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兵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項長任務,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此任務更為艱巨。如何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不再害怕“解決問題”呢?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準確地找到問題,進而認真仔細地審題,找出關鍵的數(shù)學信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作形象具體的分析演示。學生只要得到老師這幾個方面的指導和訓練,解題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關鍵詞】解決問題;解題思路;數(shù)學信息;認真審題;媒體課件
小學生要想學好數(shù)學這門課程,必須要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并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很強的解題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學習數(shù)學就會覺得有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還愁數(shù)學學不好嗎?由此可見,培養(yǎng)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關鍵。至于如何培養(yǎng),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準確地找到問題的關鍵
比如,三年級的連乘問題,難不在計算,而在理解題意、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一、二年級學習的是一步計算的簡單問題,盡管偶爾也有連續(xù)兩問的應用題,但是問題都還可以一個一個地解決。到了三年級。一下開始兩步計算的連乘問題,學生一下子轉不過來彎,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怎樣讓學生準確找到問題是個關鍵,為此,我在上這節(jié)課前費了一番心思。
首先,我找到班上中等水平的學生進行了摸底練習,發(fā)現(xiàn)學生的提問題的能力比較差,為了進一步檢測他們的問題意識,我在教學“買礦泉水”這一內容時,設計了這樣兩道題:1.媽媽買了5套叢書,每套75元。2.小明有一本故事書,小明看了3天,一共有多少頁?我問:這兩個問題都能解答嗎?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我請一個說“能”的學生進行解答,他說我寫,在說算式時學生說“75×5=375”但在口答時一時語塞了。這時,那些剛才說“不能”的同學說“還沒有問題呢”,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才發(fā)現(xiàn)沒有問題。我趁機說“我們要為它補充一個問題才能解答,否則我們是無法解決的,也不知道解決什么問題。那我們就來提個問題吧?!苯酉聛砦矣终f“第2題有沒有問題呀?這個題能解決嗎?”有了上一題的經驗,學生變得會思考了,沒有急于回答。個別學生說:“還沒有說‘每天看幾頁呢!”填完條件后,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道題,得出結論:任何一道完整的應用題,要有兩個相關聯(lián)的條件和一個問題,否則是無法解決的。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至少兩個相關聯(lián)的條件才能解決。接下來,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運動會上,張老師給同學們買了礦泉水,每瓶3元,一共花了多少錢?并問:“這道題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那么這道題能解決嗎?”有學生說:“2×3=6(元)”顯然這是些不會思考的學生。有些學生說:“不能解決,因為還不知道瓶數(shù)是多少呢?!蔽伊⒓凑f:“對,我們解決每個問題都要思考一下哪些是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哪些信息能解決什么問題?!蔽以陬}目中添上了兩個條件,成了一道完整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由于本節(jié)課有了前面的基礎鋪墊,在后面的兩種解決方法中就顯得順利許多。從作業(yè)中我看到了引導學生找問題是有效的,通過我百般地引導學生找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天課堂作業(yè)質量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
二、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審題的好習慣
要想準確無誤地解決問題,必須學會審題,因為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問題不搞懂談何解決問題?學習數(shù)學,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所謂“審題”就是讀懂題目要求,弄清題目中給了哪些已知條件和要求解決的問題,并從中收集、提取有用的數(shù)學信息為解題服務,這是審題的關鍵??稍趯嶋H學習中,有很多學生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急于解題,結果算出來都是錯的,就這么糊里糊涂地過去了,說明他們沒讀懂問題。問題都沒弄清楚又談什么解決問題?這正如醫(yī)生看病,還未診斷出病情,怎能下藥治???審題必須認真、仔細!例如這一道題:三年級春季植樹15棵,四年級植樹棵數(shù)是三年級的2倍,五年級植樹40棵,問三個年級春季共植樹多少棵?對于這一道應用題,不少學生拿到就做,用15+2+40=57(棵)結果算錯了。說明他們沒有認真審題。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這樣審題:首先從問題出發(fā),提問:“這道題到底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自然會說:“求三個年級春季一共植樹多少棵”當他們說出問題后,老師問:“題目中已經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這樣學生就會在老師的啟發(fā)下認真讀題,找到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三年級植樹的棵數(shù)15,五年級植樹的棵數(shù)40,四年級植樹棵數(shù)是三年級的2倍)。這時老師再次引導:“我們知道這三個信息就能直接求出三個年級植樹的總棵數(shù)嗎?”這樣又將學生帶入對問題的思考中,他們會再次審題。
我在教學“成長的腳印”這一課,在課題引入時,復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可通過“分割”或“添補”的方法,轉化為已學過圖形的面積,再計算,以強化學生“分割”和“添補”圖形的能力,為估算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做鋪墊。然后,通過課件展示幾幅不規(guī)則的圖形(如:樹葉、魚、布娃娃等),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點?并與以前學過的圖形相比較。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說出,這些圖形都是不規(guī)則圖形。最后,談話引入新課: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不規(guī)則圖形,如何估算這些圖形的面積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將共同探討這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目的地學習,并知道學習估算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學得更投入、更有熱情!
三、鼓勵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思路
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但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比如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可追問:“你能給大伙說說理由嗎?”其他學生便會打起精神,想聽該同學的高見,或者發(fā)表不同的見解。通過相互傾聽、交流,學生能夠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生成新的東西。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檢驗學生是否透徹理解題意,而且能發(fā)展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力。
四、運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解題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普及。如果遇到較難的問題,低年級的孩子無法理解抽象的文字,老師可以利用媒體將稍顯復雜的問題,以動畫等形式呈現(xiàn),再以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在興趣的指引下,他們會有積極的回應,進而逐步理解并解決問題。在經歷一次有趣的解題后,學生會期待下次的活動,并且視頻、圖像等方式的教學在學生心里會留下比老師講課更好的效果。我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在用“折”的方法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時,雖然發(fā)言的學生邊說、邊演示,但大多數(shù)學生在實際操作時,還是沒有取得成功。準確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線,是折紙的關鍵,但對于學生來說,先找中位線,再進行對折,再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學生對中位線的概念沒有準確的認識。對此,我選擇不用語言講解,而是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用心感悟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此方式既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也提高了教學效率。可見,數(shù)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還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老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使其初步掌握解題的方法,以提高其解題能力,增強其數(shù)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