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瑋
摘 要:建筑是人類民族文化的結晶,某一時期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當時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構成建筑的內在本質——文化取向。文章試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fā),在“人本”與“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較中西傳統(tǒng)建筑,解析中西方傳統(tǒng)建筑的內在精髓。
關鍵詞:中西方;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取向;美學
美學家黑格爾贊嘆:建筑不僅僅是簡單的土木制造,同時還是美的創(chuàng)造,是意境的展現(xiàn),是文化的結晶。建筑史的變遷,有時更是文化史的一種發(fā)展,無論怎樣的建筑都是各自文化的產物。若要了解某種建筑形式或某個建筑體系,首先就需要分析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當時的哲學思想對建筑產生了哪種影響,探尋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
一、美學思想
從古至今,華夏文化的思想體系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建筑也一并繼承著這種特色,深受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道家思想浸染,以深厚的哲學底蘊和別具一格的建筑語匯而區(qū)別于西方。儒家禮制、道家風范表達了蘊藏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詩意的浪漫情懷,進而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設計。
(一)儒家思想與建筑
自漢武帝始,儒家開始占據(jù)“正統(tǒng)”的地位,董仲舒把戰(zhàn)國以來各家學說以及儒家各派歸在孔子的名義之下。儒家學說以“禮”為中心,把其看作一切行為的指導思想,由此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等級森嚴的“禮制”規(guī)范,滲透至政治、社會、家庭乃至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
雖然并非所有的建筑設計都是絕對地以“禮制”為守則的,但至少對于官方而言,儒家的思想與傳統(tǒng)一直占據(jù)著上風,“禮”被統(tǒng)治階級視為一種及其重要的原則,使其成為必須遵守的典范。而這直接影響了當時的都城、宮闕的內容、型制和布局,諸侯、士大夫的宅第標準等,甚至諸如斗拱、門釘、裝飾色彩等,都被納入了禮制規(guī)則。
“禮制”影響下的建筑,很早就向著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fā)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束縛了建筑形式的發(fā)展,并且對建筑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戰(zhàn)國后,“禮”開始與“陰陽五行”之說日漸融合,后者的內容融匯至建筑的形制中,與“禮”統(tǒng)一起來,形成了“玄學”與“風水學”。
(二)道家思想與園林
“人類建筑,有兩個目的:其一為生活所必需,其一為娛樂所主動……人之居所,由宮室而變化至于園林,亦即人為之極轉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發(fā)展史上,有別于宮殿和住宅,園林這一特殊的產物出現(xiàn)了。
在“天人合一”的道家美學影響下,人們崇尚人與自然的親和,秉持順應天地、和諧于自然的態(tài)度。中國的山水畫,多描繪山腳溪邊,迎江背山,一座茅屋,主人家或一人悠然自得,或與三五好友飲酒吟詩,這反映了文人理想的生活居所。園林,如同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以人夢想中悠然山水的意境為設計宗旨,造園手法通過師法自然,將自然山水濃縮于一園之中,使園林與建筑富有詩情畫意。
古人認為,在俗世中實現(xiàn)田園生活的模式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造園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林與建筑之間形成的虛與實、形與神、藏與露、疏與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家與道家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反映了人們內心期望擺脫封建禮制的束縛,憧憬返璞歸真的意愿。
(三)西方古典設計美學的變遷
反觀西方建筑,其風格并非從一而終,而是經(jīng)歷了不同美學思想的沖突與對立,不同歷史時期建筑風格迥異,是不斷發(fā)展變遷的。這與受儒道兩家思想影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一以貫之風格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延續(xù)下來的古典設計美學,以理性為原則,美被認為是一件具有科學性的事物,體現(xiàn)在建筑設計中的比例、對稱和均衡方面;這一標準在中世紀被推翻,隨后在文藝復興時期又開始回歸古典設計美學,追溯宇宙性與人性;在巴洛克、洛可可風格走上華麗、炫耀、奢靡的險途之后,新古典主義又一次追溯回典雅的傳統(tǒng)。因而,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的特征與風貌,各自鮮明而獨立,又有著絲絲淵源。我們可以明確的辨析一座西方古典建筑所屬的時代,卻很難用同樣的方法判斷一座中國古代建筑。
因此,從某些方面來說,相比中國傳統(tǒng)建筑,西方古典建筑具有更強的革命性與反叛性,這也使它在不斷的否定與革命中比中國建筑更早地邁向了現(xiàn)代文明社會。
二、“人本”與“神本”
建筑的服務對象,“人本”與“神本”是相對而言的。中國的古人認為,現(xiàn)世的君王是人世間的最高主宰,因此為他們所建筑的宮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級最高的;西方古典建筑則以宗教建筑為主體,以神明為中心,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氣息。
