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弘
素讀,是日本人對中國古代私塾教學方式的定義?!八亍庇袠闼赜篮阒?,即在兒童啟蒙階段不要講解過多,兒童只需粗懂大意,不追求成人般的深入理解,只是將經(jīng)典反復(fù)誦讀,爛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欲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當下我們所說的“素讀”,是由素讀經(jīng)典專家陳琴先生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素讀”加以改良,移植到中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其有如下特征:
第一,不求甚解。一節(jié)課中以讀為主,但讀得有層次、有梯度、有收獲。如果是文言文,一般用適合學生的節(jié)律和訓(xùn)練,短時間就能熟記成誦;如果是篇幅較長的現(xiàn)代文,則以演說的方式讓學生熟悉行文脈絡(luò),以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讓學生記住好詞好句。這其中隱藏了教師的教學智慧與藝術(shù),匠心設(shè)計卻不露痕跡,著意引領(lǐng)又潤物無聲。
第二,整體閱讀。全文閱讀,整本閱讀,仿寫文本。素讀鍛煉的是整體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包括隨文識字并正音,設(shè)計問題立于理解全文的基礎(chǔ)之上,關(guān)注行文脈絡(luò),習得好詞好句,照本宣科進行仿寫。
第三,生是主體。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對課文的體悟要靠學生自己完成,而非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納。整堂語文課,不是學生在讀,就是學生在思考、在撰寫文章或者書寫漢字。
第四,師為引導(dǎo)。以教師的豐富閱讀和底蘊為引導(dǎo),設(shè)置主題式閱歷和群文閱讀。教材是藥引,還需輔以大量閱讀和背誦各種中外經(jīng)典和名著。
本文想討論的就是用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教學統(tǒng)編本教材,以“素讀”語文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
一、“素讀”培養(yǎng)“讀”“說”“聽”的真功夫
課標對高年級的誦讀提出了以下幾個比較有難度的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薄氨鎰e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這三個閱讀要求,按照傳統(tǒng)的“問答交流”式課堂很難落實。而用素讀的方式,相對達成度比較高。以《只有一個地球》(統(tǒng)編本六上)為例,傳統(tǒng)問答交流式的課堂,教師可能會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一問一答,時間一長,問題一多,有些學生就會瞌睡連連,大多數(shù)學生也會對課文失去閱讀的興致。而統(tǒng)編本在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傳統(tǒng)課堂進行條分縷析的講述,這個主旨可能會變成說明文應(yīng)試題目的講解。這樣會出現(xiàn)學生所說的一種情況:“這篇文章本來我自己讀著感覺很有趣,但經(jīng)過老師一講,就索然無味,不想再讀了?!?/p>
用素讀的方式展開學習,先是不追求對教師講解的深刻理解,只是泛泛地讀;然后是帶著思考去讀;接著是作為“演說家”帶有學生主體特色和個人意識去說,其他同學聽,并評說和給予建議。整節(jié)課,“讀”占鰲頭,其中又蘊含了“聽”和“說”等能力訓(xùn)練。大致教學流程如下:
(一)第一遍讀。
沒有要求地讀,泛泛地讀,默讀。旨在了解文章大意。
(二)第二遍讀。
教師的課前準備:
1.教師提前在自己的教材上做重點詞語的勾畫:比如“可愛”“破碎”等。
2.教師提前在教材上勾畫能體現(xiàn)說明方法的句子,并在這些句子旁邊進行旁注,如此句是什么說明方法、用此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等等。
3.教師提前把文章的小標題列在語文教材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旁側(cè)。
第二遍讀時,先給學生看教師的語文書,然后再要求學生照教師的樣子,再讀,并勾畫、批注、概括。
注意:第二遍讀,要求學生默讀。
這一遍讀前,教師的拋磚引玉會帶來所謂“示范”作用。學生的這一遍的讀,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入了思維活動,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趕超自己,完全投入思考,并適時點撥。勾畫的重點詞語,概括的小標題可以不同,因為閱讀本就是個性化的行為。
(三)第三遍讀。
1.要求:此刻你是演說家。你要告訴你的聽眾——“只有一個地球”。你要傳達給聽眾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全部。
