設。
2.2?創(chuàng)新并探索人才培養(yǎng)機制
全國性模擬法庭大賽是專業(yè)性非常強的賽事,需要參賽學生具有扎實的實體法知識,同時具備訴訟法知識和一定的實務能力。在具體能力指標上,需要參賽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表達能力(文書寫作、口頭表達等)和一定的學術能力,較強的臨場應變能力,較強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兼具高智商和高情商,還要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1)加強法學主課堂教學所照應不到的辯論能力的訓練。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借助辯論隊的訓練,或者把模擬法庭競賽人才放進辯論隊進行訓練。當然,在大一就從辯論隊中選拔出口才好、邏輯思維強、形象氣質俱佳的同學進行長遠培養(yǎng),也是一個常見方式。據此形成訓練程式:在大一以培養(yǎng)其辯論能力為主;大二開始提升模擬法庭競賽能力,以低級別比賽訓練綜合能力;大三,進行拔高集訓,以參賽為主要任務。
(2)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綜合調動各種學科資源,選拔“智囊型”隊員。模擬法庭競賽的賽隊中,需要有學術能力加強的成員,這能讓賽隊的備賽效率得以提高。學術能力強的隊員,可以作為替補而不直接上場,但完全可以在備賽時協(xié)助指導教師完成訓練和備賽任務,能成為隊員中的智囊和教師意圖的接收與轉換器,有效溝通指導教師和賽隊成員。
(3)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充分借助院校的實踐實訓基地,在實務能力方面對賽隊成員進行專項特訓。實踐表明,從法學知識應用到實務轉化為能力,對于智商情商俱佳的學生而言,僅僅需要的是一個啟發(fā)或一個點撥。這樣的專項訓練不會占用實務部門的太多時間,但效果會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 屈茂輝,陳錦紅.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方案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5(2).
[2] 張姿炎.大學生學科競賽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途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3).
[3] 代艷麗.學科競賽與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探索[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