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高斌
【摘要】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素質教育,教師要轉變歷史學科的教學觀念,在教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發(fā)展和深化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培育要求,對高中歷史課堂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高中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本文總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義,并提出了幾點有助于開展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5-014-01
引言
歷史是高中文科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而歷史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與歷史相關的基本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高中歷史教師進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情懷等方面的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用科學的、唯物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歷史,積極關注社會問題、關注民族命運,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步伐
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一再強調要加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然而,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學生學習壓力大,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放棄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會導致歷史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減退,從而束縛了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fā)展。在課堂中嘗試性地加強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便是教學改革、向現代化課堂轉變的重要一步,其中展示出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導向是歷史學習中除了知識以外的內涵和目標。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師的教學不再將重點僅僅放在知識的學習上,而更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步增長。反觀當前很多教師的教學,他們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只是單純的知識講解,學生的學習也只是死記硬背,以考試作為最高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更加多元多彩,能夠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知識點的講解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學習水平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教師只是進行知識點的教學,對學生們的學習有很大的限制。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基于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會更多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從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綜合體會知識點,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形象記憶,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高中歷史教學加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
自由探究是高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要掌握的一種方法和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自主探究、自覺學習,在引導和探索下形成真正適應學生學習現狀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的過程中,老師可適當減少講解內容,而是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繪制時間線,與重點事件或戰(zhàn)役相結合,從導火索,到聯(lián)合抗戰(zhàn),直至抗日勝利。學生自我總結的東西會讓他們對歷史知識有著更深、更全面的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會對歷史本源的查詢,掌握歷史問題的求證方法,提升辨析歷史現象和本質的能力,找到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
(二)采用情景化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高中歷史課本的編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線索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情景創(chuàng)設,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事件,增強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出相應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西方工業(yè)革命時,可以對當時西方社會的情況通過多媒體手段予以重現,展示當時工廠生產的場面,以及工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社會的巨大變化,學生可扮演其社會中的一員,讓他們融入進去,從而感受到工業(yè)革命的必要性,并對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等進行全面的認識,代替死記硬背,也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響應。教師在渲染歷史氛圍、帶領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歷史文物等的過程中,以一種置身于歷史事件中的方法和角度贛州歷史事件中所包含的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知識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三)為學生適當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
高中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觀點,絕不應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為了增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深入理解,擴大學生的歷史視野,增強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經過概括和精煉的知識,還要適當為學生拓展一些知識,用于輔助了解、記憶知識以及全面認識歷史事件,也能夠在做題過程當中起到一定的幫助。
例如在講解《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一課時,課本上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表現的介紹較為籠統(tǒng),學生很難對經濟方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尤其是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幾次會議的氣味和意義。教師要將幾次會議與降級體制建設之間的具體關系,即政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用具體的方式進行細化展示,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
結束語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進行高中歷史的教學,教師要及時轉變觀點、看法,深刻理解和掌握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和內涵,在不斷的教學創(chuàng)新和事件中,尋找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的契合點,切實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廖力生.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江西教育,2018(24):37-38.
[2]譚友清.關于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J].學周刊,2018(26):26-27.
[3]陳大斌.淺析全媒體時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中國報業(yè),2018(0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