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紙上談兵”:梅堯臣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與詩風引領(lǐng)

      2019-09-10 07:22:44王金偉崔晶
      重慶社會科學 2019年7期
      關(guān)鍵詞:紙上談兵梅堯臣詩風

      王金偉 崔晶

      摘 要:梅堯臣是北宋兵學研究和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文士代表。他以飽滿的熱情關(guān)注時事,積極謀求建功邊關(guān)的機會,注釋兵書以明志,卻時運不濟,報國無門。終身未至邊塞的梅堯臣,卻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可觀、內(nèi)容豐富的邊塞詩。梅堯臣邊塞詩內(nèi)容上以酬唱贈答和抒情言志為主;其“紙上談兵”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北宋邊塞詩的典型,也是宋詩走向書齋化的先行;其詩歌議論化、散文化和尚平淡的藝術(shù)風格亦是宋詩詩風的有力引領(lǐng)。

      關(guān)鍵詞:梅堯臣;邊塞詩;報國熱情;酬贈;詩風

      [中圖分類號] I207.23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19)07-0111-009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19.07.010

      宋代有許多文士雖身處內(nèi)地,也未擔任與軍事防衛(wèi)相關(guān)的職務,卻對邊疆戰(zhàn)事與國家對外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很大的熱情,梅堯臣即是其中的代表。他積極尋求報國機遇,在詩中表達對國家軍政事務的看法,將個人抱負付諸詩歌,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邊塞詩。梅堯臣邊塞詩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其“紙上談兵”的創(chuàng)作特色,是北宋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典型,推動了宋詩走向書齋化,其詩議論化、散文化和尚平淡的特色也引領(lǐng)了宋詩詩風。以往學界對于梅堯臣關(guān)注主要是其“宋夏戰(zhàn)事詩”,但這難以涵括,因此在重新梳理文獻基礎(chǔ)上,對梅堯臣邊塞詩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

      一、報國建功的政治訴求與實際行動

      梅堯臣仕途不得意,終生沉淪下僚。但位卑不忘憂國,他對國家軍政大事傾注了很大熱情??v觀其詩文,“最突出的是他對于國事的關(guān)心和愿為國效力的熱烈感情”[1]9。他密切關(guān)注邊事,積極尋找從軍報國的機會,并親注《孫子》以明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介文士的愛國之情。

      (一)密切關(guān)注邊事,積極謀求從軍

      仁宗寶元、慶歷年間(1038—1048),宋夏關(guān)系惡化,爆發(fā)大規(guī)模軍事沖突。梅堯臣身在內(nèi)地,但密切關(guān)注著戰(zhàn)事,寫下了很多紀實性作品。他關(guān)心民瘼,一生中寫了不少反映民眾疾苦的詩歌,《田家語》《汝墳貧女》等是其中代表,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書寫邊疆百姓疾苦之作。邊地百姓既隨時面臨外敵侵擾劫掠的威脅,又要承受各種賦稅、徭役,生活尤為艱難,梅詩對此都進行了描述。如《送涇州良原何鬲主簿》:“春風入邊磧,二月沙草生。胡馬自偷牧,漢農(nóng)寧廢耕。薄田刈晚谷,又餉防秋兵。縣版固當重,調(diào)輕無與程?!盵2]598生活在邊地的百姓要留意“胡馬”的襲擾,又要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朝廷供給軍糧,實屬不易。再如《送河北轉(zhuǎn)運使陳修撰學士》:

      河隍多宿兵,兵食固所須,幸時不戰(zhàn)斗,畜養(yǎng)安可無。古興十萬師,七十萬家輟耕鋤,今來歲調(diào)餉,且與往昔殊。不使民轉(zhuǎn)挽,但使民歸租,急緩實塞下,商賈以利趨。關(guān)西河東亦如此,軍食雖足民實虛。公乎抱長才,當有所畫謨,應不貸內(nèi)府,重錦象牙明月珠。邊城預自足,寧待臨事諭,莫令漢庭臣,獨言桑大夫。[2]631

