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娟
【摘要】 目的 研究術后強化護理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方法 7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單號)和觀察組(雙號), 各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實施術后強化護理措施,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5.71%,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22.86%,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7.14%;觀察組患者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術后強化護理措施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能夠在提升護理人員服務質量的基礎上明顯降低術后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術后強化護理;常規(guī)護理;下肢骨折;便秘;下肢靜脈血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087
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 多見于交通事故、意外跌傷等情況, 尤其是老年患者,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 自身鈣質流失嚴重, 易引起骨質疏松, 在受到外力影響下容易出現骨折[1]。針對下肢骨折患者, 手術治療是首選治療措施, 但術后患者需要進行臥床休息, 臥床期間有出現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可能, 會影響手術質量, 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術后強化護理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7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收治的按照入院順序單雙號分為對照組(單號)和觀察組(雙號), 各35例。觀察組患者中, 男20例, 女15例;年齡最小60歲, 最大82歲, 平均年齡(73.64±4.55)歲;對照組患者中, 男18例, 女17例;年齡最小60歲, 最大80歲, 平均年齡(73.16±
4.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次研究在獲取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的前提下, 均已經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為單側下肢骨折;患者均經CT等影像學檢查確定診斷;患者均為首次出現骨折;既往未參加過類似研究的患者[2]。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本次研究前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存在精神異常病史, 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 即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guī)入院指導, 指引患者及其家屬熟悉病區(qū)環(huán)境, 對于熱水區(qū)、食堂、各項檢查設施的具體位置進行詳細指引, 告知患者住院期間出現疑問可隨時詢問責任護士;遵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告知患者日常多食用蔬菜、多飲水, 避免造成大便干結的情況。
1. 3. 2 觀察組 患者實施術后強化護理措施, 具體包括:①排便護理:患者經手術治療后, 需絕對臥床, 故患者排便時需要在床上進行, 易導致排便困難, 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手術治療前對其進行訓練, 指導患者床上排便的正確措施;囑患者多食用蔬菜、多飲水, 防止大便干結;對于有便感但不易排出時, 使用掌心順時針按揉患者腹部, 必要時使用開塞露幫助患者排便。②功能護理:手術治療2 d后,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縮肛訓練及Valsalva屏氣法訓練, 3~5次/d。③下肢護理:使用Caprini血栓風險評估量表對患者下肢血栓發(fā)生情況進行評估, 對于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較高患者, 在床頭放置警示牌用以提醒巡查病房相關護理人員, 必要時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預防。④運動護理: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 盡早安排患者進行運動, 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 增加其膈膜運動, 降低其胸腔壓力, 促進患者血液回流, 并抬高其雙下肢, 指導患者家屬對其下肢進行按摩, 維持血液循環(huán), 避免血栓形成。⑤飲食護理:由其主治醫(yī)師結合其病情、營養(yǎng)情況、合并原發(fā)病情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食譜, 囑患者及其家屬根據營養(yǎng)食譜, 定時定量進餐, 再補充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同時, 調整其飲食結構, 降低便秘發(fā)生率。
1. 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5.71%,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22.86%,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7.14%;觀察組患者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下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 患病原因多為交通事故、意外摔傷等, 尤其是老年患者, 隨著年齡的增加, 骨內鈣質流失嚴重, 容易出現骨質疏松, 此時受到外力影響, 易發(fā)生骨折, 針對下肢骨折有效的治療措施是實施手術治療, 效果顯著, 但術后患者需要維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 臥床期間會引發(fā)便秘、下肢靜脈血栓, 不僅會影響手術質量, 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6]。
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 對于部分患者短時間內可以起到預防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作用, 但是由于下肢骨折術后患者恢復時間較長, 隨著時間延長, 預防效果會明顯降
低[7-9]。對患者實施術后強化護理措施, 通過實施提前訓練患者床上排便方法, 按摩患者腹部、多飲水等措施, 防止患者大便干結, 促進其胃腸蠕動, 以利于排便;由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對其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病情況進行評估, 估測其存在的危險因素, 對于發(fā)病率較高的患者, 在床邊放置警示牌, 加強護理人員的巡視;通過運動護理, 使患者認識到早期開展運動的重要性, 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對患者飲食結構進行調節(jié), 避免出現大便干結現象[10-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5.71%,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86%;對照組患者護理后便秘發(fā)生率為22.86%, 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7.14%;觀察組患者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術后強化護理措施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 能夠在提升護理人員服務質量的基礎上明顯降低術后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賈霞.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應用.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8, 50(10):1273-1274.
[2] 田曉婷. 綜合護理對預防下肢骨折手術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服藥依從性的作用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 27(19):165-166.
[3] 楊曉靜. 綜合護理在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 27(14):122-123.
[4] 王夢涵. 預見性護理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分析.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50):109-110.
[5] 米巍, 李佳. 綜合性護理干預在創(chuàng)傷骨科下肢骨折手術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中的作用研究.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17):84.
[6] 吳苗苗, 施謐, 胡飛虹, 等. 術后強化護理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的研究.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 14(10):1762-1765.
[7] 連麗萍. 術后強化護理干預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影響. 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6, 34(3):240-241.
[8] 謝艷玲. 術后強化護理干預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影響.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9, 26(1):69-71.
[9] 嚴海霞, 姜麗娟. 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 世界臨床醫(yī)學, 2015, 9(12):1.
[10] 胡光珍. 術后強化護理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預防發(fā)生的臨床觀察.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61):97, 99.
[11] 陳匯云. 術后強化護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8, 26(9):63-65.
[12] 尚巧榮, 全桂榮. 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fā)深靜脈血栓的作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23(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