這是用素讀的方式學習語文教材的重頭戲。
2.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進行演說。演說時,有如下事項可供參考:
教師可以邀請學生登臺演說,也可以請學生毛遂自薦或相互推薦,登臺演說。還有一種方式,教師自己拋磚引玉,然后請學生與自己一爭高下。演說完畢,觀眾即是評委。評委可就以下內(nèi)容進行評價:比如站姿、神態(tài)、手勢,抑揚頓挫、自然大方,邏輯條理、感情定位,是否打動聽眾……
注意事項:
(1)及時提出建議,以求高效進步。當?shù)谝晃粚W生或教師獲得掌聲時,教師應(yīng)與其他學生一起進行評價,旨在提出建議,以期下一位選手登臺時知道如何改進。依此類推,第二位學生登場演說完畢亦如此操作。
這個做法,其實是在把演說推進到最佳狀態(tài),而推動者又是演講者和觀眾本身,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度高,課堂也就會高效。讀著讀著,聽著聽著,評著評著,“只有一個地球”的緊迫感、使命感,人類與地球同呼吸共命運同為整體的“喜憂與共”就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出來了。
就這樣,不斷演說、評價、建議……實踐證明,前面已經(jīng)講過的學生還會積極地舉起手,沒有參與過的很多學生更是會迫不及待,他們津津有味地練習,然后走上講臺的身影也會越來越從容有魅力。
(2)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在“素讀”“演說”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合適的地方,輕輕“拉”一下學生。比如演說至地球是“渺小”的,如“一葉扁舟”這一段,學生的演說在漸漸靠近或滿足如下條件:站姿大方自然、神態(tài)莊重、手勢適時適度有感染性、語調(diào)抑揚頓挫、入情入境、邏輯條理。這時能打動聽眾,他也會感知到本文作為科普性說明文的一些特點,以及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教師便要不失時機地把“說明方法”這個訓(xùn)練點落實到位。
(3)提升學生的感悟與思維,讓學生能自己解決課后思考題。當學生因為“讀”得投入,而且要“演說”成功獲得同伴的掌聲時,他們的思維一定是參與其中的。否則,難以闡述清楚作者的表達目的——只有一個地球!因為基于“讀”這個活動是建立在自覺思維這樣的前提下,所以課文后面的思考題也會順利得到解決。
(4)以學生為主體,落實知識點的能力訓(xùn)練。類似說明方法的訓(xùn)練,小標題的概括訓(xùn)練,在“素讀演說”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點醒——而這些語文知識的訓(xùn)練點,因為是在學生完全投入學習的狀態(tài)中進行的,所以落實得也會更加到位。因為,學生的“主體性”,一定是素讀課堂的鮮明色彩。
用“素讀”的方式學習語文,以“演說”這種形式承載“素讀”,就把教師備課的重點,從設(shè)計教師“如何教”變成了設(shè)計學生“怎樣學”,這個出發(fā)點的改變,會使學習氣氛發(fā)生重大變化。
二、“素讀”培養(yǎng)“寫”的真功夫
一節(jié)課將近結(jié)束時,教師還可順帶轉(zhuǎn)入《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進行演說練習。學生會把演說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然后投入到自己的練習,那時學生們關(guān)注的是課文中的文字本身。
語文的學習,是積累、運用的過程。課標除了對“閱讀”有高要求,對“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都有相關(guān)的要求。這些要求最終指向的其實就是語文學習的“功夫”。沒有反復(fù)的訓(xùn)練,只靠喋喋不休的問答和教師不厭其煩、深耕細作的講解,語文功夫難以有成。語文功夫通過什么練成——聽、說、讀、寫的訓(xùn)練。有什么途徑?開辟以素讀方式為學習方式的課堂,大量閱讀中外經(jīng)典,輸入高品質(zhì)的文字進行訓(xùn)練,之后期待學生的內(nèi)化繼而質(zhì)變,就是很好的途徑。
《只有一個地球》的40分鐘課堂即將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馬上聽寫本課的生字詞,訓(xùn)練學生的過目不忘。當然,過目不忘的訓(xùn)練是輕,專注力的訓(xùn)練為重。訓(xùn)練學生在讀書時,心、眼、口同在,也是素讀課堂對教師的要求。
素讀培養(yǎng)“寫”的功夫,不僅是寫字的功夫,還有總結(jié)提煉的功夫,下筆成文的功夫。這些功夫,筆者將在另外的文章中單獨論述。
用素讀的方式教語文,其實就是要還課堂以讀書聲、寫字聲,把繁雜的授課技巧收入囊中,節(jié)約出時間,大量補充優(yōu)秀經(jīng)典文本供學生讀閱。萬變不離其宗,化繁為簡,堅持樸素有效的教學并持之以恒,教師少“炫技”,學生多“練功”,“素讀”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真功夫,讓他們受益終身。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