      該詩作于皇祐四年(1052)宋朝與周邊民族處于較為和平的時期。當時雖無戰(zhàn)事,但邊地百姓的生活壓力也未減輕。梅詩指出了“興十萬師”而造成“七十萬家輟耕鋤”“軍食雖足民實虛”的情況,更敏銳地體察到“與往昔殊”的“歲調(diào)餉”,痛陳了官府課稅繁重、商賈漁利所造成的百姓生活困苦的。和平年代如此,更遑論戰(zhàn)亂時期?!断宄菍ρ菲涠懙溃骸暗浅峭苎?,浩浩川野昏。誰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凍禽立枯枝,饑獸嚙陳根。念彼無衣褐,愧此貂裘溫?!盵2]148本詩正寫于戰(zhàn)事迫在眉睫之時。詩人以士大夫的擔當,心系邊地人民,為他們的饑寒而難過,甚至為自己身著暖衣而羞愧。

      梅堯臣奔走呼吁,積極謀求任職邊地、報國建功的機會。他在七言律詩《送李涇州審言》中直言“勇脫區(qū)區(qū)簿書內(nèi),壯心應欲請長纓”。同僚陸詵赴任秦州,他寄詩與之,強調(diào)文人對于軍隊的重要性在于“介胄奉儒服,詩書參將謀”,并熱情地表示,不愿做文學館中皓首窮經(jīng)的腐儒,“豈似瀛洲下,窮年事校讎”(《送陸介夫?qū)W士通判秦州》)??刀ㄔ辏?040)三月,好友尹洙由知長水縣,權(quán)簽書涇原秦鳳經(jīng)略安撫司判官事時,梅堯臣更表現(xiàn)出了羨慕之情。他在《聞尹師魯赴涇州幕》中進行了抒寫。朱東潤先生指出“青衫出二崤,白馬如飛電”寫出了梅堯臣的踴躍心情,最后兩句直抒其急于從軍的意志[2]157。對于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文士來說,遠離朝廷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范仲淹在其著名的《岳陽樓記》中曾云“去國懷鄉(xiāng)”者“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但梅堯臣卻言“自有從軍樂,應無去國嗟”(《環(huán)州通判張殿丞》),若能從軍立功,遠離朝廷也不會有遺憾,這可謂見識獨特。

      (二)喜好縱談軍事,親注兵學典籍

      出于對邊塞的關(guān)心,梅堯臣“談兵與論文,曾不涉陳跡”(《合流值雨與曹光道飲》),他認為“談兵究弊又何益,萬口不謂儒者知”(《醉中留別永叔子履》),喜好縱談軍事。其《夜酌趙侯家聞合流曹光道詣府遂訪之一夕縱談明日光道赴本任邀余詩送因敘其言以贈焉》中云:“方與舊將飲,談兵燈燭前。聞有故交至,心喜輒輪邊??珩R踏明月,往見競留連。且共語出處,子懷予久然。男兒太平時,功業(yè)未可先。故當守詩書,道義躋古賢。茍復不得用,卷以放林泉。吾蘊誠若此,奈何貧所纏。仕宦偶同郡,文字可以傳。行行志茲語,聊用樂永年?!边@首詩鮮明地表現(xiàn)出他喜好談論軍事的特點。

      梅堯臣并非僅是口若懸河的縱談,而是親自注釋《孫子》,把對于軍政的關(guān)心、對于邊塞的關(guān)注落到了實處。《宋史》梅堯臣本傳稱其嘗上書言兵法《孫子》十三篇,并獲得了時人的贊賞。如胡瑗在《嘉祐上疏》中對梅堯臣的舉動給予了肯定和贊賞:“頃歲,吳育已建議興武學,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廢。今國子監(jiān)直講梅堯臣曾注《孫子》大明深義;孫復以下,皆明經(jīng)旨。臣曾任邊陲,頗知武事。若使堯臣等兼蒞武學,每日只講《論語》,使知仁義忠孝之道;講孫、吳,使知制勝御敵之術(shù)。于武臣子孫中選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習之,則一二年間必有成效?!盵3]369-370于此,梅堯臣有詩《依韻和李君讀余注孫子》記之:

      我世本儒術(shù),所談圣人篇。圣篇辟乎道,信謂天地根。眾賢發(fā)蘊奧,授業(yè)稱專門。傳箋與注解,璨璨今猶存。始欲沿其學,陳跡不可言。唯余兵家說,自昔罕所論。因暇聊發(fā)篋,故讀尚可溫。將為文者備,豈必握武賁。終資仁義師,焉愧道德藩。揮毫試析理,已厭前輩繁。信有一日長,可壓千載魂。未涉勿言淺,尋流方見源。廟謀盛夔禼,正議滅烏孫。吾徒誠合進,尚念有親尊。[2]159—160

