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軍 于亮 林潔
摘 要:公平意識教育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被忽視的一項工作,這使得資助只能在經濟上發(fā)生作用,沒有很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終極目標。因此,以班級是基本的單位展開公平意識教育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在確定明確目標,以“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導形成細化的教育設計,最終實現(xiàn)學生公平意識的提升。
關鍵詞:三全育人;公平意識教育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yè),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優(yōu)化教育結構、完善育人環(huán)境、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更關系到全社會的進步與穩(wěn)定。但全面審視目前高校資助現(xiàn)狀,有些問題急需解決。其中,困難學生特別是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誠信意識淡薄,缺少應有的公平意識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公平意識淡薄使資助只能在經濟上發(fā)生作用,很難讓幫扶深入學生內心,使其產生努力奮斗回饋社會的精神動力,也就難以真正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終極目標。學校教育,班級是基本的單位,學校整體的公平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也必須建立在每一個班級公平教育目標的達成基礎之上。
一、班級公平教育目標
(一)知識目標公民基本素質基本知識。基本公民素質知識包括三個內容: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個層面規(guī)范了我們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核心價值追求。其中“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二、公德素質知識。把學校的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要求進行社會化的調整。三、時事政治。主要強調對國家的理解,任何的公平都要基于整個大局去理解才可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理解,才有很強的適應性,才有生命力。特別是應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沖突時才可以有包容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公平方面的基本判斷能力。能力是個性的范疇,是在活動中形成的,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其在活動中獲得,也在活動中體現(xiàn)。能力也是公平在個體身上的直接表達。
(三)政策的理解能力。公平的基準就是資助的基本政策,受助學生只有對政策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才可以與資助工作人員進行有效溝通。這樣的理解能力只是基本的理解能力,以保障對政策的理解沒有原則性的偏差。
(三)感恩意識、反思能力。公平是建立在沖突上的反思、調整性理解與認知,是內部矛盾的解決中不斷推進認識提高及對公平的深入理解,是個人公平意識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感恩則是學生受助后立志回報社會與國家心理趨向。
二、內容與途徑
內容與載體的設計必然要遵照當前“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與整個學校的德育,“立德樹人”格調一致性。整個教育內容以主題班會規(guī)定性教育內容來呈現(xiàn),力求能與學校整個育人體系實現(xiàn)無縫對接,自然滲透,成于無形,根據(jù)班級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設計。
(一)班級公平教育中的“全員”維度
班級教育中所有直接參與教育的教育力量為:班主任、輔導員、家長、分管學生工作副書記、科任教師、社區(qū)管理服務人員。其在公平教教育中的分擔是不同的。班主任、輔導員在其特有的服務管理職能范圍內通過教育活動設計實現(xiàn)覆蓋所有目標的教育。以主題班級、講座、報告等形式完成公民基本素質教育的任務。以網絡論壇的形式組織經常性的討論,特別是結合易班網絡系統(tǒng)開設虛擬講壇,以案例分析,主題討論的方式來完成。反思的目標則是通過個別談心,人際溝通的活動來完成。
家長是全員參與中的重要成員,在大學往往被忽視。在這一教育中其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學生在資助上的評價是受家長與家庭的影響的。家長所要完成的目標是反思內容的目標。通過家校聯(lián)系,對學生受助狀態(tài)的了解,包括整個班級的受助情況的掌握。習慣上,我們只告訴家長其子女的受資助情況,而未告知班級的情況,家長通過子女獲得的其它的班級受助信息一般是片面,這就會形成認知上的偏差,讓家長首先有不公平的感覺。家長是受益當事人,與學生一樣,處于利益沖突中,利用這一關系讓家長介入資助上的教育,就能引發(fā)深刻實質性的反思,在子女的教育中實現(xiàn)遷移。