(一)中國古代世俗建筑與寺廟建筑
自古以來,皇城和宮殿是所有建筑類型中最受重視的,它們的形制、布局、風格等被看作是國家的一種基本制度,因而被詳細地記錄下來。在古代,住宅和房屋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常被稱作“宮室”或“居處”?!八隆北緸楣傺弥皬R”曾指客廳,后才成為寺觀。宮殿。廟宇、官衙、商鋪,這些形式無一不與住宅息息相關,并由此演化發(fā)展。
在古代,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準宗教”的角色,其入世的思想主張濟世救民和自我實現(xiàn),以獲得社會存在和個體身心的平衡,并不需要對外在神靈的膜拜。宗教是狂迷且神秘的,儒家文化卻充滿了理性精神,恰恰對應了官方推崇的秩序嚴謹、等級分明的文化。傅熹年在《中國古代建筑十論》談及,神的居所規(guī)制是由皇帝來決策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代表最高等級的廡殿,專用于皇家和寺觀的主殿,又以重檐最為尊貴;斗拱僅在皇宮、寺觀和王府使用;黃色琉璃瓦只有在皇帝的宮殿、陵墓和奉旨興建的壇廟可用,而親王、君王府邸,皇家園林、壇廟的次要建筑則可使用次之的綠色琉璃瓦。
梁漱溟曾言,中國人是世界上唯一淡于宗教,遠于宗教,可稱為“非宗教的民族”。中國古代寺廟建筑是以宮殿為藍本而建的,無論表現(xiàn)在其建筑形制,還是色彩運用中,從整體布局到細節(jié)處理,隨處可見世俗精神。寺觀平面布局保留了居住建筑的特性,多為傳統(tǒng)院落式,縱向延伸,中軸對稱,主體建筑沿中軸由南向北排開,東西兩側布置配殿,正殿、配殿圍合形成院落。主殿建筑屋頂多采用廡殿式或歇山式,等級分明。
由此可見,包括宗教建筑在內的古代傳統(tǒng)建筑始終保持著理性的清醒,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和現(xiàn)世性。神明受到帝王的敬仰與禮遇,但并不能凌駕于皇威之上,其規(guī)格形制在都城沒有超過宮殿,在郡縣沒有超過王府和府衙。這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神的居所與人的居所相仿,神明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神權或依附或從屬于皇權,決定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多為人之居處,而非神之居所。因而,世俗建筑在古代傳統(tǒng)建筑體系中始終占據(jù)壓倒性地位。
(二)西方宗教建筑
在歷史文明的早期,古西亞、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等國家都塑造了許多主宰天地萬物的神,也由此,建造了許多體量雄偉的拜祭神明的廟宇。西方常常把建筑物視作一座永久性紀念物,陵墓、神殿和教堂,都是為永恒世界服務的,他們不惜經(jīng)年累月,甚至一代又一代去完成某項宗教建筑,許多著名的西方古典建筑,雅典衛(wèi)城、萬神廟、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都是花上數(shù)十甚至幾百年才建造完成的。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源頭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為核心的,古希臘人信奉神靈眾多,當時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形式即神廟,它被人們看作是神的住所,建筑神廟、祭祀諸神是古希臘人重要的生活內容,每當節(jié)日來臨,眾人在此集會舉行慶祝活動,神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景仰的圣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等宗教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式樣,都被看作是流行的宗教與哲學信念的物質表現(xiàn),從早期的崇拜自然神到宗教崇拜,由此誕生的宗教建筑高大雄偉,內部空間延展,在光的指引下,被賦予了神性。
宗教盛行的中世紀時期,神明是西方世界的主宰,教會是封建勢力的最高權威,基督教建筑在這一時期呈現(xiàn)了絢爛至極的輝煌。早期的巴西利卡教堂,多利用羅馬建筑遺存,對后期形制有著深遠的影響。羅馬風建筑中出現(xiàn)的飛扶壁,成為哥特式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讓建筑的縱向空間得以突破。哥特式教堂有著四面皆壁的封閉空間,頂部彎曲圍閉的穹頂,以高直聳尖和不斷向上延展的動勢為特征。隨建筑高度增加,其面積變得更大,彩繪玻璃窗以宗教故事內容為裝飾,在光線的照射下,不僅增加了教堂內部空間的亮度和明亮,而且蘊含了強烈的宗教寓意與引導,暗示著濃重的天國理想:塵世中混沌的心靈通過物質觸及真理,遇見真理之光,從沉淪中復活。建筑中的點點細節(jié)無不煞費苦心地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
三、結語
幾千年來,中西方傳統(tǒng)建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鑄就了各自不同的輝煌。現(xiàn)代建筑是西方建筑的延續(xù)與發(fā)展,而當代設計更注重對于自身文化底蘊的傳承。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了解中西方各自偉大且光輝的建筑傳承,唯有將兩者有機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以此推動中國建筑文化的開拓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2]蕭默.從中西比較見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性格[J].新建筑,1984(1).
[3]李仙.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4).
[4]黃浩.淺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J].中華建設,2011(4).
[5]形態(tài)與意境——中西傳統(tǒng)建筑藝術審美特性比較研究[J].戴孝軍.美與時代(上),2013(1).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jīng)濟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