      他從儒者的本位角度起筆,指出圣人之篇皆需傳箋注解,鑒于歷來兵法著述稀少的狀況,又值朝廷“正議滅烏孫”的時機,故當仁不讓地發(fā)篋而讀,并加以注解。如此做也是“雖有文事,必有武備”(《榖梁傳》定公十年),亦合乎宋王朝崇文抑武的大政方針,無愧“道德”,目的正是“終資仁義師”。歐陽修說“遺編最愛孫武說,往往曹杜遭夷芟”(歐陽修《圣俞會飲》),這或許是一介書生在從軍無路的情況下報效國家的一種特別方式,也可謂是無奈之舉。

      二、邊塞詩創(chuàng)作成就與詩歌功能

      梅堯臣一生共創(chuàng)作八十余首邊塞詩,黃麟書編、程少籍補的《宋代邊塞詩鈔》收其作50首。以朱東潤先生整理的《梅堯臣集編年校注》為本進行梳理,梅氏邊塞詩創(chuàng)作概況如下表所示:

      梅堯臣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取得了突出實績。一是數(shù)量多。如上文表格所見,從卷一到卷三十有二十三卷都或多或少保存了邊塞題材的作品,初步統(tǒng)計有81首。梅堯臣或許是北宋時期邊塞詩創(chuàng)作量最多的詩人。二是時間跨度大。梅集中創(chuàng)作最早的邊塞詩大概是寫于天圣九年(1031)的《環(huán)州通判張殿丞》,最晚的應是嘉祐五年(1060)的《送陜西都運彭待制》,前后跨越三十年,幾乎貫串了其創(chuàng)作的全程。三是內(nèi)容豐富。梅堯臣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仁宗一朝,其詩歌對于這一時期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記述。梅氏邊塞詩反映了北宋政治、軍事、外交等多方面,據(jù)張廷杰先生總結(jié),有包容量大、紀實性強、富于批判精神、筆勢酣暢淋漓與心潮奔騰激越、長于議論思辨等特點[4]159—161。

      梅堯臣對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是有意識的。他寄詩給赴官并州的楊畋,問對于“寒氣盛中都”“車馬行臨塞,關(guān)山見落榆”的情景“能吟秀句無”(《楊畋赴官并州》),體現(xiàn)了他用文字來記述邊塞生活的自覺意識。嘉祐三年(1058)他在《書李學士北使集后》中云:“蘇武艱窮只四篇,五言風格到今傳。節(jié)旄零落都無詠,枉在胡中十九年?!盵2]1043這是梅堯臣晚年讀朋友的文集時的題詩,可視為一則詩論材料。蘇武是一位在歷史和文學上都占據(jù)重要一席的人物,梅堯臣卻對他進行了大膽而獨到的評判,既肯定了他對五言詩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也不滿于他在胡地十九年卻只有四篇作品,言其“艱窮”,“枉”有一番傳奇經(jīng)歷。由此可見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覺。

      從功用上看,邊塞詩之于梅堯臣,可抒情言志,可發(fā)表議論,也可促進交流。對于梅堯臣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類型認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

      (一)賦詩以酬唱贈答

      統(tǒng)計可見,梅堯臣近九成的作品在詩題上都標注有人名,表明了此詩是寫給他人的。梅堯臣邊塞詩中,“送”“餞”“寄”“和”之作的數(shù)量在50首以上,這些詩作基本可以歸為送別詩、唱和詩或贈答詩之類,如《送陸介夫?qū)W士通判秦州》《送王待制知陜府》《送刁景純學士使北》等就被《瀛奎律髓》收入卷二四送別類。題中有“送”“餞”的詩是當面或至少在同一時間段創(chuàng)作并外贈的,有些“寄”詩是遙贈的,“和(依韻、次韻)”則是在收到對方贈詩之后的反饋。根據(jù)被贈者的不同,梅堯臣邊塞詩分為致邊地任職者之作、致使臣之作等幾類。

      第一類是寫給任職邊地的同僚或友人之作。其中有些是即時送別,有些是寄贈已在邊地者。梅堯臣送別赴邊就職的同僚或友人的邊塞詩有近二十首。受贈者去往不同的邊疆路、州,《送趙仲寶永興乾耀提舉捉賊》《送渭州劉太?!返人浿耸侨ネ兾鞯?《送河北轉(zhuǎn)運使陳修撰學士》《送晁質(zhì)夫太丞知深州》等所贈之人是赴職河北的;《送周衍長官知遼州》《送李太保知儀州》等詩中的人則是奔向河東。也有一些詩是寄贈時在邊地任職者的,如《寄永興招討夏太尉》是梅堯臣寫給當時的知涇州夏竦的。梅堯臣通過寄贈詩文,與遠在邊疆的故友新朋保持聯(lián)系,給同一個人的贈詩有時也不只一首。如《寄渭州經(jīng)略王龍圖》有同題的兩首,一首是作于皇祐四年(1052)的五言律詩,一首是作于皇祐五年(1053)的古體詩。