分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分擔的是四個目標的理論性輔導與主題講座,同時也是整個教育過程的的指導者與協(xié)調者,兼顧對學校資助教育的上行溝通??迫谓處熢趯W科教學中利用學科教學滲透完成公民素質知識目標。社區(qū)管理人員通過社區(qū)服務,以隱性的方式展示學校管理中的公平,配合完成四個內容的目標,也就是管理育人。
(二)班級公平教育中的“全過程”維度
“全過程”是一個無縫的過程,在教育上,關鍵是要抓住節(jié)點要點。班級是一個小的環(huán)境,有特定的限定,全程可簡化為具體重要時段-通過具體的時段來描述“全過程“對于從整個學生在校受助的時間而言,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有:入學、貧困身份確認、受助、脫助。資助教育要從這些關鍵節(jié)點入手展開教育,以點串線,全程跟蹤,及時反饋,跟緊教育。
入學節(jié)點主要在于完成政策的宣傳,加強引導學生對政策的理解。貧困認定周期也是把重心放在政策的理解上,同時強化學生的公民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互助互讓的素養(yǎng)。受助節(jié)點,是學生享受國家惠民政策的時段,主要進行感恩教育;在脫助節(jié)點上,可以利用學生不同視角來評價兩個角色上的對國家政策的理解,重新認知整個資助體系的公平性,進行深刻的反思。上述主要強調全程中每個重要節(jié)點的關鍵問題,除了突出節(jié)點重點教育外,其它教育也要因勢而為,適時開展相關教育。
(三)班級教育中的“全方位”維度
全方位育人在班中的教育設計是難點。相對于資助育人而言,全方位包括:學生綜合測評和獎學金評比、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誠信教育、社會實踐等多方位,將公平教育寓于其中。在理論上的描述是比較簡單,但從一個班級角度來整合這么多方面的教育的難度非常大。一個點要連多”方“,線又如何牽?根據(jù)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我們把“全方“劃分”“四方“:即教學、管理、服務、環(huán)境。而牽線之人就是班級的組織與管理者----輔導員(班主任)。班主任與教學這一方的牽線主要是通過任務協(xié)調來完成。輔導員把每一個特定的階段的目標告知教學的科任教師,教師則通過課堂這一途徑嵌入其學科的育人目標中即可。班主任與管理這一方的牽線主要是通過(管理)活動產生聯(lián)系,在活動前班主任針對具體的活動,向管理者提出在公平教育方面的要求,設計相應的反饋表格,將目標具體化,達到管理育人之目標。服務方面的協(xié)調,班主任要通過上級的學工處把教育中相關的目標任務分化成具體的服務要求,借助服務形式的改變來到教育的目的,例如,食堂中的排隊問題,本身也是一個公平問題,如果食堂對這一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或者服務人員對這一不公平的現(xiàn)象不聞不問,自然也會對學生的學校的公平性服務產生質疑。環(huán)境育人,對于班級而言,更多關注的是小的環(huán)境的構建。包括人際環(huán)境與具體的物化環(huán)境,都要展示積極公平的正能量。班級的環(huán)境包括兩個重要場所:教室、宿舍。班主任對于這個兩重要場所要有嚴格的把控,對于各種不和諧的因素,要及時剔除,保證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三、評價
建立公平教育效果的評價機制。對于公平性教育效果的評價是以定性為主,以定量為輔。一個班級在公平意識上的轉化大體上只能用定性方式加以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對一個利益沖突事件的看法,或者展開一些特別的話題的討論,是可以大致評價學生在公平認知,公平判斷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特別是政策理解能力,通過資助熱點問題的“吐槽”,展示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達到對其意識想法層面的了解,作出相應的評價。定性:通過一定的活動設計,觀察學生的行為反饋進行相應的評價。這里的活動設計是具有心理測量意義的活動設計。定量:通過一定的量表統(tǒng)計學生的反應,主要體現(xiàn)在資助活動中學生的行為性質的分類量化。
借助網絡技術運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對學生行為進行量化智能分析。學生的公平意識對于教育者而言必須通過細致的日常觀察分析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對于日常行為信息的采集,只能依靠網絡技術,運用大數(shù)技術才可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姚偉寧:《基于公平、公正、高效的高校班級日常績效管理新模式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5月;
[2] 楊新剛、劉秀麗:《班級管理中的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1月;
[3] 朱平:《高?!叭恕斌w系協(xié)同與長效機制的建構——以全員育人為中心的考察》,《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2月;
[4] 霍雅琪:《高?!叭恕苯ㄔO工作探析》,《西部素質教育》,2017年10月。
基金項目: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高校資助新常態(tài)下的學生公平意識教育的探索與研究》(2015ZZ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