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
【摘要】 德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質(zhì)教育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第一素質(zhì)要求,它能夠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德育有機地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在各個學科中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把語文學科的教學看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陣地,在教好書時,更要育好人。
【關鍵詞】學科育人;語文教學;德育
德育是一項偉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質(zhì)教育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第一素質(zhì)要求,它能夠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逐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 把德育有機地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在各個學科中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在各個學科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材料。尤其是小學語文學科,更是一片有利于滲透德育教育的沃土。那么在語文學科中如何滲透德育呢?雖然這個話題有點老生常談,卻意義非凡。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挖掘課程本身的育人性,奠定學科育人的基礎
1.以教學內(nèi)容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和智育在語文教學中是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這就是語文中經(jīng)常被提及的“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的特點。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蘊含著豐富德育因素的好文章,它們或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或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或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或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語文教師應竭盡所能把這些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德育挖掘出來,化作綿綿春雨,潤進學生的心田,做到增長知識和陶冶心靈兩不誤。如教學《花瓣飄香》一課,文中雖無“孝心”二字出現(xiàn),但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孝心”。 在學習課文即將結束時,我提出一個問題: “現(xiàn)在談談你們對課文《花瓣飄香》的理解,好嗎?”學生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各抒己見,理解由花香到人香,再到小姑娘的孝心、文中“我”的孝心,不斷深入,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一覽無余。我又問道:“你曾為你的父母做過哪些有孝心的事?你以后準備為父母做些什么呢?”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德育亦如綿綿春雨,潤物細無聲。再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文中母愛子、子敬母的畫面是德育滲透的契機。教學中,我適時提出問題: “文中的‘我為什么難過愧疚?兒子第一次抱媽媽,媽媽為什么流下了眼淚?”學生在對文字的品悟中理解了母愛的偉大,感恩的必要。又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我抓住那個外國學生前后的語言進行感悟,提出問題:“外國學生剛開始為什么這樣說? 后來為什么態(tài)度又發(fā)生了轉變?”學生在此基礎上品味課文,感受到徐悲鴻為國爭光的高大形象。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想感情也自然得到了升華。
2.結合練筆訓練,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課滲透德育的最高水平,該是于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的心靈,寓思想教育于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中。小練筆就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智育相融合的形式。只要題目設計巧妙,學生就會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思想教育。如學習了《翻越遠方的大山》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面對如此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劉翔哥哥,你敬佩他嗎?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嗎?請拿起手中的筆給劉翔哥哥寫一封信吧!”學生通過寫作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劉翔不畏艱難、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的進取精神。再如,春天來了,我把學生帶進了田野中,學生在草地上漫步,在野花邊徘徊,切身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大自然的神奇。面對自然,學生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寫出了眼中、心中的春天。在鍛煉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二、結合學生自身需求,構建學科育人機制
1. 從學生自身出發(fā),抓住學科育人的契機
德育的滲透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實際表現(xiàn)等。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進行德育滲透,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閃光的金子”》一課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多半是獨生子女,過慣了只向別人索取,不知奉獻的日子,心里只有自己,從不關心別人,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的心靈是純潔的,只要你善于抓住機會點撥,就會在他們心靈的白紙上留下美德的印痕。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因勢利導:“你喜歡文中的徐虎嗎?喜歡他什么?你愿意和他比一比嗎?”從而使學生從實際比較中懂得關愛別人、給予別人,自己的收獲會更多的道理。再如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課時,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理解“身先士卒”這個詞,提出問題:“身先士卒是什么意思?葉欣是如何身先士卒的?在生活中你見到過誰做什么事身先士卒?”結合學生說的進行德育滲透,感悟葉欣舍己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學生在感動的同時也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觀。
2.開展課外實踐,進行德育滲透
社會是一本“活”的教學法寶,它給孩子們提供了比教科書更生動、更感性、更富人情味的學習環(huán)境。 學語文不能僅僅局限在書本中,走出去到社會中學習更有必要。因此,開展語文課外社會實踐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增強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另一途徑。我常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現(xiàn)實、參與社會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課本知識變得“活”起來。這樣做既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的熏陶,認識美與丑,分辨真與假,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例如,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進行采訪活動、助老活動,在幫助老人的行動中,感受孤寡老人的生活不易,通過與老人的交流溝通,認識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意義。再如,我?guī)ьI學生參觀了蔬菜大棚基地、農(nóng)業(yè)示范園、張集工業(yè)園區(qū),寬闊整潔的街道,科學化的農(nóng)田管理,鱗次櫛比的樓房,讓學生們感嘆不已:我們的家鄉(xiāng)可真美??!沒有絲毫的說教,德育教育自然滲透。
三、教師推動引領,深化學科育人的開展
一個不會閱讀的教師,不是好老師。在引領學生的閱讀工作中,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尤為重要。
課外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延伸,也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途徑之一。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不僅能夠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蘇霍姆林斯基曾談道:“必須教給學生讀書,讓他在讀書的同時認識自己,讓他在書籍中受到教育?!弊x書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理智和心靈,激起個性對世界、對身邊事物、對自己的深思。課本中精選的文章遠遠不能滿足小學生讀書的需求,課外閱讀已成了小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課外讀物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具有塑造一個人品格的偉大力量,它能帶給學生道德的動力,起到無痕教育的作用。當然,書有好壞之分,不能讓學生漫無目標去讀,教師應定期向學生推薦有關優(yōu)秀讀本,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使學生在閱讀中收到實效。在學生低年級階段,主要讓學生看童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 在中年級,讓學生讀一些有點深度的書,這些書能幫助學生分辨真善美假惡丑,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夏洛的網(wǎng)》《淘氣包馬小跳》《女生日記》等, 到了高年級,推薦學生看一些名篇名著。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感悟,這種感悟能幫助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而這種感情的升華也會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實現(xiàn)語文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共同提高。
四、廣泛開展活動,鞏固學科育人成果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熱情、自主學習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交流合作精神等,這也就決定了它的特殊教育作用。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特長,都有可能在語文活動的廣闊天地中得到充分發(fā)展,在這些集體活動中,學生團結協(xié)作、相互配合,增強了集體觀念,會更深刻地領略到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為學生人格品質(zhì)的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有針對性、有目的地設計多種語文活動開展德育教育。如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我開展了“小小書法家”“我是小王勃”等比賽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精神,我開展了小組手抄報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開展了“我的新型賀卡”“續(xù)編故事”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意識,我開展了“新聞發(fā)布會”“重要新聞摘錄”等活動;另外結合一部分學生性格內(nèi)向,膽子小,不善發(fā)言的情況,我設計了一個每節(jié)語文課前1分鐘“我要發(fā)言”欄目,讓全班每一個同學輪流上臺發(fā)言,學生可以將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也可以將一句名言或自己設計的標語,在1分鐘內(nèi)講清詞、句的含義,并教會大家讀。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fā)了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一部分不善發(fā)言的同學也逐漸勇敢地舉起了手。語文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學生也在活動中形成了許多優(yōu)秀的品格。
在教育第一線有一句很平凡,但也令人感動的話:學校無小事,事事可育人;學校無閑時,事事要留心。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把語文學科的教學看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陣地,在教好書時,更要育好人!這也是我們永遠要追求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