      第二類是寫給奉命出使鄰邦的使臣之作。在宋、遼交聘的制度影響下,百年間兩國頻繁互派使臣。梅堯臣有二十余首詩是送別使臣的,表現(xiàn)出了他對出使活動的關(guān)注。如慶歷七年(1047)八月,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判度支句院韓綜(仲文)為契丹生辰使[5],梅堯臣寫了《送韓仲文奉使》;當韓綜完成使命回朝時,梅堯臣又寫《聞韓仲文使歸》,表示關(guān)心。歸納起來,這一類作品呈現(xiàn)出一定的“創(chuàng)作模式”:一般地,首先陳說出使的緣由。通常指出是受天子之命,敘述事件之原委,點明出使一事。如《送李君錫學士使契丹吊慰》直接言明出使的原因是“昨日匈奴來告哀,殿門不識桃花開。今聞君去作吊使,正值雁嗥從北回”,又如“天子命儒臣,遐方重專對。持書下西閣,擁節(jié)來窮塞”(《送王紫微北使》)強調(diào)是受王命而行,“驛騎骎骎持漢節(jié)”(《送刁景純學士使北》)是直陳奉使一事。然后是想象邊地特別的風景民俗,通過與內(nèi)地、中原朝廷的對比,表現(xiàn)出對于民族差異的認識。如“紫塞千烽靜,黃云萬里平”“授館氊為幄,供庖酪和羹”(《送謝舍人奉使北朝》)不僅寫塞上風景,還寫胡人宿氊幄、食酪羹的習俗;《送晁質(zhì)夫太丞知深州》更是被方回的《瀛奎律髓》收入“風土類”,被認為是寫邊地風土的重要作品。接著設(shè)想到達他邦的情景,預計所受到的禮遇。如“戎王拜天賜,虜帥伏名卿”(《送謝舍人奉使北朝》)、“漢使下西清,胡人擁道迎”(《送謝舍人奉使北朝》)。另外還會贊揚使臣取得的功績(有助于和平)并設(shè)想歸來情形(封侯進官、青史留名)等。如“甘泉歸奏日,重見鳳池榮”(《送謝舍人奉使北朝》)、“禮成復命日,菀抑舒楊條”(《送韓仲文奉使》)等。

      “詩可以群”,文人多借助詩文與故交、新友進行交往。邊塞詩可謂是梅堯臣聯(lián)絡友朋感情的重要媒介。前文已指出,梅堯臣的很多詩作都是在他與朋友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這些作品本身就可以成為聯(lián)絡感情的媒介。如《送潘供奉承勛》中“與君跡熟情已親,欲將行邁聊感人。舉酒不能效時俗,半醉苦語資立身”,寫出了二人之間的友情。鼓勵赴任渭州的王素(仲儀)“淮南命儒帥,塞上足封侯”(《邵伯堰下王君玉餞王仲儀赴渭州經(jīng)略席上命賦》),寫出了給予對方的美好祝愿?!端秃颖鞭D(zhuǎn)運使陳修撰學士》末句希望友人“當有所畫謨”,使得“邊城預自足”,進而為朝廷博得臣民的信賴,而不必念念不忘桑弘羊這樣善理財政、富國強軍的先賢。《送潘供奉承勛》中寫“長大實好帶弓劍,何不往助清邊塵。門戟雖高豈自有,當思乃祖為功臣”,表達了對友人的期望、贊譽、鼓勵。《送周衍長官知遼州》中末句所說的“塞地寒且薄,百役子宜輕”,則算是規(guī)勸和囑咐了,如同“此言雖小可喻遠,幸公采用不我忘”(《寄永興招討夏太尉》)所言。

      (二)賦詩以言志議論

      第一,邊塞詩是梅堯臣抒發(fā)個人抱負的平臺。如《次韻和刁景純春雪戲意》末句寫“我貧始覺今朝富,大片如錢不解穿”,正是道出自己的“貧”,雖是“戲語”(方回評),卻有以樂寫哀之感?!端椭芙橹畬W士通判定州》中說“我有愚者慮,贈君臨路岐”,雖自謙為愚者,但一個“慮”也寫出了士大夫心懷家國的精神狀態(tài)?!斗兜钬┩ㄅ星刂荨分姓f“主人本燕客,寧獨事書詩。志尚功名間,管樂猶一時。去去勿復道,磊落為男兒”,名為說“主人”范殿丞,其實也是以其自況?!稄埿薷巴佘娕泄佟纺┚洹罢l復輕儒者,難淹筆硯間”則直言自己身為儒者并且仍有報國壯志。

      第二,邊塞詩是梅堯臣論述軍政主張的陣地。梅堯臣不少作品從不同方面記錄了與時局關(guān)系密切的戰(zhàn)、和大事,表現(xiàn)了他對時事的牽掛。如著名的《故原戰(zhàn)》記戰(zhàn)事:

      落日探兵至,黃塵鈔騎多。邀勛輕赴敵,轉(zhuǎn)戰(zhàn)背長河。大將中流矢,殘兵空負戈。散亡歸不得,掩抑泣山阿。[2]182

      這首詩記錄了任福戰(zhàn)死好水川之事?!端问贰啡胃髟敿氂涊d了此役,這是一場慘烈的戰(zhàn)斗,梅堯臣用詩筆沉痛地記錄了下來,并分析其直接歸因于貪求功勞而輕敵冒進,失策在“轉(zhuǎn)戰(zhàn)背長河”。慶歷四年(1044),宋夏締結(jié)合約,戰(zhàn)爭的陰云暫時消散,和平曙光投射出來。梅堯臣有不少詩篇寫到了“和”。如《范殿丞通判秦州》云:“天水出名馬,多稱黃金羈。正值羌已和,邊草復離離。乘肥固未失,所蘊不得施?!薄端袜嵦e薅急O(jiān)》也說:“秋氣入關(guān)河,匈奴久已和?,h弓聊可試,寶劍不須磨。草木將搖落,牛羊自寢訛?!盵2]299另外,像《元忠示胡人下程圖》《蔡君謨示古大弩牙》等詩也頗有特色,前者因圖畫而想象邊塞與國防諸多事端,后者則是研究精良先進的武器裝備,希望有助于國家和人民。地圖、武器,都與戰(zhàn)爭成敗息息相關(guān),是一類特別的邊塞詩意象。梅堯臣親自注解《孫子》,也對很多其他的軍事因素表現(xiàn)出了興趣。他訴之于詩,遂記錄了這些細節(jié)性的事件,也保存了關(guān)于當時戰(zhàn)爭、軍事的可貴資料。

      作為一名儒士,梅堯臣又用詩文闡發(fā)了個人對軍事、政治的觀點和思想?!端椭x師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張和叔》中說“侵疆古甚熾,‘薄伐’《詩》所云。往今勢且異,利害理頗分”,提出儒家重修文德、輕興征伐的基本主張。《詩經(jīng)·小雅·出車》云:“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泵吩娨姙樽C,表達對邊塞防衛(wèi)的看法:“遠以塘設(shè)險,遂輕甲屯云?!鼻拔乃摹端秃颖鞭D(zhuǎn)運使陳修撰學士》中,盡管詩人深切關(guān)心邊地百姓艱難的生活,指出了很多問題,但他沒有否定軍費的必要性,從一開始就強調(diào)“兵食固所須”,指出即使“不戰(zhàn)斗”,“畜養(yǎng)”也是必需。而邊防上要保持警惕,有長久的打算:“未破河西寇,朝廷尚有憂……莫擐黃金甲,須存百勝謀。昔嘗經(jīng)黠虜,今去正防秋?!保ā渡鄄呦峦蹙耩T王仲儀赴渭州經(jīng)略席上命賦》)又如《和介甫明妃曲》認為和親政策不足取,均為此類。

      由此可見,梅堯臣多年孜孜不倦,有意識地進行大量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并以其贈答交流、抒情記事、論說主張,開拓了此類作品的功能。梅詩的努力,對宋詩的發(fā)展和邊塞詩的轉(zhuǎn)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創(chuàng)作的“紙上談兵”與邊塞詩風之變

      梅堯臣是宋詩重要的代表性詩人,其邊塞詩中“紙上談兵”的特色成為北宋邊塞詩的一大典型,奠定了宋代邊塞詩的格調(diào)。梅堯臣邊塞詩好議論、散文化、尚平淡等創(chuàng)作特點和藝術(shù)追求,是梅詩總體風格的鮮明體現(xiàn),也有力地引領(lǐng)了宋詩獨特風格的形成。梅堯臣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也為其成為宋詩“開山祖師”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紙上談兵”與創(chuàng)作書齋化

      文學創(chuàng)作有賴于社會實踐。陸游著名的詩句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排兵布陣、行軍作戰(zhàn)之類的軍事活動,更與實際行動密不可分。但宋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卻呈現(xiàn)出“紙上談兵”的特色,而且在邊塞題材的作品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其“紙上”所“談”的,包括想象中的邊塞風光,對于國家軍政方針的看法和御敵守邊的主張,也包括個人的家國情懷。

      梅堯臣邊塞詩中的內(nèi)容很多來自個人想象。由于沒有親身到達邊地,所有的景致都是想象出來的。如《送鄭太保瀛洲都監(jiān)》中說“能知塞垣景,持以贈吾歌”——塞上的景致,是從別人所贈詩歌中知曉的?!稐铑备肮俨⒅荨氛f“嘗聞地近胡,寒氣盛中都。車馬行臨塞,關(guān)山見落榆”,百般塞外風沙奇寒,都是聽來的?!罢l思五原下,甲色千里屯”(《襄城對雪(其二)》,是“思”出來的。《高陽關(guān)射亭》也是此類作品,其創(chuàng)作借助了藝術(shù)的想象。

      想象的產(chǎn)生是被動的,因為他們了解邊疆信息的途徑通常要借助別人,但創(chuàng)作的實施卻是作者積極體悟和思考的主觀能動活動。如被認為是梅堯臣用詩記錄史實的一首重要作品:“縱橫尸暴積,萬殞少全生。飲雨活胡地,脫身歸漢城。野獾穿廢灶,妖鵩嘯空營。侵骨劍瘡在,無人為不驚?!盵2]183該詩題目交代了消息的來源——“故原有戰(zhàn)卒死而復蘇來說當時事”。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類似于“采訪”之后的“通訊”寫作,作者對于故原之戰(zhàn)的信息,都是自前線死里逃生歸來的士卒口中得到的。應該說,其創(chuàng)作固然已非常接近于現(xiàn)場,但畢竟是得自轉(zhuǎn)述,與范仲淹等“戰(zhàn)地記者”親臨實地的“采風”是有明顯區(qū)別的。

      梅堯臣邊塞詩多得之于轉(zhuǎn)述,或出于聯(lián)想和想象,是“虛擬”成分較多的“紙上談兵”之作??傮w上看,宋代文人有“紙上談兵”的通病,故有人作“宋人議論未定而金兵已渡河”之譏。但這里探討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紙上談兵”強調(diào)了作品產(chǎn)生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并不存在貶義色彩,因此并不能削弱甚至否定其價值。恰恰因為身在局外,梅堯臣等“旁觀者”看問題可能更“清”。且由于他們傾注了極大熱情,對于國家軍事安全的關(guān)心程度超越了很多身在高位者或時任邊帥者,故他寫的景或許有偏差,但其情也真,其論也高,其創(chuàng)作更是出色。

      “紙上談兵”可謂宋詩創(chuàng)作走向書齋化的典型表現(xiàn),因為將邊塞題材收之于斗室之內(nèi),是宋詩對于唐詩范式的巨大挑戰(zhàn)。邊塞詩堪稱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唐詩的特征大都與其邊塞詩中的呈現(xiàn)高度一致。漢唐以來,邊塞詩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北宋的邊塞詩較之漢唐邊塞詩,在內(nèi)容和主題上發(fā)生很大變化,如宋代邊塞詩中所寫的邊塞實際地點可能已經(jīng)深入華夏腹地,有泛“邊”傾向,別于唐代的“塞詩”,可被稱作“邊詩”;“尚武”的傾向也出現(xiàn)明顯的削弱與移位;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和審美取向與漢唐存在很大差異。這種特點的形成固然與時代背景和風尚密切相關(guān),但同時也是詩歌發(fā)展的反映。因此,以梅堯臣等人為代表的北宋詩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邊塞詩,數(shù)量不少,卻通常為人們所忽視,這并非因為思想內(nèi)容不夠豐富,也非藝術(shù)水準太低,其主要原因還是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面貌與唐詩判然。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作實踐,宋詩打破了表現(xiàn)方式上的藩籬,突破了諸多原有的審美范式,形成了自身異乎唐詩的特點。宋詩“打開自己的道路,不同于唐詩,而又賦有自己的面目,不為唐詩所掩蓋”[1]1,恰恰得益于這種對范式的反動。

      (二)議論化、散文化的創(chuàng)作

      梅堯臣八十余首邊塞詩幾乎每作必議,論說內(nèi)容居多。有的詩幾乎全篇議論。如《高陽關(guān)射亭》云“星弧射狼夜夜張,角弓備寇不可忘。將軍屯師古關(guān)下,不尚武力何由強。日與官兵來會此,弓須射硬箭射長。更如羿中九烏斃,獨見杲杲明扶桑”[2]662,談論了如何布兵備戰(zhàn),“弓須射硬箭射長”倒與杜甫《前出塞》中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之意頗近。議論展現(xiàn)詩人的才學和見識,體現(xiàn)了士之擔當,也是宋人作詩的一貫風格。

      梅詩散文化的傾向也很明顯。如《寄永興招討夏太尉》中寫“寶元元年西夏叛,天子命將臨戎行,二年孟春果來寇,高奴城下皆氐羌。五原偏師急赴敵,晝夜不息趨戰(zhàn)場,馬煩人怠當勁虜,雖持利器安得強。二師覆敗乃自取,豈是廊廟謀不臧。朝廷又選益經(jīng)略,三幙賢俊務所長,或取李悝備邊策,或欲五道出朔方”,敘述戰(zhàn)爭發(fā)生的經(jīng)過,語言與散文很相近。再如《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陜府》:

      古人相送贈以言,今人相送舉以酒。酒行殷勤意豈疏,酒罷躊躇悲更有。行當何之來者誰,陜府兵吏爭迎走。壺漿往往過函關(guān),翰林惜別方攜手。自言老大遇知難,愿得公詩為不朽。公因索筆作長謠,落落寓言誠十九。我慚竹管廁宮懸,縱合律度應非偶。太守西行已不貧,忽獲明珠盈大斗。歸立螭頭未是遲,暫向棠陰問遺叟。[2]1098

      全詩貫以散文化的語言。如《送顧中舍赴德順軍》中寫“聞從壟坻去,壟坻多羌兵”,重復的詞語使得文字略為疏散,與密麗的詩風迥然不同。而“昨日匈奴來告哀,殿門不識桃花開。今聞君去作吊使,正值雁嗥從北回”(《送李君錫學士使契丹吊慰》)之類的詩句則淺白如話,散文化的特點更加明顯。

      (三)平淡風格的追求

      梅堯臣的詩以平淡著稱,明代胡應麟說:“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盵6]那么他的邊塞詩如何?張廷杰先生指出:“梅詩向以風格‘平淡’為論者所推賞。他確有‘風格平淡’之作,但其邊塞諸詩卻沒有絲毫‘平淡’的風格,相反卻總給人一種縱橫捭闔、起伏跌宕的藝術(shù)感受,其間所蘊英雄郁勃之氣回環(huán)吞吐,更有一股激動人心的沖擊力。”[4]160此論大概主要針對其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而言,并且主要針對梅氏的戰(zhàn)事詩,難以涵蓋其全部邊塞詩。莫礪鋒先生指出,“平淡”在梅堯臣的認識上“已是一個全新的詩學名詞,它實際上是指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界,一種超越了雕潤綺麗的老成風格”,“‘平淡’的詩歌完全可以以激憤感情作為創(chuàng)作的心理基礎(chǔ)”[7]228。故作家慷慨激昂的情緒只是心理基礎(chǔ),并非一定會造成不平作品。平淡是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和總體境界,與邊塞鼓角崢嶸的征戰(zhàn)基調(diào)和內(nèi)容并不沖突。

      宋人對梅堯臣詩風的評價云:

      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則陶、謝不足進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語,而自以為平淡,識者未嘗不絕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詩》云:“因今適性情,稍欲到平淡??嘣~未圓熟,刺口劇菱芡?!毖缘狡降幧蹼y也。所以《贈杜挺之詩》有“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逼降教烊惶帲瑒t善矣。[8]

      梅堯臣主張“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并表示對于其詩學主張“愿執(zhí)戈與戟,生死事將壇”(《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捌降笔敲吩姷目傮w風格,也可用來詮釋其邊塞詩。

      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通過比較來說明問題。在梅詩平淡詩風的形成過程中,王維向來被認為是重要的師法對象。但同樣寫到邊塞題材,兩者面貌迥異。如同樣以狩獵為材,二人的詩作在氣格上有很大的差異,鮮明地反映出“宋調(diào)”與“唐音”迥異的面目。且看原作和擬篇: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千里暮云平。(王維《觀獵》)

      白草南山獵,調(diào)弓發(fā)指鳴。原邊黃犬去,云外皂雕迎。近出長陵道,還看小苑城。聊從向來騎,回望夕陽平。(梅堯臣《擬王維觀獵》)

      從表層呈現(xiàn)上看,王詩鮮明地展現(xiàn)了剛健的氣魄,而梅詩則顯得文雅平和;從表現(xiàn)對象上看,王詩描繪了一次軍事演示,梅詩則是敘述了一次娛樂游戲;王詩是一首貼近獵場的“觀后”之作,而梅詩是遠離獵場的想象之作和模擬前人作品的“讀后”之作??傊吩姷脑娎镌娡?,全然不是邊塞詩的“唐詩氣象”,而是另一幅面目①。即使是寫戰(zhàn)爭的詩,梅堯臣也少用夸張的詞匯,對于好水川大敗造成的死傷無數(shù),他寫“大將中流矢,殘兵空負戈”,同樣處理得很平和。

      邊塞詩是唐詩的重要“代言”,在這一類型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書齋化的方式以及對于平淡、議論等傾向的追求,正是梅堯臣等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作出的詩學探索。從客觀上看,這也是宋人以邊塞詩與唐人“爭勝”,進而確立宋詩地位的表現(xiàn)。邊塞詩堪稱研究整個宋詩的一個“剖面”?!凹埳险劚钡男纬?,正是具有宋代特色的邊塞詩風得以確立的重要標志。梅堯臣以其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實績,為宋詩的凝練與定型做出了重要貢獻,引領(lǐng)了詩風。

      總之,梅堯臣熱心時事,親注兵書以明志,雖時運不濟,報國無門,卻以文學書寫情懷,憑借突出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實績,為邊塞詩類型的開拓發(fā)展和宋詩特色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紙上談兵”,是梅堯臣邊塞詩的鮮明特點,也堪稱宋代邊塞詩區(qū)別于唐詩的基本特征之一。

      參考文獻

      [1] ?朱東潤.梅堯臣詩的評價[M]//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朱東潤,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朱東潤,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卷四〇八)[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 ?張廷杰.宋夏戰(zhàn)事詩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

      [5]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 ?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7] ?莫礪鋒.論梅堯臣詩的平淡風格[M]//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8] ?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Abstract: Mei Yaochen is the scholar representative of Military research and the frontier poem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He loved his country and frocus on current affairs.He actively looking for the chance to establish achievement in borderland and annotated art of war.Mei Yaochen never arrived borderland.However,he wrote a great number of the frontier poems.The main content of poems are about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 he's emotion.His poem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ke to talk, like a prose, insipid ,guided the poetic style of Song dynasty.

      Key Words: Mei Yaochen,the frontier poems,Patriotic enthusiasm,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poetic style

      猜你喜歡
      紙上談兵梅堯臣詩風
      紙上談兵
      范仲淹 梅堯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舉
      以健為美,力求詩風剛健
      中華詩詞(2020年2期)2020-09-21 09:25:30
      紙上談兵
      簡論梅堯臣寫實詩作的晚唐情結(jié)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
      學苑詩風
      散文詩世界(2016年5期)2016-06-18 10:03:10
      紙上談兵
      殘菊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的嬗變
      論賈島與唐宋清苦詩風
      船山學刊(2004年4期)2004-02-23 08:20:20
      县级市| 丘北县| 昔阳县| 吴堡县| 龙岩市| 云安县| 皋兰县| 鄂托克前旗| 平塘县| 辽宁省| 巴塘县| 龙海市| 顺平县| 大埔区| 宁陵县| 涞源县| 保靖县| 岫岩| 天门市| 喀喇沁旗| 格尔木市| 灵寿县| 乌兰浩特市| 贡觉县| 安新县| 绥中县| 兴化市| 岫岩| 崇文区| 凤山县| 诸城市| 巫溪县| 屯昌县| 文登市| 共和县| 屏东市| 疏附县| 交城县| 比如县| 措美县|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